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叶》一课在上学年参加了一个教学设计评比,当时进行设计的时候正在教六年级而且没有交过三年级,按照自己的思路以及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分析,今年教三年级在上到这一课的时候拿出这个设计进行教学,感觉当时的一些思路还是比较正确,而然根据这个设计整堂课内容似乎显得有些偏多,因此很多教学设计思路与实际的教学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附上当时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孩子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相关的知识。低估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全面的认识。而对植物的认识,孩子们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因此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掌握观察的常用方法、能做好观察记录、与人合作交流等科学技能在每堂课中要有很好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命科学”领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等四块内容。《植物》单元作为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学习的起始单元,激发学生对科学科学的兴趣以及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而言植物是他们所常见的,课堂中要将这“亲切感”发展为学习的有效因素。在对植物器官观察的指导上,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中渗透单一与综合比较、横向与纵向比较、求同与求异比较、定性与定量比较等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比较观察过程中,对植物器官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其次观察过程中的记录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在课堂中以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等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这对学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有很大的必要。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说科学学习刚刚起步,但对周围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植物的叶》一课是在观察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后首次出现观察植物器官的课文。学生在生活中对常见的植物、植物的叶并不陌生,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高,对叶的作用认识不够。
本课的观察是重点,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学习不久,观察时的随意性较强,而本课又是针对专门观察植物器官。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如何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经验,为本堂课的观察提供有利的条件是比较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A: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子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尝试了解叶对植物的作用。
B:了解叶的结构,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能通过自行观察探究,经历简单的对树叶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观察和比较。
C:初步学习观察的方法,能进行简单测量,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课堂对树叶的观察发展学生研究更多树叶的兴趣,在观察中感受树叶的美。
B:在观察活动中中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子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了解叶的结构。
教学难点:构建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柳树叶、香樟树叶、银杏叶、枫树叶、桃树叶
教师:盆栽绿萝、芭蕉扇、树叶拼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出示《西游记》火焰山孙悟空用芭蕉扇灭火的动画视频。
2、观察芭蕉扇
师:芭蕉扇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实际上它是用植物的叶子做成的,原来植物的叶子也可以做成生活中的工具,那么关于叶子还有哪些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植物的叶》(板书)
设计意图:教材呈现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探究潜能,并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主要任务。
二、初步观察树叶,尝试分类
1、活动一、初步观察树叶
教师课前给每小组准备观察的树叶(柳树叶、香樟树叶、银杏叶、枫树叶、桃树叶)
注:五种树叶每类准备大小不一3——5枚,有枯叶、新鲜完整叶、损伤(缺失部分)的叶片。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树叶,快看看,有你熟悉的树叶吗?
设计意图:材料中的树叶为学生课前收集与教师的整理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感知身边常见的树叶。
2、活动二、对树叶进行分类
师:猜一猜,这么多不同的树叶,它们来自几种不同的树?你能对这些树叶分分类吗?
学生分小组对树叶进行分类,分类的时候小组内讨论下为什么这么分。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树叶,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找一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教师要求不宜太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分类方法,鼓励质疑。
预设:按形状、大小、颜色、叶脉等分类
设计意图:小组内对树叶进行分类,这很大程度来源于学生的前概念。对一些不能确是不是同一种树的树叶,让学生找一找证据。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做适当小结。
三、进一步观察树叶,尝试比较
环节一、每位学生选择其中1——2枚叶片,进行观察
师:刚才我们同学按小组对树叶进行了分类,合作得非常棒,接下来老师要求大家每人选择你喜欢的1——2枚树叶,静静地观察,并把你们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记录,教学巡回指导。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观察记录单,教师要求不需太高,指导学生学习记录单的填写方法,记录内容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简单的词语供学生选择。
设计意图:单一比较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而将树叶贴在记录单中与表格相结合,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出所观察树叶的特征。
环节二、观察结果反馈,比较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像科学家一样对树叶进行了观察,那么你们观察的树叶有哪些特点呢?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
学生反馈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尝试对树叶进行比较。图示概念:叶片、叶柄、叶脉(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来简单提炼出叶片的基本结构,并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四、再次观察树叶、尝试测量
1、活动一、比较同一种树大小不同树叶的不同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不同种类树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大家都非常仔细,那么同一种树的树叶是不是都一样的呢?他们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说一说不同点。
师:两片大小不一样的树叶到底相差多少呢?科学家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的,那么我们也学学科学家的样子,来测量两片树叶的长度。
由于学生刚接触测量,只要求测量树叶的长度,等学生操作熟练后测量的要求可做适当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定性比较过渡到定量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习测量的方法并尝试在课后观察进行大量运用,用过数据的表述,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树叶在生长周期中的变化。
2、活动二、交流反馈,比较新鲜树叶与枯叶
(1)、师:刚在大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同一种树的叶片大小有区别,如果这片小树叶在树上再生长一段时间猜测它有什么变化?
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盆栽绿萝,让学生观察叶片的不同生长状态,说一说叶的生长变化。
(2)、观察一棵树上的树叶、树旁的落叶,感受树叶的生命周期。
师:别看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它也是有生命的。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长大变老,很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它的一生,有些树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设计意图:盆栽绿萝较常见,叶片较大,而其造型能较到位体现出叶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带学生观察室外树上的叶子,树旁的落叶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叶片在整株植物体上的周期变化。
五、欣赏更多植物的叶,拓展本课
1、课件出示利用植物的叶制成的生活、工艺用品
师:关于植物的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课后作业:关注家里种植的植物,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方法与父母共同观察更多植物的叶片。
设计意图:感受植物之美、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在课后探索更多植物叶片的兴趣。而与家人合作对家庭种植的植物进行观察则进一步培训学生观察记录的能力,并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探究植物生命的情感。
【教学评价设计】
科学课程的评价要以日常教学行为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在生命领域教学中比较重要。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来的,而作为植物器官观察的起始课,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注重观察学生科学学习的表现,在小组中与学生谈话、指导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另通过观察记录单的介入,让学生养成在观察中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配合下慢慢提高。另植物器官的观察要结合整课植物,因此在《植物》单元可以要求学生和家长配合做好植物的种植活动,在种植过程中进行系列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会及时交流与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设计特色简述】
(一)优化“二手材料”
本课的首个环节是让学生在课前捡落叶,数落叶,小组对落叶进行汇总。个人感觉捡落叶是对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很好方式,而数落叶显得没有必要,而学生捡的大量落叶对观察的有效性高低不一,而且课堂难于控制,因此我对学生捡的落叶进行处理,对学生捡的落叶进行删选,保留柳树叶、香樟树叶、银杏叶、枫树叶、桃树叶五种学生常见植物的叶片,并为这五种树叶增添一些新鲜的树叶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材料。
(二)重视观察指导与记录
本课是生命科学中针对植物器官观察的起始课,给孩子们观察的方法比观察本身显得更加重要。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观察比较困难,因此整堂课观察的任务显得不是很重,而观察的方法指导以及观察过程中的交流更加突出。
本课的观察步骤分三步走,首先是对树叶进行初步观察,对树叶分类,然后是观察1——2枚树叶,并进行类别,最后是观察同一种树叶,并进行测量。其中第二、三项观察分别采用了简单的表格让学生进行记录,突出观察方法初步了解与指导,并在课后的观察中进行运用。
【附: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26 11:08: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