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老师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你会做老师吗?如果,你仍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常常问自己,也常常无法获得一个坚定的答案。
30岁之前,我被各种比赛所“折磨”,从张家港自然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到苏州、省基本功比赛,从片会课到市、苏州市会课……;那时侯的我,充满着激情和活力,永远不知疲倦,也没有任何怨言,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因为我懂得:年轻就需要奋斗,成长要付出汗水;
30岁之后的我,仍然不敢懈怠,因为,还有更高的目标在前头,终于,参加省基本功比赛得了一等奖;终于,代表苏州市参加了全国整合课的比赛;终于,评上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这一切,让我觉得付出——值;
40岁了,当到了很多活动都以此为界限的年龄时,我开始迷茫:苏州市名教师该是我教学生涯的终点了吧,我可以歇歇了吧……毕竟,我也不算年轻,毕竟我也有一点资本可以自傲——
当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随意拿起这本《玫瑰与教育》,当我走近窦桂梅老师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年近不惑的时候还可以找到成长的快乐,而我呢?想沾沾自喜地躺在所谓的功劳簿上慢慢等待衰老,慢慢走向枯萎,这样的日子,真的是我需要的吗?
不是每个人都能象窦老师这样成名,然而,每个人都跟她一样,拥有不断成长的权利。读了窦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我心中不由豁然开朗。是的,要做,就该象窦老师这样,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老师。
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老师,首先要拥有“专业自信”。这种自信,简单地说,就是“专业底气”。这种底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的,这种底气来源于自身的“积淀”。以前,我一直误认为通过学历教育、讲座式培训、公开课磨砺、科研训练,就能够使大部分老师获得长足的专业成长,然而事实告诉我,这些机会,只能属于一小部分老师。而且,这样的成长方式也有弊端 ,使很多的老师忘记了自我的内在修炼。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这些年来,书渐渐地离我远去,虽然学校每个学期都提倡读教育专著,也努力地去完成这个任务,然后,却没有了师范那种读书的劲头,读书的面也越来越窄,随着书远去的,是那积极的思维、创新的火花。这样的成长,怎么算是专业的发展?所以,一个人的专业自信,更重要的是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也许,你没能在各种公开课上亮相,但你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剖析、自我澄明,从而构建起积极的专业自信来。
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老师,其次便要做到“专业自能”。一个老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如何把学习获得的能力转化为课堂智慧,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实践——反思。你可以借鉴大师的理念,但不能照搬大师的教案,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的见解,拥有教科书外的见解,才能拥有独特的课堂教学魅力。就如窦桂梅老师在书中所说:要有“惟我读尊”的课堂自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专业特色。
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老师,还要有“专业自我”。专业自我,就是指教师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窦老师无疑是一个有专业自我的人。她的文字记录着她的专业自我:从“大敬佩与小遗憾”到“玫瑰与教育”;从“顺风逆风,我心飞翔”到“考试:不要让学生的生命支离破碎”……,每一篇,都从内心深处反思教育、反思自我。窦老师的每一段文字都让我热血沸腾:“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寻在。但,共同的是,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那么,如何让自己站立起来?
斯宾塞写过这样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听说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老师的必读书。书中的奶酪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的一种比喻,书中写了不同角色面对奶酪失去时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方法,对我们教育者是一个极大的启示。如今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年代,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新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转变?是固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还是随时最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更好一点,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我想,一个敢于追求新知识,敢于探索新方法的老师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教师的意识决定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要想实现专业自我,我们要进行三项修炼:第一:实现自我超越;第二,改善心志模式;第三进行系统思考。面对自己,经常问一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谁而做,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作得怎么样。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让自己获得提高,不管“站立”多少,能站立都是好的。
窦老师是一名专家,是一朵玫瑰,玫瑰于人,手留余香。也许,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家”,也无法拥有玫瑰的绚丽。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朵路旁的不起眼的小花吧,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淡淡的幽香,给路过的人以精神的慰籍,这,也就足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4 15:02:2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