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上教学后记(上一节,贴一节) [复制链接]

31#

《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后记

1029日因天气原因,该内容暂时推迟。临时安排了一节整理课,同时完成了作业本的单元练习!

115日天气晴朗,补上了这一课的内容,但由于此时学生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很多都没带来,有的已经破损丢失,上课效果并不好!有些小组向我借了温度计说课后要重新去试验,这倒给了我一个启示:先把温度计借给学生,让他们课后进行测量,这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毕竟每年的这段时间,天气还是个问题,有时天晴没课,有课时却没太阳,老要等晴天来上这些课确实非常麻烦!

TOP
32#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后记:
                    

该内容四年级时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一节有关地质的录象课,学生兴趣很高!既巩固了以前所学风化的知识,又增加了有关地质地貌形成的丰富感性认识,对学生帮助应该很大!

TOP
33#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后记:
                    

三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的内容,那时侯是重点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现在这一课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从一开始的肉眼观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放入水中观察,观察沉淀时的分层,最后小结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讨论土壤与生命体之间的一些共存关系结束。

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在一个班的施教后发现课本这张记录表的填写几乎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填的内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观察沉淀现象会明显吗?(自己课前尝试后发现根本不明显!)

我在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观察土壤,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发现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够发现粉沙,考虑到干土不易发现水分,湿土不易发现粉沙。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干土、一分湿土。考虑到借助放大镜效果不是很理想,删除了借助放大镜观察的部分,使得观察活动更加的集中。观察水中的土壤时,考虑到要发现空气,必须现场操作,但考虑到分层,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所以我首先通过演示投影让学生发现土中有空气,然后演示搅拌沉淀…学生发现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但在这节课上我作假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TOP
34#

你们每周几节课呀,怎么上得这么快啊,这周我们刚学完二单元五六课,现在的阳光不是很强,不太适合作这个实验了,再加上学生手的抖动,阳光不能很好地集中在一起,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最后我们想了个办法,把镜子换成了手电筒,效果还不错.

TOP
35#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后记: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这节课刚刚在三省优质课上听过,也是很受启发的一课,收获很多,特别是对教具的准备及情感的渗透方面!但实际教学考虑到很多平行班的现实,开展小组实验还是行不通的。模型在操作后需要更换,课间10分钟中根本无法完成。所以,事先我给每个班都准备了两个土壤模型,在投影仪下尝试演示,通过调节光线,现象还是比较清楚的。课堂实验效果学生反应也比较好!效率也很高!最后也能比较轻松的提出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几个重要因素。接下来的内容我进行了改动,没有按照作业本的要求进行对比实验的书面设计,而是在适当的讨论交流后,就进行了雨量大小与坡度大小的对比实验,现象清楚,得出结论轻松。

决定下一节课重点解决有无植被的对比实验。我觉得这样处理,重点可以更加的突出!

TOP
36#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因为和前面一节课进行了处理,所以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变的非常的突出。设计并实验解决“有无植被对土壤受侵蚀程度的影响”的实验,有了前面一节课的讨论和我的对比实验演示,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控制变量很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公平。

我对实验的准备是这样的:两个浅盘,一端下面凿孔(以让径流流出),一个盘只放土壤,一个盘放一块带土草皮,然后把两个浅盘分别斜放于水槽上(大小刚好合适),尽量保持一样的坡度。

准备挺快,就是破坏了一些学校的绿化,尽管课后我把草皮种回去了。

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还是非常的明显的!有草皮的径流少且干净,没有草皮的径流量大且浑浊。

这节课的善后工作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清洗带土的盘子非常麻烦,天气又冷,哎……
TOP
37#

我没有在土壤中掺砂石,我觉得只要你瓶子大一些,搅拌充分,都可以看到分层现象的
TOP
38#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后记:

 
首先感觉《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个题目有点不太对劲,是不是改成《河流对地貌的作用》更合适一些。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根据课本内容应该是侵蚀和沉积两大作用。河流对地表的侵蚀这一知识点,由于有了前面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的铺垫,加上学生又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虽然(演示)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但依靠学生潜意识里的经验作出了判断,个人觉得我这样的实验有些像鸡肋!而沉积作用造成的江河上、中、下游段不同的河床,实验也无法显示,只有下游段的泥沙沉积现象可以给这个实验提供一点成功的安慰。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河流对地貌的作用,我更多的是结合了我们家乡的实际,以曹娥江为实例,以图片为依托,主要以讲解、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展开教学。
感慨:为什么我们的配套教学资源这么少呢?

TOP
39#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后记:

该内容在四年级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回顾复习及新增一个模拟实验内容。复习非常顺利,但做模拟实验出现了问题,石膏糊结块了,倒出来一浸水,又重新变成了石膏糊。重做,等石膏糊结块硬了,它自己早就破碎掉了。看来这个实验很难把握度。为了弄清楚这个度,以便后面的几个班级开展教学,课后实验不下于10次,结果石膏粉都用完了,实验一个都没有成功,心灰意冷。

不知各位是怎么做的?请介绍介绍吧!在此先感谢了。

TOP
40#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后记:

“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课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觉得这样的课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难!我想必须要对它进行改变。

    因为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对于土地侵蚀所学知识的汇总巩固。我认为在没有非常适合的学具教具配套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况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能用这么简单的模拟能够解释的。所以,我决定舍弃这个模拟实验。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交流上,怎样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哪些地方考虑了减少土地侵蚀?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应用,并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评价,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方案。

    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但课堂并没有感觉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课堂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积累吧!

TOP
41#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我是这样上的:因为校园内刚好有一堆沙丘,我让他们带着水分成六小组进行了实验,河流的被侵蚀和沉积现象非常明显,令学生感受颇多:上游形成了湖泊及沟壑,中下游的沙被冲走后露出了埋在沙中的石头,下游随着河水的不停下游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平原"地形.下面是图片,

TOP
42#

2007年11月26日安排资料库阅读,完成单元练习。

2007年11月28日影视资料欣赏。

2007年11月30日参加市航模竞赛。

2007年123日  星期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后记: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

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

    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

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

    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9:55:36编辑过]

TOP
43#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后记:

    我为这节清楚的课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弹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橡筋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的活动。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弹簧拉力器,让学生体验弹力。学生感受到了弹力,但很难描述清楚什么是弹力,容易和拉力混淆。在这里必须要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产生的力。我们老师的这几句小结必须要精练、准确。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困难。

    在认识弹力之后,引入探究“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活动,学生目的性非常明确。这个环节关键是器材的准备。我在准备时发现配套的学具很容易打滑,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学生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所以事先,我就对小车进行了配重,以保证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还统一了绕的圈数为:5圈、8圈、11圈。因为我的这批橡筋12圈以上断的概率较大,容易降低活动效率。在排除了这些容易影响活动的细节后,这节课的活动效率还是很高的,但还是因为这是一节教室内外结合的课而浪费了不少组织的时间,从而没能完成最后的数据整理、交流和汇总。打算下节课再花些时间完成整理结尾工作。

    幸好五年级的进度还比较快,这个单元的活动我还可以放心的充分展开。不像三年级那么郁闷,课时量太大,无法充分展开。

TOP
44#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后记:

    这又是一节轻松的、快乐的“科学课”。在这个单元的几课时中,浓浓的科学味道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但这一节课有个遗憾,考虑到卫生问题、考虑到气球的数量,我给每个小组规定了吹气球的同学,所以很多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吹气球,有一些同学有情绪。

    气球的大小和行驶路程的关系呈现正态分布的现象,刚开始气球增大,路程也随之变远,但当气球大到一定程度时,路程反而近了,如果有风会更明显。这里引导孩子们思考分析原因也是很有价值的!

TOP
45#

 

《测量力的大小》(一)教学后记

《测量力的大小》(一)教学后记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

TOP
46#

    《制作微型测力计》教学后记

    独立设计了制作微型测力计,从上节课的使用5N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发现轻的物体无法测量,开始引入,讨论设计使用弹力更小的皮筋来制作微型测力计,重点讨论了:如何绘制刻度板?这是学生思维感觉比较难的地方,是非常值得讨论的!然后花了大约20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进行制作。从两个班级的实际制作情况看,80%的小组都能顺利制作成功,并测量一些小物体的重量。虽然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定的误差,但考虑到材料的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是:一块底板,一张卡纸,双面胶,图钉,两回形针,一截皮筋,两个钩码,一个小铁环。

    皮筋的弹力释放不是很均匀,如果能够找到小弹簧就更好了!

TOP
47#

上的真快
TOP
48#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后记

    新教材的《运动和摩擦力》这一课与旧教材相比,设计就显得更加的合理了。这节课在了解并感受了摩擦力之后,重点围绕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展开探究。一是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二是与物体的重量。这两个因素是学生容易提出的,感性经验比较多,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探究问题。这两个对比实验的开展非常的顺利,数据的得出到结论的概括,基本没有问题。这是一节让我感到十分愉悦的课,回想这节课材料的准备比较的轻松,学生的表现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学生对比较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掌握的还是很扎实的。

TOP
49#

本课由测力计来测摩擦力的数据,课本上的标准是:刚好能使物体动起来的力即是摩擦力,记得原来的测量方法是:匀速拉动物体时的读数即为动摩擦力,而刚好能使物体动起来之前有一个最大静摩擦力需要克服,一旦刚改变成运动状态时测力计的读数有一个变小的过程______具体举例:拉动前:0.8N,一拉动时为0.4N,动且匀速时为0.5N,我还没上这课,自己先试了好几遍,都是这个现象:所以我想是不是干脆让学生在匀速拉动时读数即可,得出的就是动摩擦力(这里当然没有必要对学生说明是何种摩擦力)的大小,不知楼主的孩子们是怎样读数的?请赐教!
TOP
50#

我要求学生记录的是匀速运动时的数据!我觉得这才是运动状态下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刚拉动时的摩擦力则是物体静止时的最大静摩擦力.

TOP
51#

滑动和滚动》教学后记:

    这是一节思路清晰的课,我从身边常见的现象:汽车正常行驶和急刹车时滑动前进,引出两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滚动和滑动。再从人们利用滚动代替滑动的事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滚动来代替滑动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都集中在:这样做可以更加的省力。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呢?进入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实验探究。

    有了前面一节课的基础,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从得出的数据看,绝大部分小组滑动摩擦是滚动摩擦的10倍左右。对照教参中提供的20倍左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感到一丝疑惑,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

    最后以寻找生活中用滚动代替滑动的实例结束课堂,课本中安排的滚珠轴承我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例子进行展开。

TOP
52#

 《运动与设计》教学后记

    关于摩擦力的利和弊,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孩子们所了解的实际例子并不丰富,多为课外书中看来的,能够真正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并不多。如何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发现身上或身边一些常见物品上的“设计”,如:头饰上、笔上、

    令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那天刚好教室外面在举行拔河比赛,学生们在找实例的时候,从拔河运动上得到了启发,想到了好几种,如:拔河的绳子、体操运动员的滑石粉、塑胶跑道上的小点、运动器械下的地面等等。

    我想:能够给孩子多留点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和关注,那是最有价值的。

TOP
53#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后记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整理应用,所以首先需要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巩固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后,展开后面的分析和设计活动目的性会更强。因为事先有老师反应说: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动力小车很少,一般都是买来的小赛车。这不免给我提了个醒,所以在课堂上我十分强调原创,建议合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创作。同时,我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类型动力的以前学生的作品,作为示范,以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更丰富多彩的设计。
                    

TOP
54#

专门安排了一节课对学生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价,两个班的完成率有比较大的差距.五(1)班完成70%,五(2)班达到95%.

动力类型有皮筋\气球反冲力\以及弹力转化为螺旋桨的气流反冲力等.

TOP
55#

学习中

TOP
56#

一学期的新课教学已经结束一个多星期了,没再写教学后记了,感觉一天的工作好象少了一块什么似的!

这学期发现大家都特别的积极,有很多复习的资源,尤其以小草大哥的知识点概括,堪称经典.节省了我们很多的整理时间.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上虞市是不组织统考的,现我校已经讨论决定于下星期五早上第一节课,统一安排三至六年级的科学期末考试.

最后,感谢大家对五上年级教学后记的大力支持!

TOP
57#

很有想法啊,佩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