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3----2014学年六年级科学研修帖 [复制链接]

1#

2013----2014学年六年级科学研修帖

把科学教学生活弄的简单一些。

记录点滴,也更希望得到同仁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24 13:01:0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享受教育
TOP
2#

  《杠杆的科学》简案!


看书:


一、课题是什么?找人写黑板上。两分钟


二、研究哪几个问题。


三、1.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杠杆,说说,每个人说几遍。八分钟


2.画一画。能记住吗?


3.判断是不是,几个图,是不是杠杆?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四、1.接下来研究------杠杆能省力吗?怎么研究?20分钟


2.用木条尺研究,最简单。确定力点和阻力点


3.能用更准确的数据说明吗?


4.能用杠杆尺研究吗?


5.什么结论?


五、小结一下,作业。三分钟



 


教学反思:


课没有上预设完成。杠杆尺研究部分没有进行。原因是判断几工具是否是杠杆时,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而且发现,学生说的是有想法的。因此,我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真正得出是与不是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原定五分钟,结果花了十五分钟以上。课后觉的,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判断是不是杠杆,其实是对杠这一机械的认识,能不能找到三个点。如果能准确的找到这三个点,说明说明对于栻的认识是比较充分而扎实的,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很有利的。


教学不足,对时间的把握不足,有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设计的不够精细,没有公开课的要求。导致处理上,和细节的操作上不理想,比如本应让每个人都来画一画杠杆,结果只是让几个同学板演。 


学生的交流来看,比较注意了发言的全面性,尤其叫一些不愿意的言的后进生来发言,同进注重了小组的作用,讨论后,叫小组中不喜欢发言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需要注意的是动手写的比较少,这样的学习不够扎实。需要进行改进。


学生自学效果来看比较好。当堂课记住杠杆的定义,以及基本的三个点,了解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也不费力。这些掌握的比较扎实,但缺乏具体证据,主要是时间的问题,没有将作业部分完成,这是一个大问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进度是可以的,但对于学的内容应该有一个回顾与小结。


细看教学发现,自己的设计又没有按教材原本进行,应该改进。怕学生不会理解到这个设计,于是铺垫一个用木尺感受省力与否的实验。其实能不能,还不确实呢,既然不能确定,就应该让学生试试。改变可以,但不要轻意。


后面班级的改进:


看书:


一、课题是什么?找人写黑板上。两分钟


二、研究哪几个问题。


三、1.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杠杆,说说,每个人说几遍。12分钟


2.出示图,找三个点,将三个点画在作业本上。


3.判断是不是,几个图,是不是杠杆?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五、1.接下来研究------杠杆能省力吗?怎么研究?17分钟


2.用木条尺研究,最简单。                   


3.能用更准确的数据说明吗?取消


4.能用杠杆尺研究吗?如何确定力点和阻力点,如何说明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5.实验活动。


五、小结一下,作业。三分钟


通过实践发现,还是需要另加一个节课完成杠杆尺的研究,这跟预想的设计相吻合,想一节课完成的想法再一次破灭。


杠杆尺的课后反思:


教材中要求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是否省这个实验中,部分学生对于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杠杆是否省力,难于理解。总有人认为:既然平衡了,那么就是不省不费力。(受五下浮力中的实验中,水中静止漂浮物所受重力与浮力大小相同的影响)于是我进行了解释,用一个钩码就可以把两个钩码弄平衡,你说省没省力?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个别的作业还有错误,说明没有真正理解。


在学生看来,图一好理解,是省力了,而图二,就要费点脑筋。


批的时候,我让组长给一不会同学讲,组长说:(图二)你用一个把两个弄平了,不是便宜了吗,当然省力了。这个学生马上点了点头。是否真懂了,我不确定,但我在想,便宜(儿童解释语言)是否比省力(术语)更容易理解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6 9:53:49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3#

非常实用的记录形式,特别是后面的反思和调整,坚持成就精彩!
TOP
4#

我也教六年级,此贴风儿必关注,好好向空空学习!这第2课,我也上了2课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课堂练习,这样第二课时也满满了。
TOP
5#

 

第三课时:杠杆的研究


基本过程:


1.       复习提问: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三个杠杆。2


2.       (结合实物)指出三种工具的三个点,分析他们属于哪种杠杆?有其他发现吗?(酌情)3-5


3.       下面有下种工具,你再分分看。小组讨论完成。汇报。6-8


4.       预设: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杠杆呢?体验费力杠杆(镊子拿钩码)3-4


出示任务:看书、两分钟。


5.       阅读资料库文字。3-5并回答问题:小杆称的原理?如何控制测量范围?


6.       体验:做一个简易小杆称。8


7.       能制作一个测量范围在一些的称吗?设计实践活动:为其全校学生测量书包重量活动。包括测量文具袋、单本书等。7


8.       作业1-2


计划确定好,安排好班级负责人,及其具体分工。

享受教育
TOP
6#

空,看了你的帖子了,你的想法已经在实施了啊!非常好,在这里记录既可以让其他老师学习、提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自己存档,当我们回首已经走过的路,我们的足迹就在这里!


空,好样的,向你学习!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关注空空!平行班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反思!学习也准备行动!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8#

把复杂、麻烦的教学活动变的简单、轻松,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TOP
9#

谢谢大家的关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享受教育
TOP
10#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3-9-6 11:16:00的发言:
把复杂、麻烦的教学活动变的简单、轻松,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是的,把这个当成目标。

享受教育
TOP
11#

希望你的课堂更加精彩。

TOP
12#

用杠杆尺研究杠杆的平衡是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6 14:33:55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3#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3-9-6 14:34:00的发言:
用杠杆尺研究杠杆的平衡是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6 14:33:55编辑过]

我觉的也是。教学中,我是用一根50公分的木条尺,让学生用手指比力气的形式进行的。而且比较容易得到如何省力,费力,并且通过事实推断出不省力不费力。用尺研究是因为书中要求并且考试会出,所以还是用尺研究了一下。

享受教育
TOP
14#

也教六年级,关注学习中
TOP
15#

 

第三课时:杠杆的研究


基本过程:


1.       复习提问: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三个杠杆。2


2.       (结合实物)指出三种工具的三个点,分析他们属于哪种杠杆?有其他发现吗?(酌情)3-5


3.       下面有下种工具,你再分分看。小组讨论完成。汇报。6-8


4.       预设: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杠杆呢?体验费力杠杆(镊子拿钩码)3-4


出示任务:看书、两分钟。


5.       阅读资料库文字。3-5并回答问题:小杆称的原理?如何控制测量范围?


6.       体验:做一个简易小杆称。8


7.       能制作一个测量范围在一些的称吗?设计实践活动:为其全校学生测量书包重量活动。包括测量文具袋、单本书等。7


8.       作业1-2


二次备课有感:测量书包重量这个任务,还是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主要如下:将制作好的小称拿来调刻度。这样能确保学生制作的小称尽量的准度,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家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二,划分活动称量的具体安排:比如根据称的范围安排测量书包,或者书本、文具盒等。同时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时间相关安排。


提高这次活动的质量,给学生一次较大的触动式教学活动,也是给其他年级同学很好的一次正面影响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校整体科学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学反思:两堂课,均超时。


原因分析:


1.判断标准不够明确:原来设定的关系分析起瓶器、镊子、筷子及钉书机是哪种类型的杠杆所花费的时间少了,学生应用于的时间超出。而且整整超出了一倍。原因在于支点位置的改变(不在中间),让学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再次问学生,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才将学生拉回来,慢慢可以找到支点的位置了。


2.其前概念的顽固:其中有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费力的就不会造了,造出来的肯定是省力,因此,想尽办法往不费力杠杆上套,忽略了判断的标准。老师总以为,出现这样的疑问正好,是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但学生不会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回到原想法中,想着如何自圆其说。这种现象其实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于出现的事实往往只会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当已有知识不能解释时,便会绕开主旨用另一种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形式来进行解释,只有少数同学,会思考,难道有其他的原因?


这是很有价值的点。往往老师认为基于现实情况或实验状态可以得出的新的结论,学生却不一定会。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很多实验都是先设计好,如果出现什么状况,说明了什么,如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又说明了什么(当然即使这样,有时,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如果多数学生出现了这种状况,说明我们还需要在这些细节的方面多考虑,多研究。其实我们成人,好象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想,其实在科学史上的发现也是如此,当各方面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一个现象的出现才能引起关注并从中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多方知识的积极,这个现象出现再多次,人们也不会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小组讨论原因:本学期,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这一方面,我敢于给时间,通过讨论来看,好多小组讨论的效率和参与度有明显的增加。小组讨论的结果,一般我也叫那些以前不愿意发言的人来讲,这样讲的速度和表达上,确实要浪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讲不明白,需要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尤其在上前面演的时候,花费时间更多。


下午课的调整:基本过程:


1.复习提问: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三个杠杆。2


2.(结合实物)指出三种工具的三个点,分析他们属于哪种杠杆? 7


3.下面有几种工具,你再分分看。小组讨论完成。汇报。18


4.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杠杆呢?20


5.阅读教材,思考问题T17。23


6.回答问题:小杆称的原理?能解释“称砣小,压千斤”的道理吗?


7.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量有什么影响?26


8.演示制作一个小杆称。30


9.       课后作业:回家制作一个小杆秤,可以拿到学校调刻度。进行一次样级测量活动。34


10.   作业1-2



     为了时间问题,小秤的制作,变成了我的演示,制作变成了回家的作业,当然,听听方法挺简单,但要学生做成到可以秤东西,还是需要老师花时间指导的。干脆放在下节课进行,学就让学生们学的充分一点。


       


    看其他老师的帖子,发现了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杠杆的研究》中关于开瓶器、筷子等的支点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理解困难。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通过前一节课了解了杠杆的三种类型,并且知道了分类的标准。但出现了变型的杠杆时,学生进行分类时,还是很有难度的。


   凭经验,我知道他们会出现一些困难。课前复习安排了学生复习三种类型的杠杆,并指出划分的标准。在第一个撬罐盖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到一体机前面进行画,利用上面有的画、改功能,让学生边讲边说。镊子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支点怎么跑到后面了,就有些疑问。我给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来讨论去,他们觉的还是后面连接点是,就是因为在后面,不敢确定。于是我引导学生:按分类的标准来分,学生说那就是这。我说是啊,按标准分,就可以,谁规定支点一定要在中间呢。经过这一个之后,学生对于标准(什么是支点,什么是阻力点)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后面的开瓶器有筷子虽然没那么快,但最终都是靠学生自己分析出来。


     速度是慢了,但从后面的作业来看,学生作业正确率比较高的。至少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是学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9 19:52:22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16#

扎实、不断改进的空空课堂,学习了。空空,我手头的教材第3课的课题比你多3个字的,但意思没变,我们的教材总一样的吧?
TOP
17#

以下是引用风儿在2013-9-9 22:47:00的发言:
扎实、不断改进的空空课堂,学习了。空空,我手头的教材第3课的课题比你多3个字的,但意思没变,我们的教材总一样的吧?

一样的,是我少写了。呵呵。

享受教育
TOP
18#

 

                  今天范了一个错误,恼!


    昨天布置让学生回家制作小杆秤,今天四班拿来的人不多。其中不乏一些好而优的同学。原因是学生确实比较忙,没有时间。这点上,是自己估计不足。原以为才开学,其实学生早已开“晚工”了。于是临时决定,让学生们订正作业,看看课后资料,然后解决了一下拿来制作小杆秤中的问题。


   真是一个错误的“一厢情愿”的决定。目标是简单的工作,又所事情弄复、砸了。以上调整下面班级的教学安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0 11:45:13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19#

自己做了个双砣双刻度小杆秤,花了一个小时。称量最小值500克,最大值7000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0 11:43:25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20#

   

      《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今天的两节课,都出现了学生晚来的现象,铃声已经响起了,学生才三三两两的跑来。原因是在下课时订正语数作业。看来,到了跟他们沟通一下的时候了。有些女老师,总是用自己的课差一点,学生动作慢了之类的借口来搪塞,你要是不明言,还真不行。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实验方法上讨论时间很短,其中一个班级因为晚来及教育的问题,费了一些时间,只好自己直接讲了方法,学生去直接操作。确保时间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成性。


     在玩螺丝刀比力气的游戏中,我让学一进行了尝试,学生基本上明白了是因为轮轴的关系,但也有同学说,轴上不好用力。这里,我没有用手榴弹来解决而是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有办法让输了的同学赢吗?学生们讲可以换一下,还有的说,把这头增大,变成轮。我出示了一个木板,将螺丝刀前面的部分固定在板上,然后再试。结果这个同学一只手 轻松拿着,就大胜而归。因为效果特别明显,而且对比强烈,学生们大笑之后,记忆一定会比较深刻。


      关于作业本上的问题,出现了一个问题:关于搬手的轮轴点认识上,学生出现错误比较高,有近六层以上。其中一个班级中,利用一体机,在板前学生进行了画讲,因此这个班级中,正确率比较高,但仍有部分同学错,而另一个没讲的班级,学生错误就很多。原因想来,应该是学生没有用过,对于扳手的构造不是很清楚,尤其对于上面调整卡口大小调节处不明白,认为那里是轮。因此,有必要在下次课中,展示一下这个工具,并且使用一下,让学生真正认识这个工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2 10:02:54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21#

两个小的体验活动。


     三根长短不同的杆子,让学生做下个“以一敌三”的装置。其中难点是如其他三位同学站住,有同学试了一会才想到了将第三根横过来,让三人站。我问他们这样阻力点在哪,学生指出,在两板交界点。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压水井那个支点问题。


     另一个是订书机是哪种类型的杠杆这个问题。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其中对于小的,很多人分析是不省力不费力。我们分析员结果不是,应该是一个费力的杠杆。因为正常使力的情况下,力的集中点,应该比阻力点更靠近支点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2 10:13:53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22#

空空的课堂真精彩!


我《轮轴的秘密》那课上起来效果很不理想,课前试了老是机械盒里材料,探究实验室配备的材料,课前都好好的,课中老是出状况。


想问一下,你那2个小体验也是在课中进行的吗?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最喜欢了,印象也最深刻。但我那60多人的班级,每组织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不尽人意。

TOP
23#

空空的课堂孩子们的体验活动很丰富哦!
TOP
24#

空在课堂上都动了很多脑筋,学生兴趣很高的!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5#

空空老师课堂上设置的小游戏都很精彩,学习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6#

以下是引用风儿在2013-9-15 10:32:00的发言:

空空的课堂真精彩!


我《轮轴的秘密》那课上起来效果很不理想,课前试了老是机械盒里材料,探究实验室配备的材料,课前都好好的,课中老是出状况。


想问一下,你那2个小体验也是在课中进行的吗?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最喜欢了,印象也最深刻。但我那60多人的班级,每组织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不尽人意。


体验活动是要下课或下课时进行的,时间短的课上进行,如订书机的使用。不过,60多人确实有难度,纪律安全上,都要考虑。

享受教育
TOP
27#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3-9-16 16:13:00的发言:
空在课堂上都动了很多脑筋,学生兴趣很高的!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大苹果龙泉在2013-9-15 20:57:00的发言:
空空的课堂孩子们的体验活动很丰富哦!
我的学生们,特别喜欢这些体验活动。要是不弄点,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会弱很多,被逼的!
享受教育
TOP
28#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3-9-16 20:09:00的发言:

空空老师课堂上设置的小游戏都很精彩,学习了!


欢迎来指导!

享受教育
TOP
29#

     周一,周二连续两节公开课,虽然是同一内容,但上周五才知道内容---《抵抗弯曲》,而且要求教学上魔方科学的形式,让人伤神。两天时间里,备了三个版本,一个是自己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是兔子帮指导的一种方式,最后领导确定要用魔方科学的方式。从课件到记录,及教学过程的安排,反复进行了思考,加上准备实验器材。两天里,只睡了六七个小时。最后把展示课当成了试教课,效果还不错,周二的区教学比赛上的也比较顺利,上好课后,心中特别舒畅。


     通过这堂课,感受很多---对教材的熟悉,学生兴趣的调动及作用,公开课的如何准备等。要尽快的整理出来。

享受教育
TOP
30#

关注学习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