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关于物质的定义不严谨,不能作为判断标准,完全不能,而且绝对不能。
在唯物论,哲学上,或者世界观上,这话没有错,但放在小中高科学课里,太不伦不类。
我觉的应该改掉,请让它去它该去该呆的地方,小学不需要它。
书本上关于存在即物质,是相对于“精神”而言的,唯物论对世界组成的定义,世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由什么组成?什么叫物质?显然不能用某某是“物质的”来定义。
小学、中学涉及到的物质,指的是由含质子的微粒构成的。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含质子,质子带正电且有质量,电子带负电),
比如铁由铁元素组成,铁元素是指原子含有26个质子的铁原子的总称。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决定了物质的种类。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涉及到的物质变化属于这个世界观下的。
在这个世界观下,把物质的变化分成了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光子不含质子,不能归类到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里讲的物质。
用牛顿时代的经典科学来无法解释近代、现代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
阐述的世界观基础不同,解释的范畴不同,不能用前者来解释后者,也解释不了。
小中高科学研究的物质属于由原子、分子和离子微粒构成的。
用经典科学(简单说就是物质由原子离子分子这些微粒组成,这个世界观下的科学)就可以解释了,也属于经典科学研究及解释的范畴。
这个世界观里不是研究或用来解释比它更小的没有质子组成的世界,比如量子,光子。
研究光子、相对论的里,不会再去阐述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在这些理论里这个已经不是研究的对象。
我的理解如上。六上关于物质的定义,并用这个定义去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及其带来的问题我已不去纠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8 11:58: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