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 [复制链接]

31#

龙菲菲老师在上文提到:

如果以上解释以后,依然要说小女子“保守”,那就小女子就这样“保守”下去吧。以下是我的“保守”原则:

1.    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基础。

2.    以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

3.    以目前教材为依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可能做一定的加工处理)
龙菲菲老师,我实在不想参与骂战。我只是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你的3个保守原则,都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你还坚信你所说的吗?

答龙菲菲老师:

我实在不想参与骂战。我只是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你的3个保守原则,都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你还坚信你所说的吗?


答天外老师: 天外老师你好,一则绝不是“骂战”、“口诛笔伐”;二则,那个3原则都不能认识,建议回炉重修师范。

答龙菲菲老师:

请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存任何偏见。请你阐述一下你的所谓的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是怎样的?我想,你应该没有读过《科学素养的导航图》和《人是如何学习的》,更没有仔细读过皮亚杰的《儿童如何学科学》,也不会研究过《精彩观念的诞生》,所以您的想法实在有点不太靠谱。

再驳你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落后,没有方向感。10年前是先进的,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已经满是尘垢。需要一部全面阐述核心概念体系和探究策略的新标准出台,即使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全搬过来也比现在的标准要强很多。当然,我不认为全盘西化就是好事情,应该根据我们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

末驳你目前教材,目前的教材参差不齐,教科版和苏教版较优秀,但有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的构建。您应该看过很多国外的教材,就不累赘了。

最后,对于龙菲菲老师建议我回炉的问题,我不觉得现在的师范教育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科学师资,实在太落伍了。如果认为洋洋洒洒几万字就是正确的话,那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当然,攻击别人,更不能使自己的观点看起来更为正确。

 

答天外老师: 还是直接在帖子后面讨论吧,付诸公论。

 

我诉诸公论,请各位老师甄别。呵呵。当然,如有言辞不当,还请谅解,但写文章相互讨论,还请秉持良好的笔锋,一个慎重的笔者,当知道文字的力量。

我从来不认为,教学要脱离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但如何理解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岂能以楼主的武断来作为评判标准。我从来不认为,教学应该僵化的看待课程标准,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扬弃的看待课程标准。我从来不认为教材完美无暇,而是提倡根据实情、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教。

由此,我大胆的揣测楼主的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都有待修正。

最后,请龙菲菲老师莫要指责笔者的所谓的派系等等,这就纯属莫须有了。我是对楼主的保守的观点确有自己的想法,发自肺腑直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9 9:48:38编辑过]

TOP
32#

 不知龙菲菲是人还是神,竟引得“女儿红”顶礼膜拜。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背景以及认知规律,个人觉得评课,也需要在认识执教者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TOP
33#

评课如果只从一点出发,那就太偏了,从事实上讲也从来没有一节课能做到十全十美。应该看过哈姆雷特吧,其中的名言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应从全局考虑,如果我们的每节课都能尽量向专家的思想靠拢,我想若干年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会得到很大提升的。我听过喻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有重点实现的目标,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把听过的课合成总目标的话,就是我引用的课标第一段,细细思考,从这些听过的课中让我感受到了喻老师体现的整体教育目标,令我深深佩服!建议:再去分析一下教材,看看教材对物质科学在四年内是如何安排的?生命科学又是怎样安排的?更深入一点可以考虑一个目标在小学阶段是如何分步实施,最终实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8 19:46:37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34#

科学课要返璞归真,要面向生活,要指向未来生活!


科学教学要持之以恒,重在常态,


科学教师要重在自身建设,注重师生和谐,


科学课要理念先行,应由内而外的散发教育的芬芳!


 

TOP
35#

楼主对我国教研活动的现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学习了,值得深思!
TOP
36#

科学课杂志中关于美国科学教育一文中,我看到美国没有我们的优质课展示和评比,


一时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想到美国科学教育不走浮华,更是走实在路线。


我认为我们的教研活动已经在走多样化路线,讲座、课堂展示、网络教研等活动,


都开展得红红火火,这是值得欣赏的,当然值得探索的路还有很多,于是我们的思考就有了价值!

TOP
37#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得法与否的判断标准,依旧还是学生的认知发展!


 


我欣赏这句话,但是一个时代也是少不了一个主题的,主题与个性的交相呼应这是必须的!

TOP
38#

这里不是中东,讨论气氛尽量不要带火药味,大家轻松些。我还是继续支持“小女子”,思维缜密,相当坦然。此贴的价值已经显现,此贴就是沉底了,若干年后我也一定会翻出来再欣赏的。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39#

对于任何一节课的评价,都要把它置于一定的背景之中,脱离背景,无从评价。而且,我相信,任何一节课,评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也没有一节课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赋予孩子们的一切,但是,作为一个老师,要能从别人的课中取其精华,相较并找寻、弥补自己的不足,听课、学习,重要的还是有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TOP
40#

好久不到论坛了,今天早上朋友介绍了才上来看一下。

昨晚上看书,一句话让我一直很感慨: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在自欺欺人的“光明行”和“欢乐颂”中麻木酣睡,讳言问题、隐患与危机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确“光明行”和“欢乐颂”的太多了,需要龙菲菲这样的真知灼见。

不过在科学课中知识还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可能要教给学生的更多些,不能单单着眼于知识一个维度。
TOP
41#

 

龙菲菲老师在上文提到:


至于《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相信只要认真看过此课的人,会知道该课及其《“摧毁一种信念”与“建立一个世界”》中所谓的“理想实验”思想在小学科学领域的渗透、“摧毁一种信念”与“建立一个世界”,真的不知从何说起。小女子也不多加评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理想实验”没能理想起来;“摧毁一种信念”没有能够摧毁;“建立一个世界”更加离谱。由于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所以只能是把学生搞得更糊涂!实际上南宁会议上的路培奇老师的点评已经足够。



我窃以为龙菲菲老师对本课、本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故贴上本人的理解,以飨读者。


[upload=jpg,小学科学]UploadFile/2012-11/2012111910261645203.jpg[/upload]


[upload=jpg,小学科学]UploadFile/2012-11/2012111910261637746.jpg[/upload]
TOP
42#

一石激起千层浪啊,不欲再多写了,但真的感谢大家的厚爱,也感谢喻伯军老师的雅量。在此一并回复吧,希望这是我个人在本文的最后一帖。抛出了我这块砖,很可能砸着了不少人,连带着一些花花草草的也颇有受伤。但是,引来了大家的思考和反思,引来了众多的金香玉,就是遂了小女子的本愿。


不想多占楼,这里顺便回复一下32楼老师提到的“女儿红”顶礼膜拜问题(虽然我更愿意认为是女儿红老师只是对本人求真和大胆的一种欣赏和表扬,或许被32楼放大为不知龙菲菲是人还是神,既然这样,就成了问题),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严重。看过我全部帖子的人,应该知道本人虽然“小女子,小女子”自称,但绝不迷信权威,绝不膜拜谁谁谁。


这个话题说大了很大很大。前几天,与一老师讨论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何时开始才知道你的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对?才知道领导的水平也不一定高?”,回答是“30岁”,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这个时间还得向后推——你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大,想一想,这对我们的民族来说,其实很悲哀。


TOP
43#

还是先回复天外老师吧,您怎么把我回复您站内短信的站内短信(好拗口哦)中的过激内容都公布出来啦?本人就不公布您发来的前面的站内短信了,汗!小女子脾气不大好,但基本上也是有来才有去的。即使是“直接在帖子后米讨论”,也还是该只讨论学术问题嘛。还是那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概您是属于后者吧。


本人承认没有那么博学,《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人是如何学习的》、《发生认识论》《精彩观念的诞生》、《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连别人送的张军霞老师的《科学是什么》翻得也不太多(对不起张老师啦,得空一定集中精力学习学习)。即使要读书,本人也极反对生吞活剥,就算全都能机械地把条条框框都背下来,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又有何用?!再不客气一点,背得出的东西多,就能唬人了么?俺可不是厦门大学毕业的(简称厦大的,哈哈)。一个简单的例子,慕容复几乎用尽天下武功,也打不过段誉的一路六脉神剑呢。


鉴于像天外老师对下面问题一样认识的人有可能还不少,看来还是要多说几句。前文提到的“保守”3原则:


1.    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基础。


2.    以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


3.    以目前教材为依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可能做一定的加工处理)


但是实在没有大才三言两语就能把“你的所谓的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是怎样的”这样偌大的问题讲得清的,毕竟,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差异可能很大很大,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眼界的开阔,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我对下面老师写教学设计的要求吧(虽然现在比较难做到每课都如此,但还是尽量希望能坚持):教案上应该有对学生原有认知的分析和估计;教学目标上的定位在学生认知方面的分析;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所预备采取的有哪几个大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各环节如何发展,是否圆滑顺畅;各个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对学生认知情况的估计和应对预案。(呵呵,没有做僵化呆板的格式化要求,下面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反应以上几点就OK,哪怕写得很短也行)


我个人不认为当前的课程标准“落后,没有方向感”、“已经满是尘垢”。是的,时代在进步,10年前的课标是需要与时俱进。对于科学教育的与时俱进的问题以及课程标准的问题,小女子在24楼的帖子中已有明确阐述,不复赘言。而在国家教育部新的课标出来之前,我等普通老师还是以现有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比较好。毕竟,国家标准的出台绝对是严谨和慎重的事情,众多国家级的学者、专家的辛勤工作,焉能轻易就“满是尘垢”而似乎一钱不值了呢,巨汗!


天外老师,我想你我皆无能力和水平做出如此评价的。小女子或许对课标有想法、有意见(见24楼帖),但至少不敢、亦不能这样去评价。故此,这一“保守”原则我将继续坚持,新课标出来后再坚持以新课标为新的准绳吧。而您,建议勤修苦练,直至成为真的大师之后,再慢慢考虑课标吧。


至于对教材的评价,窃不敢苟同。目前八套国版教材,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有着自己的体系结构,都经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通过的。教改的“一纲多本”、教材的“多样化”(而非“多本化”)因此而精彩!如果真的国版教材“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的构建”,岂非国家教育部与我等开了个大玩笑?!与我国的教育事业开了个大玩笑?!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岂非罪大莫及?!若非如此,那就绝对都当得起“以教材为依据”的。而我们普通教师,也的确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当然可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可能做一定的加工处理。


这一点,我估计天外老师您可能有一定的水平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教材指手画脚,也许有2把刷子哦。但小女子以为您可能时间精力不是很够,难以把八套教材都研究足够。故此,极大可能是您个人的好恶或者偏执而不自知吧。在您的帖子中提到了目前的教材参差不齐,教科版和苏教版较优秀,那我也说说与朋友交流中比较喜欢的2个版本吧(纯粹个人喜好,并不说明此2版本就比其他版本强或弱):河北人民版 “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的体系结构在目前课标反思科学概念的达成是相当有借鉴意义的,在知识体系的搭建和严谨方面该教材很给力;河南大象版则是可能把科学的方法和能力做到了极致,这或许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而可能相对于我国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又似乎稍有超前的感觉。不过,幸好您大概不在河南。


至于您是否需要回炉,本人就不再关心了。你我无交集,也请免了站内短信吧,谢谢。

TOP
44#

再回复一下25楼老师提出的希望对应飞老师的《热涨冷缩》一课点评。


说实在话,小女子虽然好像狂了一点,但的确无法对应老师此课做出置喙之举,同样的还有如章鼎儿老师的《淀粉与碘酒》这样的课——不过,不是不敢,而是本人的确无这个能力和水平,至今每隔一段时间多看一遍,反思和收获依旧不少。其实多多少少,一节好课的标准,小女子前面文章和本文中也有阐述。听一位在首师大做过访问学者的朋友说,首师大一教授就是用此课来剖析给他带的研究生的。其中,对该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原理,各个教学手段的处理及其意义,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何发展,教师的对策如何选择等等,都有详细精彩的论述分析。


可惜没能要到朋友的笔记,若有人能找到该教授的文章贴出来,请一定站内短信通知我,不胜感激。

TOP
45#

回复26楼喻伯军老师:谢谢,理解万岁!


您很谦虚,“还是第一次看到尖端名家和尖端课的说法”,但从太多的帖子、评课短信、发言中看到您至少是“被尖端名家”了。如此,您的普通“一节探索课、一节常态课”也就“被尖端课”了。连小女子这样,不也被“女儿红”膜拜了吗?我们说到底,都在本质上是“园丁”,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不论如何,现实的情况是,您站得高,影响大,身上的担子和责任就更重啦。尽管像其他帖子中说到的,我对您的《公平杯的秘密》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的地方,但小文《铅华散尽始为真——对这些年来“尖端课”的思考》的确是小女子的忧心之作,忧心之言。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忧心的现实依旧存在。敬请谅解。


不嫌啰嗦,再次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其他帖子的问题,基本能在我的各个帖子中找到答案,恕不一一回复,谢谢!
TOP
46#

这个话题说大了很大很大。前几天,与一老师讨论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何时开始才知道你的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对?才知道领导的水平也不一定高?”,回答是“30岁”,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这个时间还得向后推——你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大,想一想,这对我们的民族来说,其实很悲哀。
TOP
47#

以下是引用老苦在2012-11-19 10:08:00的发言:

    
    好久不到论坛了,今天早上朋友介绍了才上来看一下。

昨晚上看书,一句话让我一直很感慨: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在自欺欺人的“光明行”和“欢乐颂”中麻木酣睡,讳言问题、隐患与危机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确“光明行”和“欢乐颂”的太多了,需要龙菲菲这样的真知灼见。

不过在科学课中知识还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可能要教给学生的更多些,不能单单着眼于知识一个维度。
    



这个话题说大了很大很大。前几天,与一老师讨论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何时开始才知道你的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对?才知道领导的水平也不一定高?”,回答是“30岁”,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这个时间还得向后推——你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大,想一想,这对我们的民族来说,其实很悲哀。
TOP
48#

实在抱歉,对于公布您短信内容,实是无意,也无意争吵,万请谅解。不复评论。
TOP
49#

以下是引用老苦在2012-11-19 10:08:00的发言:
好久不到论坛了,今天早上朋友介绍了才上来看一下。 昨晚上看书,一句话让我一直很感慨: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在自欺欺人的“光明行”和“欢乐颂”中麻木酣睡,讳言问题、隐患与危机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确“光明行”和“欢乐颂”的太多了,需要龙菲菲这样的真知灼见。 不过在科学课中知识还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可能要教给学生的更多些,不能单单着眼于知识一个维度。

同意苦大师的观点,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技能更应该是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关注的。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50#

要争论,不妖争吵
TOP
51#

有思想的碰撞,有百家争鸣,引起我们疆化了的头脑的小思考,看这一帖值了!

TOP
52#

受益匪浅。
TOP
53#

听一个朋友说,这里争论得很热烈,昨天注册今天终于看到了全部争论的过程。确实很精彩很热烈!本人不完全赞同龙菲菲老师的观点,但我以为龙老师的思考不得不引发所有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从她对现在一些“公开课”教学的质疑中,至少提及了几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上课。小学科学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公开课与家常课到底应该是怎样样一种关系?2.关于教材。我以为,教材编者及专家们应该认识到教材在一线老师眼中的性质和作用。同时,一线老师同样需要树立正确的,辩证批判的教材观;3.关于课标。课标实验稿已经试用十年,本该修订,遗憾的是其他学科都通过了审核,唯独小学科学没有过,这值得我们深思;4.关于概念掌握。严格的说,这个话题是在本次课标修订提出的“概念核心”思想的探讨中被明确提出并引发思考的。小学科学到底要不要强调以概念为核心?到底什么才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到底应该怎样获得,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应该到什么程度……这无一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5.学科定位。其实争论得实质,追到最本真处应该是小学科学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这次课标修订稿对实验稿“颠覆性”修订,其实争论的焦点就是小学科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实验稿受到质疑,修订稿没获得通过,可见至今业内外对小学科学学科性质尚没有一个确定的获得公认的定位。需要大家继续思考和讨论。


希望龙老师,以及各位老师不要停止思考和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0 10:01:31编辑过]

TOP
54#

观点的提出,交流的碰撞,思路的拓展,这就是成长的路径!


 

TOP
55#

这帖子一下子也是很火了,估计激起了老师的共鸣,老师有话就说还是值得提倡的,不过说自己的理,不是争吵,我们看客也有自己的分辨。谢谢!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56#

一、关于上课的问题,现在的公开课确实存在花架子现象。也有一些课过于凸显了执教者的独特理解,显得与家常课有点格格不入。也有一些课创新得太多,或多或少会出现诸如学科性,认知性等问题,但这也反映了一些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上得好是引领,上得不好,同样给我们以借鉴,关键是听课的人要有主见,就像龙菲菲一样。


二、关于教材,一线老师确实很难突破教材,因为“以本为本”的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对于一线教师,特别是普通兼职教师,能把课上起来就不错了,要对教材进行突破性思考,太难了!但像龙菲菲这样的老师,我以为不妨进行一些突破教材的思考和实践。因为,小学科学需要一些敢于突破的人。不能怕出错,所有的突破和成功都是在试误中获得的。


三、关于课标,我以为两套课标一套(实验稿)借鉴得太多,一套(修订稿)自主(或者说自以为是)得太多。一个有点“唯探究”一个有点“唯概念”。忽左或右,都有点偏。或者这反应了教育家和科学家对科学教育的一种区别。很微妙的是,科学实践中的科学家却更强调概念,而以教书为任的教育家却更强调科学探究。我以为大家需要融合。科学教育既离不开概念也离不开探究。不过后来课标修订稿中似乎也体现了这种融合的思想,但据说评委不让提概念,所以没通过,不知真假。从这些课标制定修订的争论中,从院士制定的小学课标没能获得通过中,我们一线的老师已经树立一种自信!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思考着的实践者,我们才是最懂小学科学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专家!课标应该有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四、关于概念掌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概念?或许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科学概念,就知道了小学应该不应该以概念为核心。我不否认小学科学应该要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其实原来没提这个的时候,也是有概念体系的。现在强调了是说我们以前的教学做得不够。确实,听了一些课真不知道上的什么东西,有的像品德教育课,有的想劳动技术课(不举例,防止伤人)。我觉得科学课首先要让人知道你上的是科学课。即有涉及科学概念的内容。但我却反对小学科学教学以“掌握科学概念”为强制性教学目标。因为有很多科学概念很抽象,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如能量,谁能跟学生用科学的方式解释清楚?因此,很多东东在小学里只能是感知一下,积累点感性经验,为他们将来的科学学习打点基础。正如龙菲菲老师说的,以学生认知能力为标准。能达到“为什么”的,自然不要放过,不能达到“为什么”的,让学生懂个“有什么”就行了。不过我私下不太赞同龙菲菲老师的三个层次的排序,其实“是什么”有时候比“为什么”还难。很多现象只有知道其中的为什么,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是不是这样呢?


五、关于学科定位。一切争论都是由此引起。不同的课,以及对这些课不同的评价实际上反应对小学科学学科定位的差异。偏重理性还是实践性?大家还是各抒己见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0 15:45:22编辑过]

TOP
57#

我佩服龙菲菲老师,


不只是因为她能写出振聋发聩的批评文章,


更是因为她拥有一双善于从美妙幻象中发掘真相的眼。


 


我佩服喻伯军老师,


不只是因为他能上出技惊四座的尖端好课,


更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实践小学科学教学理想境界的心。


 


你我皆有眼,


一双试图从美妙幻象中发掘真相的眼,


终有天,


你我能拨开迷云见红日。


 


你我皆有心,


一颗探寻小学科学教学理想境界的心,


终有天,


你我能会师玉皇品香茗。


 


(谁来拟个标题)


 

万嵩海
TOP
58#

 

      晕,刚在网页的回复框里面写了一段文字,不知道按了哪个键,没了。这回学乖了,我先在WORD中写完再复制粘贴过来吧。好长一段文字呢,要重新敲键盘了。


      很欣赏浙江小学科学网的学术讨论氛围,此帖我的关注较早,后来帖子部分内容被加了精华,作为游客的我就看不全啦。前两天注册没成功,还是今天请管理员帮忙注册才上来的。这不,操作挺生疏的,想为我们浙江网老师们的畅所欲言的热烈讨论和精彩纷呈的发言献上一朵大红花或者竖起大拇指的,却不知道这个表情怎么找到。



      在自己的主页里转载过这个帖子,朋友的评论是:“龙菲菲说得很有道理,教育无论怎么改革,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是一个准则。无论哪个派别,无论什么新思想新理念,违背或忽视儿童认知规律都是不科学的”,我是持这位朋友同样的观点的。至于言飞飞老师在56楼提到“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三个层次的顺序不对,在再看了此帖开篇文后,我还是倾向与原文的意见。而龙菲菲老师粗略地归纳和提到这三个层次,也只是像大家一样在教学中的直觉的提取和初步的反思。个人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并希望得到专家的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指导。



      龙菲菲的第一篇文章,主要是从教学目标定位的角度来谈认知规律的重要的,并在文章末尾说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得法与否的判断标准,依旧还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又在24楼用“贵在得法”提到了应飞老师的《热胀冷缩》一课。其实我本人有个播客http://boke.ku6.com/18816669?mode=2就收录了包括此课的8节优质课。不过,我与龙菲菲老师一样,对此课只有学习,太多太多的学习收获在其中。


     下面就用我昨天中午与一位老师关于“电磁铁”的第一课时的讨论为例,说说孩子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吧。


     该课的主要环节如下:


     第1步  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通电的导线有磁性,电会产生磁;


     第2步  认识通电的螺线圈有磁性;


     第3步  探究如何增强通电螺线圈的磁性(加铁芯);


     第4步  获得电磁铁的定义,拓展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交代下一节课的学习将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我提出的问题是,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中,第1步与第2步之间有跳空,第2步与第3步之间也有跳跃。这里,我只谈谈前面的这个跳空:在实验后学生知道了通电导线的确是能够产生磁,但绝不会理解为什么老师马上就让我们做螺线圈。学生的认知思维跟不上。


     所以第1步与第2步之间,考虑到学生认知的顺畅,就必须有一个铺垫和过渡:学生知道了通电导线产生了磁,能让小磁针偏转;那么试一试通电导线能不能吸引例如铁屑之类的物质?——不能,通电导线能产生磁,但还形成不了像磁铁一样的东西(因为它不能吸铁);科学史上有位科学家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做成通电螺线圈后会怎么样呢?我们也来试一试。


     第2步完成后,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通电螺线圈与通电导线不同,它不但能让小磁针偏转,还能吸引铁屑这样的物质。通电导线不是磁铁,通电螺旋圈是一种磁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顺畅了。


    于是,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改为:


     第1步  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通电的导线有磁性,电会产生磁,但通电导线不能成为磁铁;


     第2步  认识通电的螺线圈有磁性,成为了磁铁;


     第3步  探究如何增强通电螺线圈这个磁铁的的磁力(加铁芯、木芯、铜芯等);


     第4步  获得电磁铁的定义,拓展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交代下一节课的学习将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前面的帖子里面对龙菲菲老师的“保守3原则”的第一条“1. 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基础”尽管基本认同了,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评课如果只从一点出发,那就太偏了;一个时代也是少不了一个主题的,主题与个性的交相呼应这是必须的!实际上,我上面的案例就是补充说明一下,学生的认知发展,无论何时,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先从这一点出发,出发后还要时时牢记这一点,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再加上管理员老师盛情,故啰啰嗦嗦,特做此文谈关于学生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欢迎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0 22:32:47编辑过]

TOP
59#

以下是引用万嵩海在2012-11-20 14:54:00的发言:

我佩服龙菲菲老师,


不只是因为她能写出振聋发聩的批评文章,


更是因为她拥有一双善于从美妙幻象中发掘真相的眼。


 


我佩服喻伯军老师,


不只是因为他能上出技惊四座的尖端好课,


更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实践小学科学教学理想境界的心。


 


你我皆有眼,


一双试图从美妙幻象中发掘真相的眼,


终有天,


你我能拨开迷云见红日。


 


你我皆有心,


一颗探寻小学科学教学理想境界的心,


终有天,


你我能会师玉皇品香茗。


 


(谁来拟个标题)


 


我来拟个题:鱼龙飞天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60#

说句实话,在这个贴子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真的,各位别笑我。明天我也要上公开课了,但愿我所想的能切合学生们的认识水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0 18:27:15编辑过]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