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摩擦力吗? [复制链接]

1#

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摩擦力吗?

    教了两年的五年级,对《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中有一句话一直都是很含糊:(书本第79页)“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如图:


如果根据我初次的理解是拉动物体时,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那一刹那的力比拉动物体运动后匀速前进时的力要大一点,那么摩擦力应该是刚刚动起来的那一刹那的力。经过我仔细研读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这句话的表述我理解是物体运动后匀速前进时的力才能算摩擦力。以上两者的力在测力计上显示是不同的,而课本表述的都叫做摩擦力。个人认为书本上这句话不太妥当“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因为静止的物体有一个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总是随试图使物体运动的力的增大而增加的。如果你不断增加拉力,那么到某一时候物体将开始移动。显然,静摩擦力不会无限增大,它是有最大值的。一旦你的拉力大于这个最大的静摩擦力,物体便开始运动,此时动摩擦力就替代静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应该大于物体的静摩擦力,物体在匀速运动中的拉力则等于物体的动摩擦力。”


    以上分析请各位老师发表自己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2#

最大静摩擦力近似地等于滑动摩擦力,但实际上最大静摩擦力稍微大于滑动摩擦力 ,在本课中,便于五年级学生理解,没涉静摩擦力。

TOP
3#

同意楼主的说法,我也认为刚好能使运动起来的力应该是大于静摩擦力的,克服它才能动嘛,然后是匀速运动时的力相当于摩擦力。我这样说的,跟学生,可以吗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4#

楼主分析有理,我看静摩擦力和运动摩擦力,应该要有所区分,或者在教学中同时出现,这样会比较妥当!

TOP
5#

按照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是刚好运动起来的力的大小是摩擦力的大小。不是摩擦力。两者方向不同。。。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6#

     我在上到第四个班时也对这句话产生疑问,因为这个实验也做了很多次(上的班多),事实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弹簧秤开始拉物体时指针指数慢慢变大,但当物体一启动后指针反而会回去一小段,并且在匀速拉动中指针不会再回到物体启动时那个最大值了。这一现象恰恰说明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与滑动时受的摩擦力是两个不同的摩擦力。综合后面几课发现五年级只研究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避开的。这样一来这句话是有问题:句中表述的摩擦力更接近静摩擦力,但实验中要学生记录的数据却是动摩擦力。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7#

摩擦力的问题比较深而难理解的。教学中似乎应该可以出现静摩擦一词。有的学生提到过,斜面上的东西没有滑下来,就是因为有摩擦力的原故,而且本单元后面的资料中(教科书92页),有一篇科幻作品欣赏,名叫《世界没有了摩擦》,里面的内容,其实也隐含了静摩擦的知识。
享受教育
TOP
8#

看过这样一个引课,老师站在地上,问孩子,我现在的状态产生摩擦力了吗?他的本意是摩擦力只有在运动时,接触面才会产生的。当时就感觉到我们站在地面上,应该有静摩擦力,才会让我们能站而不滑!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这就是小学阶段孩子和中学阶段孩子在科学课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不同之处。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0#

同意楼主的意见。
TOP
11#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2-12-28 22:55:00的发言:

    教了两年的五年级,对《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中有一句话一直都是很含糊:(书本第79页)“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如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qq截图20121228223114.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这句话的表述我理解是物体运动后匀速前进时的力才能算摩擦力。个人认为书本上这句话不太妥当“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应该大于物体的静摩擦力,物体在匀速运动中的拉力则等于物体的动摩擦力。”
   


同意楼主部分内容,但少部分内容不赞同:并不是“物体运动后匀速前进时的力才能算摩擦力”,这种理解有所偏颇,当物体发生了相对运动时就会受到动摩擦力(如果滑动就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滚动就是滚动摩擦力)。课本概念没有明确到位,实际上是一种动摩擦力。当物体不管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是动摩擦力。课本上的插图是测量一种物体受到的动摩擦力的大小正好等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的时候,并没有错。只是说法不很详细而已。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的诠释。个人见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TOP
12#

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是动摩擦力,往往最大静摩擦力要大于动摩擦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12 10:23:44编辑过]

TOP
13#

同意楼上的观点,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讲解有些难度。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4#

初中一上到这部分内容,就称我们小学老师都是交错的。无语!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5#

确实,有时候教科书上的概念表述可能不是很详细,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交流,由衷地赞一下这位老师的帖子。


 


通过这个帖子,也让我思索:虽然有人说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推翻以前的知识,初中否定小学的,高中否定初中的。但如果明知道这是不恰当的,还要让学生接受,个人感觉有些不妥。但往往如果真要让学生理解真正的实质又有些难度,此时怎么办呢?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有些学生难理解的概念,宁可说得不详,也不要说得不对。


 


就像这一课教材中所描述的“摩擦力”,实际上这个概念很丰富,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有最大静摩擦力,动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具体这个摩擦力要指哪个摩擦力,教材编写者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采用了“模糊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去认识体会。这其实也给教师一个思考的机会,看教师怎么理解怎么教怎么把握好这个度。


 


在教材中我有时候也会发现一些概念表述确实是有缺陷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人认为应本着宁可其缺也不愿其误的原则授给孩子们。


缺了,孩子们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补充,补充在原来的认知水平之上,螺旋上升;但误了就真的是要从新再建,而那时扭转的精力会花的比较大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还要重建那为何现在白费力气呢。


我采用模糊概念,用意很明确,既想让学生在当下的认知情况下接受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这个概念,让他们感觉到原来小学中学习到的科学概念没有错,只是不完整罢了,不全盘否定。这样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对于教材中有些误的科学概念,我会进行适当修正,比如


教科版教材《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最后让学生对小车运动思考的这一环节中有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


我把这句话修正为: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可以对物体                      我认为这样更妥,对学生以后的科学学习也有帮助,而如果把“可以成“必须”,这就是误的,学生在高中学习过加速度后,会把教材中的这句话推翻。但修改后的表述,小学生接受,高中生同样接受,只不过年龄阶段不同,理解程度不同,高中生理解的会更深刻。(这个科学概念问题我发过一个帖想看老师们怎么想的,下面是该帖的链接。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6776


 


所以小学科学知识概念方面,个人认为确实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的三维目标中,我到认为小学科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第一位,过程和方法放第二位,科学概念应放第三位。学生产生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然会想着法子去做科学,此时教给他们好的方法,他们最容易接受,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对于科学概念方面,最基本的简单的我们当然要让学生坚固概念,而那些丰富的科学概念,先笼统化,学生今后自会体会补充。但我们教师自己要对概念进行透彻的理解,知其所以然,虽模糊实则不模糊!


 


这是我对小学科学概念学习的个人观点:宁缺不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6 0:01:19编辑过]

TOP
16#

应该是匀速拉动物体的那个力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