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蜗牛》。 整堂课主要通过观察蜗牛,来了解蜗牛形态、运动等方面的特点。这里做一些记录:
1、课堂管理到位。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课,孩子们对这门课有很多新鲜感,再加上观察“蜗牛”必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在孩子们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不乏激动,但是只要老师一说“表扬”二字,孩子们马上端正坐好。课后了解到,这是老师正在实行的一种评价制度,她会给孩子们发表扬信。所以孩子们很是“听话”。当然,并不是每次都说出具体表扬的同学,可见这个表扬信也不是那么好得的。
2、集中地长时观察。在整堂课的45分钟时间里,老师共有22分钟给学生在自主进行观察。期间,要求完成两个观察任务,老师通过控制观察工具和材料的发放来控制进度,中间不间断。在第一个观察任务完成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蜗牛的形态,其他的同学照常进行观察。这样的安排,不会因“等待画画的同学”而浪费时间,老师还可趁发材料的时间了解、指导学生观察。
3、孩子们很有办法。在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过程中,有个孩子将两个放大镜叠起来后进行观察,估计是为了看得清楚些吧。蜗牛在纸上黏住了,提不起来,他们就将塑料杯放在旁边,让它自己爬过去。在课堂中,学生大部分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想得不亦乐乎,玩得不亦乐乎。但在我刚接手的六年级的学生当中,有些平时成绩相对好的同学,他们却是一碰到不会的就问老师。在他们那里似乎有个不会就问老师的条件反射,还有一些是知道不会就直接放弃的。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年龄差距、城乡差别还是其他什么?
4、孩子们很聪明。在讲到在观察蜗牛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时,有学生回答地比较到位:先整体,后局部;不要拿起蜗牛;观察时不要动它。之后在评课的过程中,杨老师提出另一种观点:是不是可以先让学生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观察,然后再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从无序到有序。确实,能说出观察的注意事项的同学一般平时成绩都比较好,而平时表现一般的同学或许这个时候还没完全进入思考状态,就已经被别人说的注意事项给“命令”住了。孩子们在课堂里可以获得新奇的感受,可以获得具体的知识,另外是不是也可以有以原有的方法能力为基础的新方法,完成多方面知识或者方法的同化和顺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8 19:36: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