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反思
2012年9月28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美“广角”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研讨在育才小学进行。说来惭愧,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步入科学教师行列已经一年,却没有认真地写过一篇教研活动的体会。
今天教研员杨老师在最后给我们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个人规划”。回想过去的这一年,自己浑浑噩噩地走过,有所行动,却又没有使出全力。杨老师的话又一次敲响了我的警钟,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到底是要做一个怎么样的科学老师,又要怎样去做一个科学老师呢?没有行动,谈何理想呢?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教研室给我们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校给了我外出听课的机会,我应该珍惜每一次的机会,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不是逐渐淡忘……
上午第一节课是育才小学的李琦晔老师的《蜗牛》,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十分的清晰,整个教学过程也十分流畅,李老师采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孩子们学得很开心,一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我想这正是我们科学课堂所要追求的目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节课是徐玉红老师的《谁选择了它们》。这节课是概念性的课,听课时,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来上节课,我要怎么去上呢?尤其是“5E”教学模式中的探究部分,怎么样去体现呢?科学学习中如“自然选择”等这些专业词汇,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呢?如何上好这种概念性的课,值得我深思。
第三节课是明德小学的冯思思老师上的《比较水的多少》。冯老师探究环节的巧妙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在第一次的探究环节中,冯老师给每个小组的材料是有所差异的,有烧杯、试管、量筒等,学生实验后发现了数据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地碰撞,使学生领会到所用量器的不同,但体积是相同的,从而引出了“量筒”,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让我颇为感慨。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三位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从教学设计、实验器材、课堂掌控等,都可以反应出三位老师为这一节课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她们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同时,她们能够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也是令我羡慕的,希望自己也能够尽快的成长,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