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上教学后记(上一节,贴一节) [复制链接]

1#

五上教学后记(上一节,贴一节)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后记: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分享 转发
TOP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后记:由于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节课临时调动到了前面先上。对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不难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学生很容易对偶然的食物关系产生误解,在写食物链时,箭头的方向容易搞错。

 
TOP
3#

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后记:两个班级课后实验实施率很高,接近100%。但两个班级的实验数据记录相差很大。一个班级高质量记录率只有30%,另一个班级达80%。所以这节课的质量两个班级存在着很大差异,作业效果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个情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很让我苦恼!

 
TOP
4#

《蚯蚓的选择》

教学后记:

教材安排了两个比较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第一个是光线;第二个是湿度,最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而作业本上安排的是设计温度的这个实验。如此一看,这节课要顺利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如果仅仅执行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就需要整整三十分钟的时间(不考虑其他消耗的时间)。怎么办?处理教材。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首先讨论预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经过两个班的施教学生大致有: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TOP
5#

恩,我正在想蚯蚓的选择这课来不及怎么上。可否这样,两个实验全班小组自由选择做一个。
TOP
6#

你们的课后实验实施率很高,可是我们这里学生课后实施率就很低了.做的也就50%左右.

TOP
7#

这样的帖子好!大家都来写课后反思吧。
TOP
8#

我们的章老师真是一个有心人,相信他一定有毅力和恒心坚持下去!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9#

兴波,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不像有感受,懒得动手.
TOP
10#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目标探究的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课文安排了阳光与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的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一棵不给它浇水肯定不能够活,这样的常理都还要用实验来证明有点多此一举。而阳光的实验是有价值的,因为前面种子发芽与阳光没有关系,那发芽以后生长是不是于阳光有关系呢?符合学生的探索要求。所以这节课我建议孩子们在前面的实验基础上继续展开阳光的这个比较实验。这个实验严格意义上上应该这样做:把生长一样健康的绿豆苗分种在两个盆中,一个遮住阳光,一个不遮住,其它条件保持公平,观察一至两个星期。一星期后的今天我组织了一次交流,发现学生严格操作的不多,大多数就在原来发芽的基础上继续观察,现象确实很明显!而个别与我那样严格操作的,现象倒没有他们明显,可能时间还不够长,所以我决定下星期再组织一次短交流。总体感觉,这节课单独设立的必要不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4 13:08:08编辑过]

TOP
11#

《制作生态瓶》

教学后记: 为了更好的上好制作生态瓶这一课,在双修我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心制作了一个比较大的生态鱼缸,以供孩子们参考。五年级的孩子们对生态瓶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非常高!但考虑到以前学生把制作生态瓶变成在花鸟市场购买的情况,这一次我采用的器材都是自己采集的,没有花费一点钱,同时我在课堂上强调要从不同的途径自己去取得材料,从今天上课的实际情况看,有大致三种方式:一种是放手把任务交给父母或和父母一起买来的,一种是在自己家的生态鱼缸中取材的,还有一种就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严格按照我的建议取材的,但比例并不高。不管哪一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搭配上的不协调,虽然已经在课堂上做了相关的指导,但学生总是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材料,这在今后的课堂中还要加强引导。

 

TOP
12#

非常赞同你的做法,这里既有对自己上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的课后回顾,又有自己处理教材的经验和思考,很受启发,日积月累肯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关键是贵在坚持啊!
TOP
13#

我们上课怎么没有这么快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4#

我也上了,但很多学生感觉取材困难.
TOP
15#

我今天讲了《光和影》一课,本课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书上写得很清楚,我也认为很简单,可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出现操作错误。课后我反思自己,在做第一个实验时,我引领学生做的,而第二个实验我只强调光源和屏的距离不可以改变,只改变遮挡物和光源的距离,而没有示范怎样改变遮挡物和光源的距离,所以学生操作时没有按正确的方法去做。这也给我一些启示,我们不要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感知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要注意细节处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心境如雪
TOP
16#

《改变生态瓶》   这节课我真的上不好!

教学后记:

很难实际操作的一堂课!学生对生态瓶的制作本身存在难度,成活率不高。和我预想的一样,孩子们来上课时能够带来的已经不多,很多都已经以失败告终了。而本课时的活动是:改变水的多少,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改变鱼的数量,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我在课前进行了第一个活动的尝试,我养的是泥鳅,根本就没有多少差别,而且很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到它。我难以想象在课堂上这么多孩子的情况下,小组实验的情况下,这个实验还能成功?恐怕已是闹剧!后一个活动我觉得更不合实际,材料(鱼)的准备也是问题。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我觉得以我的学生情况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会有多少价值!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关于这两个活动的讨论,通过这两个活动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有什么意义呢?然后结合一些资料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面对教材的要求,我感到很难为情,因为我没能完成它所要求的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4 16:37:49编辑过]

TOP
17#

恩,我还没上,但是光看书上的要求就觉得太难了~
TOP
18#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后记: 关于生态平衡的话题学生可能接触的比较多了,直接的经验挺多的!所以对于这节课的理解,两个班的绝大部分学生不成问题!作业情况反映也比较好!我想对于这样的课,我们老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把嘴巴上说的内化,从而转化为行动上做的,那才是关键!

TOP
19#

我今天正要上《改变生态瓶》这一课,备课的时候就感觉到,可能实验的效果会不明显,还有要在一个小组内挑选出两个差不多的生态瓶,难度还真有点大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9 8:46:06编辑过]

TOP
20#

改变生态瓶这个实验,我们很多学生在十一长假做了,假期上来,学生抱怨我,说把鱼给整死了,我觉得有点儿得不偿失.
TOP
21#

光和影》

教学后记

光和影的内容,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三个实验的操作难度不大,关键是手电筒的亮度要高,教师演示可以借助投影设备,现象十分明显,学生对“投影”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TOP
22#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后记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有些把知识点故意搞复杂的感觉!在这节课的操作上,我直接让孩子们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法,做了一个实验:看谁能够在最后那张白纸上投出圆光斑?在孩子们投出光斑后,询问实验的技巧。孩子们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从而很自然的就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组织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或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样处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7 8:14:46编辑过]

TOP
23#

光的反射

    这是一节很不错的课!教材上的三个照亮活动非常生动,层层递进。从直射到一次反射再到两次反射。学生兴趣浓厚,且难度适合学生。在这样有意思的活动中得出光的反射,完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非常有效!在认识反射之后,举例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既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把科学引入生活,体现科学的生活性!总之,这是一节值得深入挖掘的好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7 8:20:47编辑过]

TOP
24#

2007-10-15       内容:“光的反射”     主题:如何导入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光的反射》,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内容解释光的传播方式是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的光的第二特点:能够被反射。

   由于一般上课,其实我们都不可能备到十分的详细,本人也是。课是备了但是我想一个反思型的课堂就是自己敢于突破和比较。就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导入方式一:  遵循书本。   对象:3 4

 “同学们,老师想叫一个同学上来做一个实验,就是让手电筒的光照亮我的科学书?谁愿意?”

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所以学生都比较踊跃。

当然学生轻而易举的做对了。我表扬很勇敢也很聪明。(有学生不服气:这也聪明“晕”。)

“第一个实验完成的特别的棒,现在我要大家作第二个实验。谁愿意?”我没有说做什么,看看学生能否自告奋勇,果然有了前面的省力这次学生举手的也是争先恐后啊。

“光没有照着书本,不能动书本和电筒,要照亮它怎么办?”站在讲台上的学生一时有些迷茫,好在她看到我放的镜子,于是只要改变光的方向不就可以了么。画平面示意图。于是我也大力表扬孩子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运用生活知识。

 第三个,我请了小助手,造点神秘感。然后说谁愿意。尽管学生知道有难度,但是还是踊跃举手了。叫了一个女生(3班)一个男生(4班)。“请听好实验,前面根第二个实验摆放一样,就是要照亮书本后面的一次性杯子。”画平面示意图。

两个学生一开始有些纳闷,于是好像在找什么,我说:“你先说说怎么做”。学生说要2面镜子,这样方(演示)据能照到了。我急忙问同学:大家说对吗?行了给点掌声。掌声响起来,孩子带着微笑下去。画平面示意图。

 同学我们看到光经过镜子以后改变了它的方向,这就说明光能够被反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

在给34 班上课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按照前面的教材,循序渐进。依照前面所说的光的传播特点,叫学生上来做三个实验。感觉是常规的拨一层洋葱皮再拨一层,就见心的感觉。而且气氛也还可以。关键学生敢参与。

导入方式二:生活情景      对象1       (注:2班拉下一节课)

我直接在靠窗的(有阳光)桌子放几块小镜子。我知道有调皮的学生肯定拿起镜子反射阳光,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就玩。果然不出我想法,有孩子坐不住,也忘记进入实验室的规矩,开始动手了。

我轻声进教室,没有打断。有人见我,怕的缩下。我赶紧说:"刚才我的教室象电视放的那种歌厅,天花板上那是亮啊,怎么搞得?"

镜子,镜子."性急的同学发出叫喊。

我故意装傻,什么意思,一个一个说。学生说自己刚才怎么做的。

我敷衍:“也就是说镜子把光本来传得方向改变了,是吗?”“改变以后是什么方式传播的呀

“是,还是直线?”。

“真聪明,我们今天要上的内容在玩中发现了,你们很了不起,今天学习《光的反射》。既然知道利用镜子能够反射光,那么我有1个题目考考大家,直接做实验3了。

这次我利用是生活场景出发,孩子们往往对生活场景很熟悉,他们只是不知道这个是什么,这个怎么用科学的方式解释,如果我们抓住细节,加以稍微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同时也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感觉今天的内容不疏远。这也能成为学生学好这个内容的一个方式。其实教无定法。任何一个课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导入,只是我们需要寻找最合适,最贴切的。而这样的导入式比较也是寻找的一种方式。有尝试,才知优胜劣汰。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从你的思维空间跳出来……简单便是快乐!!!!
TOP
25#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后记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早上1010分到1045分,在五(1)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1CM左右。接下来1055分到1130分,同样在五(2)班进行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55分到11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又配合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TOP
26#

 

《光与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探究过程非常明显,个人觉得也很有价值!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难度不大,但实验操作过程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难度的,特别是多面镜子把光会聚到一起,由于抖动等一些因素,学生往往很难持久让几束光会聚在一起,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现象并不明显!实验花的时间也比较的多!以至于最后的数据交流和汇总制图没有充分的时间展开,作业也草草完成!以后像这样的课可考虑分两课时完成,活动可以更充分,效果也会更好!其实上课前我就有这样的想法,但考虑到进度问题,最后还是放弃了!

TOP
27#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让学生专注于颜色对吸收光的作用。为了完成好这个探究实验,我们三个五年级的专职教师一起准备了材料,买来不同颜色厚薄相当的卡纸,裁好、订好,花了15分钟时间,效率可谓高啊!拿着新制作的材料上课特别的带劲。不同颜色的纸袋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现象很明显!最后进行汇总统计,完成作业,课堂完整、充分,感觉非常舒服!课本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直射与斜射对吸收光的影响,在一个班尝试了实验教学,发现课本中图示的操作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不能把纸袋直接置于地上,因为地面温度的影响太大了,实际测得的数据肯定是平放在地面的温度高,影响科学的结论得出。要把两个探究活动充分的在35分钟的课堂展开,并最终汇总数据、完成作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强化其中第一个活动,还有一个活动则提供老师测得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

 
TOP
28#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后记

因本人外出观摩,布置了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任务在班主任代课时完成。回来之后查看了学生的作品,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以上,完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生对于原理的利用还不够到位。我们在前面学习到的例如:聚光、颜色、位置对吸收光与热的把握存在不少的错误。我给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提了几个典型问题让他们答辩,如:容器外面黑卡纸包的层数是否越多越好?有的小组整个盒子都涂成了黑色,有的却装了铝纸,分别是怎么想的?等等。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解释,也有摸棱两可的解释,没有直接指出来,等测试以后再说了……

 

TOP
29#

建议大家都把教学随笔贴上来,让更多的老师受益。
TOP
30#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后记

这节课上的很是轻松,不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拿着立体地形地图就可以去上课了。但课前老师自己必须要充好电,有很多的知识性的东西自己都有些健忘了,比如丘陵和山地的区分,不同颜色代表的意思,自己家乡的主要地貌等。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有些疑问,课前呈现的四幅插图不是典型的地形地貌,整节课对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没有作出知识性的解释,而作业本的第一题作业就是这个内容,感觉教材和作业本脱节了!这样的地理知识课,个人感觉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该呈现的还是呈现为好,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该记忆的还是要记忆。不能因为我们追求探究,就每节课都要探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