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点的2013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3-4-14 16:28:00的发言:

    
    

支点老师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引领大家看待科学的教学,看待科学这门课程。真好!


    

从你的工作中,我们更感受到了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认真的。感动!


    

相信你这个支点定能让你们区域的科学腾飞的。


    

确实感到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为别的老师服务的责任心在慢慢给我压力。
TOP
32#


今天上了一节全市公开课


今年学期初局里就定下了研训员上课的计划,我选定了《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对这节课也是断断续续准备了很久,把第一遍教学设计又删减补充改得面目全非,最近一个月时不时要拿出稿子来看一看。准备材料也是一项前期准备,开始局里讲要上成引导课,压力还是有的,我就设想要带给老师们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想到了用全部的自备材料来上本课,因为我设想到了最困难的情况,即学校里没有足够的标准科学仪器来帮助教师教学。如果这样还能上好科学课那其他有教具的学校就更没有理由来找借口了。另外我没有用到多媒体,多媒体不是全市每个教室都有的,相当一部分教室是不具备的。没有多媒体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弥补?比如用教师的形象化语言、简练板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事例等等。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本课框架。


在准备材料时,总是想不到能代替烧杯的适当材料,后来猛然想到了方便面纸桶,吃很多桶方便面不是不可以,最后是爱人帮我想到了在小吃摊买了八个类似的纸桶,代价就低了很多。去批发市场买了一大袋气球回来,原来在外面卖一块钱几个的气球其实才八分钱一个。找不到合适的透明吸管,后来出门在天津偶然买到了。今天上完课后吸管和气球给上课的学生每人分了一个。关于冷水的准备我却失误了,在上课前一天我就把冷冻的几罐头盒冰块放到了上课会场的大水桶里,当时水很凉。结果今天上课前再检查时,发现还不如自来水里的水凉,我来不及了,冷水出的效果不如我想象得明显。我想到了制作冰水但把冰投放得早了一些。


没有试讲,学生有好的想法也有我没料想的问题拖延,课拖堂了。但我把教学设计贯彻成了教学实景,以前我经历的几次录像课都是一小时左右,原来我很享受不是四十分钟的课堂,四十分钟的课堂容不下我讲的内容,但反过来说以后我还是要精练环节设计,为达成简洁高效课堂而付出努力。


 


20134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28 11:11:16编辑过]

TOP
33#

支点写了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材料的,思考的,场地的。。。我们都没有全面、完美,但是我们有的是对自己的反思,谢谢分享你的感受,也促进我成长!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34#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3-4-26 10:49:00的发言:
支点写了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材料的,思考的,场地的。。。我们都没有全面、完美,但是我们有的是对自己的反思,谢谢分享你的感受,也促进我成长!

课没有至美,尽力就好,从深入研究一节课中我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反思的力量吧。

TOP
35#

祝贺你,朋友。我们经常在探索博客中聊聊,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对科学的执着,学习了。相信在新岗位上的你也一定会更快的成为佼佼者。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2/17012/index.html欢迎您常去做客!
TOP
36#

每次都能从支点老师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正能量,看到一位坚持不懈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资深教师的坚持!学习!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37#

今天上完一节录像课


425上完本市教师观摩的公开课后,几乎没有休息两天又接到上一节录像课的任务,今天521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选定教学内容,写教学设计,找教学材料,同时还要考虑出新。上一节中规中矩的课不难,难的是对课的理解有创意。上这节课我体会到了教学材料对教学设计定稿的重要作用,因为材料是要在设计中安排位置的。我要找的材料苦苦难觅,开始是要找厚的泡沫板,找了多家装修的门店说没有,甚至还在市场问过装蔬菜的泡沫箱人家说不卖,后来想到用纸盒,没这么大的,在家里一顿翻找,终于找到了买洗衣机时做包装的厚瓦楞纸板,虽然小了一点但准备动手设计了。不管是原来想用的泡沫板还是厚纸板原设计都是教师做演示的教具,这样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就不够。后来我改变思路想做学生活动的学具,突然想到了原来工作学校仪器室的两样材料是可以用的,借了来我又买了一种材料,经过周末的组装效果很好。上周末和本周一把自己闷在微格教室里备课,一遍遍看自己的录像,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发现哪里的课件和教学语言不协调需要修改,各个环节怎样讲才能顺利过渡。直到讲课前一天我又改了课的导入,不到上课那一天心里始终有想法。


上周计划好了今天开讲,提前通知了学生带好材料,又到微格教室里考虑课桌的摆放、摄像机的位置,借到一个同事的三脚架让另一同事帮忙录像,感谢同事和同学们对我的大力配合。早知道今天会很热,但讲过了热过了是一种释然。人总是有任务要完成,完成了就不再去想因为还有其他的目标需要你瞩目。


2013521

TOP
38#

支点老师为上出一堂好课,考虑周全,为材料奔波,自制教具,学习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9#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3-5-22 9:03:00的发言:

    
    支点老师为上出一堂好课,考虑周全,为材料奔波,自制教具,学习了。
    

现在不经常上课了,有一些时间可以充分准备一节课。
TOP
40#

20135月参加参加沧州市说课比赛回顾


52930日两天,我带队陪同三位科学老师参加了在沧州举行的科学说课及微型课展示比赛,三位老师都发挥了应有的水平。


很难忘的两天,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转换角色带教师出来比赛。以往我都是作为参赛教师来比赛的,现在是作为评委和参赛教师的参谋出现在比赛活动中,但我脑子的紧张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自己参赛。


我不比赛但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我的老师们交流,当通过我指导的教师呈现出来时我感到了一种释放的满足感,这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很享受和老师们交流想法的过程。三位老师表现都很棒,我尤其要说一说其中的韩老师。最后的结果还未知,但其中所经历的曲折也值得一说。韩老师在说课前播放课件时发现有两个视频链接有问题,我知道怎样修改链接马上操作给改了过来,说课结束我对韩老师竖起了大拇指,非常棒。这和韩老师比赛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有趣的是每天在家里练说课,她家八岁的孩子都习惯了妈妈每天这样说,有一天还没练,孩子就说:“妈妈你该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了。”


通过精彩的说课韩老师进入了现场课的环节。本来吃饭时是安排教研员一起吃的,那天比赛完我主动和韩老师坐到了一张桌上,边吃边讨论现场课的环节。韩老师拿出手写的教案和我讨论,吃完我到房间里洗手时,突然又有了一个导入的想法,马上短信发过去,韩老师很快也有了回信:“你的灵感又来了。”


30日下午现场课比赛,我们早早来到会场,韩老师和刘老师忙着准备课件,我到楼下打水给烧杯中加水,又调制盐水测试马铃薯的沉浮,上课前给每桌发材料,我在场上完全成了一个服务者,我这时所做的也应该是一个服务者。服务也有服务充实、幸福的一面。因为我为一节好课的产生提供过想法、材料,只不过是借另一位教师之手之口实现了。


2013531

TOP
41#

从良构到劣构的思考


前几天听了江苏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视频直播,特别对于吴向东老师的《从良构到劣构——情境导向的设计》讲座有感触。吴老师例举了《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本来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两个(电池数量和线圈圈数),但教师准备的材料限制了学生思维,对学生的思考缺乏挑战性。有的课直接帮学生绕好线圈,过于完备的设计,只是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这样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吗?


如何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正探究?现有的结论用标准材料验证一下与科学应用差距很大,脱离真实情境。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空间这叫科学探究吗?像斜面一课给学生木板和支架叫学生去试并得出规律,这样结构良好的叫良构,设置情境解决问题挑战性大的叫劣构,激发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好处是形成的方案多,运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也多。


难能可贵吴老师敢于批判现有教材,现有的用探究方式教让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时自信心不足。(探究过程)教师对探究控制太多设计太完备挑战性低,容易让学生信奉权威。这样按部就班严丝合缝的教学(学生的收获在哪里?)要给学生大的活动时间、自主地探究,教师要自问给了学生多少时间?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所有的学习和认知都处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真实情境中不断推进的应用知识的活动。真实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它包括问题或难题情境、虚拟、模拟的情境、故事情境和视听情境。它的特征是有吸引力、真实。


劣构问题是和真实情境联系在一起的,特别要强调真实情境是教学情境,要降低复杂性。(在课堂上)要聚焦少量科学概念避免浅显的主题,数量的减少是为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调查中去,少学一点学生会学得深入一点,(这也就是吴老师说的少即是多吧。)


吴老师结合课例提到了关于对梁的材料改进,一般课堂都是用纸,用软性的纸来模拟现实中石头等硬质材料是不科学的,他用泡沫板研究模拟梁,把梁竖着放加重物不变形,横着放变形了。学生发现梁竖着放不稳,在竖梁下面横着放一个梁,这就成了工程性问题,工程问题就是要不断优化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在学习工程问题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少量科学概念。


在讲座最后吴老师提到了“在学习方式变革之后应是学习内容的变革”这一观点。


我是边听吴老师讲座一边笔在纸上疾驰,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新颖的观点,恨笔在纸上的摩擦力太大遗落了不少内容,情绪在整个听讲过程中是一种激昂忘我的状态。关于学以致用的话题并不新鲜,问题是怎样实现科学与现实的衔接。吴老师直指现实课堂之弊让一切为学生想周全的教师警醒,我们不但能在学生前面做指引,还能有时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在学生一边起扶助作用,最后慢慢大胆到让学生走到老师前面去。很多老师还在课堂上做学生一贯的引导者,岂止引导,简直事无巨细的“保姆”。我希望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不再高大,高大到足以让学生惟命是从;我希望教师不再扮演无所不能的先知,留一点余地让学生思索;我希望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明星,留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的思维闪耀。这一刻久远吗?


2013625

TOP
42#

学习了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43#

20136月教学论文发表一篇


2013年《教育实践与研究(A)》第六期发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模式化初探》一文,详见


http://wenku.baidu.com/view/2d5a3416844769eae009eda6?fr=prin


原文标题已经编者修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27 23:58:55编辑过]

TOP
44#

20137月教学论文发表一篇


2013年第四期《科学课》(双月刊)在教学沙龙栏目围绕“说说课堂中的搁置问题”话题发表《对搁置问题妥善处理》一文,原文题目及小标题已经编者修改。


 


对搁置问题要妥善后期处理


河北省泊头市教体局研训中心(062150   张凯


对于课堂搁置问题我谈三点看法:


1.    要善于梳理生成问题


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非都是顺应预设的,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择其精华助力课堂精彩生成。对于无课上探究价值或条件、易使课堂“跑题”的问题,还是要简要说明不研究的理由,留待课下让对本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去独立或合作完成。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活跃思维无限,要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去除芜杂是必要的。


2.    要做好后期处理


搁置问题不是荒弃问题,一句有名无实的“课下继续研究”会让学生怎么看待老师?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既然有了问题就要追求结果,哪怕这个结果是无果之果。否则就会形成学生提问题——教师甩空腔——学生兴趣受挫这样的不良后果。课下处理搁置问题因为没有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堂主题的束缚而会更加从容,教师这时可以静下心来,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寻找材料来解决问题。如养蚕时有学生问:“怎样分出蚕的雌雄?”这是极少数学生想到的问题,课上没有资料准备或这方面的经验是不好讲的。这个搁置问题课下经过查资料、上网解决了困惑,下一次上课时科普给全班的学生,不也是一次精彩的资源共享吗?所以搁置问题解决得法可以很好地反哺课堂教学,也会促使有科学兴趣的孩子习惯性地再提问,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3.    现实情况及应对


师生对待搁置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师生课后对搁置问题都不再关注;⑵学生课下对问题延续热情而教师不管不问;⑶教师继续关注遗留问题而学生不想深究;⑷师生均对搁置问题保持热情并合力解决问题。最好的情况当然是最后一种,前三种都是师生双方或单方对搁置问题丧失了兴趣的情况。


如何激发作为搁置问题发起者的学生的兴趣使其有始有终,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作为教师课下要主动与有疑问的学生个别交谈,鼓励其继续思考,同时做好指导工作。如有必要可以让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让研究的热情烧得更旺。而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关注搁置问题的教师来说,首先必须要加强学习,树立起“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是终点,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是有延续性的,它不能以下课铃声作为界限。教师要积极鼓励、善于呵护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课外研究热情而不是相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句话应深深烙印在科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深层并经常外显为对学生支持性的教学行为。


本文已发表在2013年第四期《科学课》杂志上

TOP
45#

支点老师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学习之,祝贺之!
TOP
46#

一个思考者,期待更多的佳作
TOP
47#

以下是引用罗海军在2013-7-29 8:34:00的发言:

    
    一个思考者,期待更多的佳作
    

感谢大家鼓励
TOP
48#

今天上班了


不在小学了说“今天开学了”不合适了。但作为教师的责任还是有的,上午开会重申了纪律,一切都要按部就班地紧张起来了。今天把上学期的工作整理了一下,今年上半年对于我来说是极不平常的半年,家庭方面的特殊需要让我能沉静下来反思人生的一些问题,“祝我的同事们新的一年里不生病、好好活,每天脸上有笑容。”过年时主任给我的短信让我感触良多,人的健康最重要,希望家人和自己一切都好。上半年我组织了一次培训活动、一次教学评比活动;先后上了公开课一节、录像课两节;有三篇教学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暑假期间忙于楼房装修和给女儿补习功课,辛苦过后看到自己的成果就无所谓辛苦,无所事事不是很无聊吗?


一切会通过努力变得更好,I hope so.


2013.9.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3 8:58:07编辑过]

TOP
49#

参加沧州市兼职教研员考试


913周五我随单位其他老师一起参加了沧州市首届兼职教研员考试。考试采用笔试形式,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发的笔几乎用完,可以说绞尽了最后一滴脑汁。


考试前沧州教科所张东兴老师要求关闭手机,下午有理论题不允许看资料,上午是神十太空课的听评课,开始我是直接在试卷上记录的,后来发现旁边的老师先写在了草稿纸上,我也效仿先打草稿再誊到试卷上,因为写两遍再加上思考评课内容,两个小时竟不觉长。写完了几乎也就要交卷了。


下午是理论题,我交卷时全场也就三四个人了。因提前两天才接到考试通知,所以准备并不充分。从试题看也不是靠突击就能赢得胜算的,但这两天我把一切抛在一边以迎接考试为主,以往都是看一看,现在写写背背认真了许多。什么是任务驱动?我切实体会到了它的有效性。带着倒计时的任务去工作工作往往有效率。有压力才有动力,人怎么就是这么被动呢?


2013914

TOP
50#

《哲学有几副面孔》摘抄感悟


前几天在图书馆借了本《哲学有几副面孔》,因为原来学校的老领导在我离开时和我说过到了新岗位多读几本哲学书,我始终惦记着。


这本书是李晓东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书中借用很多生动的小故事来阐释哲学道理。我摘抄了一些,与我心有戚戚焉。


一、    学知识还是爱智慧


先贤早就知道知识和智慧是有所区别的。赫拉克利特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老子也认为得道需要“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知代表知识而仁代表智慧。该怎样认识知识和智慧呢?


知识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用等许多重要的东西,而智慧则教人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事情。比如有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制造出核武器,但是对谁使用、何时使用则需要智慧。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只能去体悟。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却是对现成事物的反思,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知识往往是肯定的而智慧往往是否定的、批判的。知识是当下的、现实的,而智慧是超越的、理想的。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


我现在知道了有知识不等于获得了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鲜活的。


二、    你离深沉有多远


我教科学出身,就有书中讲到的这种感受:当你仰望苍穹时有没有发现广阔无垠的银河里有无数的星系,而地球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而已。地球的存在已有几百万年了,而我们人的个体最多只能存活百年,而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在整个宇宙中人是何等的渺小卑微?我到底该怎么过好这几十年?当我面对熙来攘往的人群时,当我站在十字路口我该何去何从?读到这里我想我整个人都会清醒都会沉静。


面对周围世界的神奇和奥秘产生的惊讶是哲学活动必要的引线。惊奇是一种真正思想性的力量,惊奇就是思想,思想就是惊奇。惊奇是一种纯粹的欲望,一种“思”之欲求。惊奇没有有无之分,只有程度之别,它所体现的是人身上固有的天真和幼稚。每个人都要长大,有的人保持了这种好奇心,有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变得麻木或坚韧,对一切见惯不惊。


我想和惊奇伴随的是人的敏感性,哲学家大都很敏感,敏感的纤毛在他们身上没有僵硬让他们可以怀着惊奇思虑更远,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被社会浸染地不复有童真的好奇思想变得僵化表情变得麻木。


三、    会思想的芦苇


面对疾病和死亡,人才会真正地面对自己,才会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才会对自己担负起真正地责任。天才传奇人物布莱希?帕斯卡12岁就解出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命题,由于劳累患病18岁起每一天都在疼痛中度过,有一次乘马车外出由于车门没关好,帕斯卡从车里被甩出差点摔死。由此他突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偶然的,任何人都可以不必来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能在任何时候离开这个世界,然而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所以帕斯卡有个著名的比喻,他把人说成是“会思想的芦苇”。也就是说,人一方面确实很伟大因为他会思想能靠自己的大脑改天换地;另一方面,人又是异常脆弱的。一次事故、一次洪水、地震都会令人无法抵挡。哲学不仅惊异而且困惑,惊异只是哲学智慧的一个来源,另一个深层次的来源就是困惑。困惑意味着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又想知其二;困惑还意味着矛盾的纠缠,意味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我想帕斯卡 “会思想的芦苇” 的比喻非常妙,将人超群和脆弱的两面性都囊括在内了。人不同于别的生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会思想,究其本质来说也还是一个有生有死的普通生物。因为普通所以人不要骄傲,因为会思想所以人不要消沉。做芦苇也要做年年高的芦苇。


四、    我自逍遥


自然界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所受的苦难怨天尤人。无论我们的一生遭遇何种不幸和苦难,我们都应也只能坦然地接受和面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的艰辛和磨难。愤世嫉俗、哭天抹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只能令人丧失理智、颓废沮丧。


我想这就是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做的注脚,面对挫折谋奋起不消沉,应对困境想出路不哀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尚且如此我辈怎不效尤?


五、    逍遥游的人


庄子的妻子死了,朋友去吊唁却看到庄子一边敲着缶一边唱着歌。朋友质问他,庄子说:“她刚死时我也感到哀伤。但后来一想,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四季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死去的人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却在哭泣,这是不明白生命的自然往复、运行的道理,所以我就停止哭泣了。”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恐惧的事。它的可怕并不只是临死前身体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死后留下的浩浩虚空。死后的葬礼无论豪华隆重还是简单素朴,任何人都只能化作灰烬肥沃土地或成为蝼蚁的口中之食而无法死而复生。因此,死了,意味着从今以后这个世界上无论再发生什么事情都与长眠于地下的你无关了,死后的世界就像死寂的黑洞,任何信息都不会再返回到世间了。生前苦心孤诣求得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死后如浮云般消散殆尽,怎不可悲、可叹?


是啊,既然每个人死后只能徒占一席之地,即使抱得美人归到头来也不过骷髅一架,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严肃、认真地对待此生的价值,做出本己的选择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世俗的生死和名利所困,而不自由地逍遥游呢?


六、    认识你自己


卡希尔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教人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种生活如果未经审视还不如没有的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夸大了人的理性维度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欲望。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存在,意志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也是世界的本质。由于人是一个欲望的存在,总是想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在现实中任何欲望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并且即使暂时满足了一种欲望,另一种欲望又随之而来,所以人总是处于欲望的无法满足之中,因而人总是感到痛苦,即使欲求得以满足,人也会感到空虚无聊,因此他认为要摆脱痛苦,就要消除欲望,而这只有通过学习哲学与信仰宗教才能做到。


有时想想也确如所言,人的欲求无度这山望着那山高,他的心里怎么会有平衡的幸福?有时欲求是种动力为完成任务起激励作用,但物极必反,深陷其中会晓得辛苦奔忙后的无趣。


七、    名利之梦


莎士比亚说:热衷名利者的本质不过是梦的影子。书中引用黄粱一梦的故事,卢生做了历经宦海沉浮后功成名就的一梦醒来后老者点拨他说:“人生的适意愉快,也不过这样罢了。”卢生顿悟:人不要贪恋荣华富贵,要把功名富贵看作一场梦。对于生活意义的问题常常困惑我们,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周而复始的单调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有人富足无所事事感到空虚有人清贫而怡然自乐?中国哲学主张参悟现实生活,澄明本性。孔子谈到如何行为的问题说提倡仁,而不是互相算计彼此捉摸,这样才能使人心灵超然,待人应物自然而恰切,不为日常琐事所累;虽与人和谐但不人云亦云、随便苟同,方能明白人生之道。


禅宗提供的超脱之路是“悟”。参悟之后,世人生活状态依旧,生活方式不变,但内心的境界全变了。从茫然于世到自醒自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名利我们能保持一个正确地态度,取之有道而用之有度,虽涉于其中而不役于此。


我有时想想,茫然的状态真是很无聊的状态,人生苦短还在作践时间。内心清醒有方向感,外化为行动时张弛有度才是生活中该有的步调。如果能追求功名但又看淡功名会不会行动很果断使工作很充实又不被结果扰乱到平静的生活呢。保有进取心但该放手时又能释怀,我想过这样的生活。


八、    未来可预知吗?


我们不仅可以预知将来,而且必须预知将来。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在。一个人只有预知了自己的未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否则我们只有浑浑噩噩地了此一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体验到真正地时间,而只能看到庸俗的时间。世俗的人们往往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只要现在活着就行,做什么无所谓。哲学家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三个特征:一是闲谈,无所不谈至于谈了什么谁管它呢?二是好奇,他们总在搜寻新奇的东西,不再新奇时就转移注意力。三是两可。


如何预知未来呢?哲学家说:面对自己的死亡。因为人只有在面对死亡时才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困扰,真实地面对自己认清自己。当人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他就会更清醒地筹划自己的人生。正是死亡让我们只能活短短几十年,也正是这个时间段赋予我们人生以使命和意义。我们时刻都面临着死亡的提醒和威胁,我们时刻预备着下一步该怎么走。因此人们静下心来思考明天的同时,就把握了现在,就明确了现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哲学家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面对死亡谈未来。正是这种紧迫感让我们活得不再懒散,让我们清醒之后给有限的人生做一个规划让未来活得更有意义些。正是不知自己何时走的这种不确定感让人陡升一种使命感,怎么才能算不白来世上走一遭。


2013921

TOP
51#

河北省2013科学年会第二天





        1017日省2013科学年会第二天听课,为节省时间今天改为一课一评。


今天六节课因为车票的关系最后一课没有来得及听。第一节课《山脉的变化》是我市的代表教师做课,他的表现很好,从容自然,言谈幽默,善于对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生成。李进起老师的点评让我有了新收获,课堂中出现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山脉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吗?”都是假问题,真问题是学生能研究出来、能回答的,不能研究不能回答的是假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师在课堂上也有这样的问题,猜想环节学生想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猜想,老师没板书却又写上了自己提议的植物对岩石破坏的影响,教师授课还是很规矩地照着教案在走。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教科版我熟悉的,课的导入很简练用板画的形式配合猜谜引出土地和雨水,让学生有形象关注点也切入了主题内容。模拟实验环节没有猜想,没有对实验前土坡、雨水的状态描述,但老师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实验方法还是让我很新鲜,老师点评时说方法指导不要出现实验结果,我也发现洒水器真的淋下去了,镜头中也不合适地出现了接水容器中泥水的样子。方法指导是个过程的梳理,把结果都亮明了学生自我探索的价值就低了。在讲到受侵蚀影响的黄河时,只让学生感受侵蚀的环境是不够的,应该在此突出对环境的人文关怀,以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心,让学生有面对恶劣环境于心不忍有所改变的状态。另外老师的评价比较单一基本就是“太棒了”。


第三节《山脉的变化》与今天第一节同样内容,课才开始就出现了课件不能播放的问题,有一环节是给山脉起名字,老师说“这样的山脉像老年人,大胆地给它起个名字?”学生也很有想法叫长寿山脉、老山,老师后来的评课就说给山起名字有没有目的?我想还是心中装着目标来设计问题,课堂的四十分钟不是太长而是太短了经不起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在加热玻璃模拟岩石破碎实验时操作员是戴镜子的,我发现其他同学是和操作员一样围在桌子周围的,其他学生就不需要戴了吗?说到底戴眼镜已经成了一种形式。


第四节《我们来造环形山》老师鼓励大家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想,甚至还自己补充了一种“塌陷说”,很新颖。老师给模拟制造环形山实验准备了不同的“月壤”,有泥土、面粉、小米,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用,这种材料的多样性就适应了不同学生对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但小组活动中又一有想法的学生对着话筒说出自己对环形山形成的一种看法,就像在汇报,全场都听到了,影响他组学生活动,老师这里没有意识到。


我听的最后一节课《日食和月食》是少有的一节课前没把实验材料摆到学生桌的课,这样做是正常的听常态课评语里出现也不能算表扬。轮到优质课怎样就这么难坚守呢?当讨论到用什么材料模拟日地月这三个天体时,有的组说需要一个手电老师马上递过一把手电,有的组学生说需要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老师又马上从材料袋里找出送给学生,嘱咐其他组需要什么到前面来领,这样每个组都领到了个性化的材料来满足自己个性化实验的需要,我很欣赏这种服务学生探究的方法,关键是学生需要的材料教师事先得充分考虑到,这是课下费心思课上收奇效的一个安排。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模拟实验是重点,本课的缺憾是把日食的活动做得很实但月食部分就因时间不够匆匆而过了,月食模拟实验是建立在日食基础上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探究搞清楚的,难度不会太大,但老师点评这其中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几乎听完了全程的课,课不完美是必然的,留有缺憾却更给人以启迪。作为旁观者我是放松的,如果我作为其中一员上台恐怕自己也是破绽百出,所以谈别人易改自己难,听别人的课还是要回头审视自己,我的差距在哪里?


 


20131017

TOP
52#

不知道有没有更多的精彩与我们分享!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53#

被聘为沧州市兼职教研员


9月底我参加过沧州市的兼职教研员选拔考试,今天从同事口中才知道自己已经是沧州市兼职教研员了,小学科学有四位老师入选我是其中一个很高兴,也是有一种责任在其中的。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科学老师,能从一个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角色来认识这门学科,期望市里组织一些学习活动能让自己充充电,多学习一些其他教研员身上的优点。科学期待关注,科学需要有为。


附公示名单网址:http://www.czjyw.com/Article/ShowInfo.asp?ID=6846


20131025

TOP
54#

我看全国年会优质课


由于事先得到了全国年会直播的网址,所以就一直期待着。1031111两天,我没在会场但借助网络的便利我得以和全国不同地区的科学老师们一起收看了优质课直播。今天下午翻看我手写的日记本已不知不觉记录了三十多页。太多的好课让我停不下笔,听课很累但乐在其中。


刚参加完省里的优质课年会,再看全国年会的展示,当然有更多的亮点,毫无疑问也有着教学难免的缺憾。我感受最大的震撼有三点:一是直观教具学具的使用有些老师花了心思,甚至有实时评论说真能亮瞎我们的眼。二是老师的导入更巧妙,更善于在学习新知前搭好脚手架。三是有些老师形象化的课件在帮助学生降低认识难度方面做得很好。


在教具方面我相信广东的詹伟达老师给人的印象很深刻,讲月相变化时两个模拟实验很出彩。第一个是中间有孔的月相演示板,让小组几人配合一人把头钻到中间孔里露出头来,一学生把半黑半白的小球放在板上指定的位置,亮面朝向有太阳图像的一侧,让学生在孔里依次看一周半黑半白小球在不同方位呈现的图像。这个模拟实验的优点是很直观也较好操作。另一个实验更是高科技,在密封箱里装摄像头来摄录转动小球在灯光(太阳)照射下形成的图像,应该说这个模型比前一个更科学,它真实体现了人在地球好像静止而月球在绕地运行的效果。这个实验引得场下老师们阵阵掌声。还有北京的贾欣老师布置的木棍上插泡沫球让学生组装的北斗七星模型也很有新意,江苏尤春来老师的测物体下落速度的光电门技术也很有科技含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导入方面很多老师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听的第一节课陕西郭庭霞老师的《月相变化》就用绕口令开篇:“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围着地球跑。”这样就自然引出了日地月三者的关系。福建王思业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先用一段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导入,让人在有一种自豪感的同时也引入了迎来黎明这一主题。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湖北的朱映晖老师,他在《日食和月食》一课导入时,先出示了三张大小不同的圆纸片,红色圆片最大蓝色其次黄色的最小,先把红色圆片作光源贴到黑板上,再贴蓝色圆片,问学生想让黄色圆片投射到蓝色圆片上黄色圆片应放在哪儿?学生来贴完就形成了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图,再问学生用红色圆片作光源,蓝色圆片投射到黄色圆片上该怎么做?学生贴完黄色圆片这样又形成了月食时三者的关系图。老师虽然没有明说但巧妙地利用旧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基础。


精美课件的使用是很多做课教师的亮点,重庆潘宁老师执教《太阳系》时,先出示离地1拍的地面情况,再出示升高到10拍的照片、然后10010000等等离地越来越高又会看到什么呢?最老师说:“距地球100亿千米会看到什么呢?”学生说会看到星系,再追问学生答太阳系。这种一系列由近拉远的照片确实很有吸引力也很让人震撼。讲宇宙天体老师借用天体运行纪录片中的片段来展示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广西邓超老师的《在星空中(一)》一课有个课件很吸引人,在学生经过实验发现“平面图上的北斗七星看不出远近而从模型上能看出远近。”这样的结论后,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科学家建立的北斗七星3D模型,先从地球上看,是勺子形,搭乘超级火箭到了地球右侧又看到了什么?(这时形状变了,老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叫它三角形星)又飞到了地球的对面看到了什么,下一站到了地球的左侧看到了什么,最后回到了地球又看到了勺子形的北斗七星。整个过程立体化的北斗七星模型在课件中随着观察地点的不同观察角度在偏转而形状在变换,这就很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北斗七星形状的不同是观察角度的问题”这一结论,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朱映晖老师将自己亲历的观日食活动制成了短片播放很自然也很切题。广东詹伟达老师在学生模拟实验前先用视频介绍了小组几人怎样分工来操作模型并观察的过程,很直观让学生知道接下来怎样做才能做到位。


全国优质课优点自然多多,但白璧微瑕,有些细节还是让网上实时评论者有所言。我发现好几课老师都在说“月亮”怎样怎样,不是“月球”吗?怎么经老师的口就变成了通俗的“月亮”?我翻教材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但教材是严谨的。有一节《月相变化》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完月相图都分组贴到了前面黑板上,在大概农历十二三那个位置,老师指出两个小组和其他组不一致,让这两组再验证一下,我就奇了怪了,一共四个小组为什么那两个小组就没问题呢?关键还是老师心里有把尺子,老师是先知但能否用一种公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分歧呢?有位老师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提问:“大家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完老师板书应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板书。但老师照顾到讲课的既有顺序把先回答的问题写到了黑板下面而后回答的问题写到了上面,我在上课时也出现过这种做法,我的老领导教导我说你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我现在想到的办法是如果不改变教学顺序还是等学生把这两点说完再板书比较自然。有节课老师读错了字音,有节课老师导入时自己说错了事实还与学生纠缠不清,倒是学生纠正老师的发言很精彩赢得场下一阵掌声,但老师没有改的意思还是强行把与叙述不符的小结板书了出来。


瑕不掩瑜,能站在这个舞台上的老师背后的付出可以想见,在他们身后的指导团队更是幕后英雄。听课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其中对常态课实施有用的部分,如果是为了一节选秀课才能出的“大招”我们不学也罢。


2013111

TOP
55#

搬新家了


2013年买的新房交工了,利用暑假两个月专心只做装修工作。10月底零零星星开始把家里的东西往新楼上搬,为此媳妇特意买了一沓能装下被的大塑料袋,在搬家过程中起了大作用。


人说故土难离,从搬家这件事我发现自己是个怀旧的人。媳妇和女儿都是满心欢喜地到楼上住,搬了东西马上走了,我在离开老房的那一刻心情却有点复杂。从小就住的老房太熟悉,原来结婚后是父母和我们兄弟都住在这个院子里的,后来父母买了房搬出去了,前两年弟弟一家有了新房也搬走了,今天我要走了。七十年代的老房像是在催着人走,虽然中间经过修葺,土坯房的结构却没变,现在很多地方的石灰墙皮开始变形开裂甚至脱落,墙皮下面可见的湿土簌簌地落在墙根下,每周我都用簸箕专门收走这些潮乎乎的土培在石榴树下。


这个周末我就在新家里打字了,我要从假期里一个对房子装修设计的欣赏者转型作这所房子的使用者了,其实还是很不同的,第一晚我怎么都觉得是在宾馆里,拿什么东西原来习惯的感觉突然没了,因为摆放的地方都改变了,我们三口好像成了这个客房第一拨顾客了。会慢慢熟悉的,小家如此美好,更要好好地生活。


2013112


 













TOP
56#

新年新气象,支点的教研之路越走越宽啊!
TOP
57#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3-11-3 14:05:00的发言:

    
    新年新气象,支点的教研之路越走越宽啊!
    

感谢金老师关注,喜欢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动力。
TOP
58#

  能去全国听课很羡慕,我从来没有这个机会,即使有,学校也不会让去的,郁闷!新家不错,恭喜乔迁新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5 8:22:25编辑过]

TOP
59#

以下是引用玻璃心在2013-11-5 8:22:00的发言:
  能去全国听课很羡慕,我从来没有这个机会,即使有,学校也不会让去的,郁闷!新家不错,恭喜乔迁新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5 8:22:25编辑过]

谢谢,另外我是通过网络直播看的全国优质课,也没有去现场但效果也不差。

TOP
60#

两篇文章发表在《科学课》


9月的十几号应该是《科学课》杂志第五期到单位的日子,但一直没等到,有一天打开QQ藁城的科学教研员祁老师却给我发来一个好消息:我的《试题的变革与创新》发表在《科学课》第五期上了。很高兴,于是更盼着这本杂志来,到邮局问早来了,但我在单位却没见到。我想干脆给杂志社寄钱再买一本吧,今天杂志寄到了家里,一摸是两本,买的是一本啊,打开看原来是五、六两期的《科学课》,莫非第六期也有我的文章编辑善解人意就一并寄了?果真是!第六期的《从良构到劣构的思考》也是我的文章,但我印象中并没有给杂志社投过这篇文章,只在博客上发布过,写这篇博文最初是源于从网上注意到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有直播视频,该文章就是听了吴向东老师的讲座后受启发而作,不想蒙受刘编辑的抬爱。我能做的就是更多地关注科学课,对科学课做更多一点的思考。


2013112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