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杠杆的研究
基本过程:
1. 复习提问: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三个杠杆。2
2. (结合实物)指出三种工具的三个点,分析他们属于哪种杠杆?有其他发现吗?(酌情)3-5
3. 下面有下种工具,你再分分看。小组讨论完成。汇报。6-8
4. 预设: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杠杆呢?体验费力杠杆(镊子拿钩码)3-4
出示任务:看书、两分钟。
5. 阅读资料库文字。3-5并回答问题:小杆称的原理?如何控制测量范围?
6. 体验:做一个简易小杆称。8
7. 能制作一个测量范围在一些的称吗?设计实践活动:为其全校学生测量书包重量活动。包括测量文具袋、单本书等。7
8. 作业1-2
二次备课有感:测量书包重量这个任务,还是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主要如下:将制作好的小称拿来调刻度。这样能确保学生制作的小称尽量的准度,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家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二,划分活动称量的具体安排:比如根据称的范围安排测量书包,或者书本、文具盒等。同时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时间相关安排。
提高这次活动的质量,给学生一次较大的触动式教学活动,也是给其他年级同学很好的一次正面影响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校整体科学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学反思:两堂课,均超时。
原因分析:
1.判断标准不够明确:原来设定的关系分析起瓶器、镊子、筷子及钉书机是哪种类型的杠杆所花费的时间少了,学生应用于的时间超出。而且整整超出了一倍。原因在于支点位置的改变(不在中间),让学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再次问学生,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才将学生拉回来,慢慢可以找到支点的位置了。
2.其前概念的顽固:其中有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费力的就不会造了,造出来的肯定是省力,因此,想尽办法往不费力杠杆上套,忽略了判断的标准。老师总以为,出现这样的疑问正好,是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但学生不会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回到原想法中,想着如何自圆其说。这种现象其实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于出现的事实往往只会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当已有知识不能解释时,便会绕开主旨用另一种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形式来进行解释,只有少数同学,会思考,难道有其他的原因?
这是很有价值的点。往往老师认为基于现实情况或实验状态可以得出的新的结论,学生却不一定会。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很多实验都是先设计好,如果出现什么状况,说明了什么,如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又说明了什么(当然即使这样,有时,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如果多数学生出现了这种状况,说明我们还需要在这些细节的方面多考虑,多研究。其实我们成人,好象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想,其实在科学史上的发现也是如此,当各方面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一个现象的出现才能引起关注并从中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多方知识的积极,这个现象出现再多次,人们也不会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小组讨论原因:本学期,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这一方面,我敢于给时间,通过讨论来看,好多小组讨论的效率和参与度有明显的增加。小组讨论的结果,一般我也叫那些以前不愿意发言的人来讲,这样讲的速度和表达上,确实要浪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讲不明白,需要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尤其在上前面演的时候,花费时间更多。
下午课的调整:基本过程:
1.复习提问: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区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三个杠杆。2
2.(结合实物)指出三种工具的三个点,分析他们属于哪种杠杆? 7
3.下面有几种工具,你再分分看。小组讨论完成。汇报。18
4.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杠杆呢?20
5.阅读教材,思考问题T17。23
6.回答问题:小杆称的原理?能解释“称砣小,压千斤”的道理吗?
7.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量有什么影响?26
8.演示制作一个小杆称。30
9. 课后作业:回家制作一个小杆秤,可以拿到学校调刻度。进行一次样级测量活动。34
10. 作业1-2
为了时间问题,小秤的制作,变成了我的演示,制作变成了回家的作业,当然,听听方法挺简单,但要学生做成到可以秤东西,还是需要老师花时间指导的。干脆放在下节课进行,学就让学生们学的充分一点。
看其他老师的帖子,发现了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杠杆的研究》中关于开瓶器、筷子等的支点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理解困难。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通过前一节课了解了杠杆的三种类型,并且知道了分类的标准。但出现了变型的杠杆时,学生进行分类时,还是很有难度的。
凭经验,我知道他们会出现一些困难。课前复习安排了学生复习三种类型的杠杆,并指出划分的标准。在第一个撬罐盖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到一体机前面进行画,利用上面有的画、改功能,让学生边讲边说。镊子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支点怎么跑到后面了,就有些疑问。我给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来讨论去,他们觉的还是后面连接点是,就是因为在后面,不敢确定。于是我引导学生:按分类的标准来分,学生说那就是这。我说是啊,按标准分,就可以,谁规定支点一定要在中间呢。经过这一个之后,学生对于标准(什么是支点,什么是阻力点)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后面的开瓶器有筷子虽然没那么快,但最终都是靠学生自己分析出来。
速度是慢了,但从后面的作业来看,学生作业正确率比较高的。至少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是学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9 19:52: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