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刚在网页的回复框里面写了一段文字,不知道按了哪个键,没了。这回学乖了,我先在WORD中写完再复制粘贴过来吧。好长一段文字呢,要重新敲键盘了。
很欣赏浙江小学科学网的学术讨论氛围,此帖我的关注较早,后来帖子部分内容被加了精华,作为游客的我就看不全啦。前两天注册没成功,还是今天请管理员帮忙注册才上来的。这不,操作挺生疏的,想为我们浙江网老师们的畅所欲言的热烈讨论和精彩纷呈的发言献上一朵大红花或者竖起大拇指的,却不知道这个表情怎么找到。
在自己的主页里转载过这个帖子,朋友的评论是:“龙菲菲说得很有道理,教育无论怎么改革,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是一个准则。无论哪个派别,无论什么新思想新理念,违背或忽视儿童认知规律都是不科学的”,我是持这位朋友同样的观点的。至于言飞飞老师在56楼提到“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三个层次的顺序不对,在再看了此帖开篇文后,我还是倾向与原文的意见。而龙菲菲老师粗略地归纳和提到这三个层次,也只是像大家一样在教学中的直觉的提取和初步的反思。个人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并希望得到专家的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指导。
龙菲菲的第一篇文章,主要是从教学目标定位的角度来谈认知规律的重要的,并在文章末尾说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得法与否的判断标准,依旧还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又在24楼用“贵在得法”提到了应飞老师的《热胀冷缩》一课。其实我本人有个播客http://boke.ku6.com/18816669?mode=2就收录了包括此课的8节优质课。不过,我与龙菲菲老师一样,对此课只有学习,太多太多的学习收获在其中。
下面就用我昨天中午与一位老师关于“电磁铁”的第一课时的讨论为例,说说孩子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吧。
该课的主要环节如下:
第1步 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通电的导线有磁性,电会产生磁;
第2步 认识通电的螺线圈有磁性;
第3步 探究如何增强通电螺线圈的磁性(加铁芯);
第4步 获得电磁铁的定义,拓展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交代下一节课的学习将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我提出的问题是,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中,第1步与第2步之间有跳空,第2步与第3步之间也有跳跃。这里,我只谈谈前面的这个跳空:在实验后学生知道了通电导线的确是能够产生磁,但绝不会理解为什么老师马上就让我们做螺线圈。学生的认知思维跟不上。
所以第1步与第2步之间,考虑到学生认知的顺畅,就必须有一个铺垫和过渡:学生知道了通电导线产生了磁,能让小磁针偏转;那么试一试通电导线能不能吸引例如铁屑之类的物质?——不能,通电导线能产生磁,但还形成不了像磁铁一样的东西(因为它不能吸铁);科学史上有位科学家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做成通电螺线圈后会怎么样呢?我们也来试一试。
第2步完成后,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通电螺线圈与通电导线不同,它不但能让小磁针偏转,还能吸引铁屑这样的物质。通电导线不是磁铁,通电螺旋圈是一种磁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顺畅了。
于是,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改为:
第1步 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通电的导线有磁性,电会产生磁,但通电导线不能成为磁铁;
第2步 认识通电的螺线圈有磁性,成为了磁铁;
第3步 探究如何增强通电螺线圈这个磁铁的的磁力(加铁芯、木芯、铜芯等);
第4步 获得电磁铁的定义,拓展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交代下一节课的学习将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前面的帖子里面对龙菲菲老师的“保守3原则”的第一条“1. 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基础”尽管基本认同了,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评课如果只从一点出发,那就太偏了;一个时代也是少不了一个主题的,主题与个性的交相呼应这是必须的!实际上,我上面的案例就是补充说明一下,学生的认知发展,无论何时,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先从这一点出发,出发后还要时时牢记这一点,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再加上管理员老师盛情,故啰啰嗦嗦,特做此文谈关于学生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欢迎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0 22:32: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