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抽取蚕丝活动中的一些实用措施
小学教科版三下年级“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在孩子们养蚕结茧《蚕变了新模样》一课中,安排了观察蚕茧、蚕蛹和蚕丝的内容,提到了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的科学概念,教科书第28页设计了一组卡通对话(“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供学生模仿,学习拉取蚕丝的方法。孩子们对抽取蚕丝并计算蚕丝长度的活动很感兴趣,亲手操作、亲眼见证蚕吐出的丝长达千米,其过程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更能真实体验养蚕、抽丝、织绸,这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


经过几轮的实践,笔者发现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抽出蚕丝并不难,但顺利抽取一个蚕茧的丝还是需要了解蚕茧、蚕丝的物理性质,人类养蚕取丝的传统工艺和知识,以及辅之以必要的工具和技巧。
笔者指导学生抽取蚕丝活动中的一些实用措施:
1、免除传统的烘茧环节(感觉温度难控)。为避免化蛾破茧,宜适时开展抽丝活动(一般结茧后3到5天蛹已成而蛾未化是比较合适的时机),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时抽丝,可以在蚕结茧3-5天后取下蚕茧,包装后置于冰箱冷藏,这次因教研活动的需要,笔者将蚕茧冷藏于4摄氏度的冰箱里,10天后取出,自然升温几小时后,剪开蚕茧,蛹依然会动,其后依然能化蛾、交尾、产卵、孵化。
2、充分侵泡,完全润透。教材中表述的“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吧”,经笔者的实践,“一下”是不够的,“一天”也不嫌太长。热水浸泡,其目的是融解丝胶,让丝素顺利脱离结实的茧层。浸泡时间短,热水仅仅渗进表层而并未润透整茧,抽取少量表面茧丝是可以实现的,但随着快速抽完表层茧丝,里层的丝胶不能及时溶解,茧丝黏着力增大,断丝现象就会不断发生。为了整茧润透,完全脱胶,顺利抽丝,笔者一般提前2天将蚕茧用开水浸泡并密闭保温,然后再进行抽丝活动就会非常顺利,很少发生断丝再续的情况。另外5月气温较高,蚕茧浸泡后蚕蛹(高蛋白)容易变质发臭(不卫生且不雅),通过试验,笔者发现将蚕茧用热水浸泡2、3小时候,包装后置于冰箱冷冻格速冻后再取出,待自然充分解冻,然后再进冷冻格冰冻保存备用,到需要抽丝时取出,解冻后抽丝效果更好,估计是水成冰,冰成水,水再次成冰的过程中,反涨现象有利于整茧湿透,丝胶全面融化。前天笔者用冰冻22天的蚕茧抽丝,效果很好。经过提前充分润透处理的蚕茧,课堂抽丝时并不再需要热水浸泡,把茧放在冷水里抽丝应该比用热水更安全,更简便。
浸泡后2度冰冻22天的蚕茧:


3、获取丝头的方法。用牙刷随意刷几下蚕茧,就能获得乱丝,孩子们都会玩“溜溜球”,捏住刷出的乱丝,把蚕茧当做溜溜球轻轻甩动几次,就自然获得丝头,比“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更容易,更方便。
4、简单机械的辅助。蚕丝通常长达千米,采用“绕在纸板上”上的方法效率低,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的时间,应用简易“抽丝机”能大大提高效率,实现30分钟左右抽完一个蚕茧的丝(见本论坛笔者帖子介绍: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2415&page=2)。去年使用的抽丝机抽取蚕丝、计算丝长很方便,但存在只能破坏性(割断丝束)取下蚕丝的问题,为此这次进行了改进:在线槽壁钻4对孔,用竹筷削制4根小棒安装支架。这样一方面增大周长,减少摇动手柄的次数,更重要的是在抽完丝后,脱卸其中的2根小棒,就可以完整地将抽取的丝束取下,进一步观察、研究和使用。
研讨课抽取蚕丝:学生使用抽丝机,老师使用课文介绍的方法绕在矿泉水瓶


第二代抽丝机:增加小棒支架,能取下完整丝束。






5、抽取蚕丝、计算长度,并不是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活动为载体,感受传统文化,进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及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能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是本活动应该承栽的教学目标。因此活动前通过讲述“嫘祖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取丝织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样基础上,征用少量蚕茧抽丝,将不会出现“孩子们舍不得”、“老师你太残忍了”等认知误区和情感冲突,确保活动意义的全面落实。
附:蚕茧、蚕丝的物理性质,人类养蚕取丝的传统工艺等简介:
一、家蚕的祖先嫘祖的传说(有改编)
历史上,蚕宝宝和大青虫一样,也是野生的昆虫。
大约45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有位女子叫嫘祖,有一天去田间为丁壮送茶水,带来的热茶就放在田角的大桑树下凉着。一个野蚕结的茧子恰好掉进了茶罐里,嫘祖就用筷子去捞那个茧,结果捞出了长长的蚕丝。嫘祖想到有了丝就可以纺线,就可以织布(绸缎),做漂亮的衣服,于是就带领人们开始养蚕,所以人们称嫘祖为家蚕的祖先。


二、蚕茧的结构
蚕茧从外到里分成三层,分别是茧衣、茧层和蛹衬。“茧衣”包裹于茧外,是熟蚕上蔟后初始阶段吐出的一层乱丝,附着于周边的物体作为进一步结茧的支撑。茧衣也称为“丝絮”,强力很低,无法用于织作,但可以填充在夹衣中间起保暖作用。有了茧衣的支撑,蚕开始有规则地摆动头部,吐出呈“~”形或“∞”字形的丝圈,积15~25个丝圈成丝片;许多丝片由丝胶粘着构成“茧层”。茧层上的丝缕称茧丝,人们取用的丝就来自这一部分。剪开蚕茧可以看到茧内壁还有一层“离层”的,较松散的薄层,为“蛹衬”。 蛹衬是蚕吐出的最后一部分丝,其纤度较细,强力差、弹性差,容易断,不容易抽取,一般只采用“轧”的方式集取作絮。


三、蚕丝的基本物理特性
蚕丝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茧丝蚕织茧吐出的丝由由两根呈三角形或半椭圆形单根纤维外包丝胶组成,横截面呈椭圆形,单根茧丝直径仅20到30微米,桑蚕丝长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蚕丝的主要由丝胶和丝素组成。丝胶是球状蛋白质,能在热水中膨润而溶解;丝素是纤维状蛋白质,不溶于水,也能在水中膨润。
四、缫丝的传统工序
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制成生丝。长期来,缫丝工具改进缓慢,直至清末,上海地区的缫丝,采用改进后的浙江七里缫丝车,仍无加捻装置,因此,成丝粗细不匀、断头多(不接头),与近代机织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
缫丝工艺过程包括烘茧、煮茧,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
烘茧:待蚕吐完丝、化蛹后,将蚕茧置于烘房,利用高温灭杀蚕蛹,防止蛹化娥后破茧过程破断茧丝,同时蛹烘干后可以防止腐败,便于保存,等待集约缫丝。
煮茧:用锅将蚕茧在合适的水温下浸煮,目的是让丝胶膨润而溶解,丝素就可以顺利抽取。
索绪、理绪:除去茧衣乱絮,找到并理出丝头。
集绪:将若干粒蚕茧的丝头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穿过集绪器(又称磁眼),集绪器有减少丝条水分、减少接节和固定丝鞘位置等作用。
拈鞘:丝条通过集绪器、上鼓轮、下鼓轮后,利用本身前后两段相互拈绞成丝鞘。
添绪和接绪:缫丝过程中当茧子缫完或中途落绪时,为保持生丝的纤度规格和连续缫丝,须将备置的正绪茧的绪丝添加或接上,称为添绪或接绪。
卷绕和干燥:由丝鞘引出的丝,必须有条不紊地卷绕成一定的形式,然后进一步加工。
五、工厂化缫丝的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注意其抽取的并非单根蚕丝,而是多个蚕茧集绪抽取,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教学中抽取单丝的难度可能略大于工厂化缫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10 13:47: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