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研究计划之我见 [复制链接]

1#

[转帖]“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研究计划之我见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研究计划之我见
 


萧山区义蓬一小  杜志刚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课中有这样一份研究计划,我觉得有欠妥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这份计划中研究的是“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此实验应该是对比实验。按对比实验的要求,在诸多的可能的相关因素或条件中,应该保持一个因素或条件是不同的,其他的因素或条件应该保持相同。鉴于此,以上研究的问题中“空气”应该是我们需要控制的因素。但从实验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空气”这一变量,而让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


在上述实验方法中,显然放在空盘中的铁钉是实验组,而另外的两根铁钉是对照组。完全浸没在油中的铁钉是和空气隔绝的,仅仅从这点上讲可以当作对照组,但再想想,实验组是没有油的,而对照组中有油,对照组比实验组增加了一个因素,这已经违背了“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这一要求。


再则第三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这样的做法似乎与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没有关系。第三枚铁钉与第一枚铁没有可比性,放在水中验证的是与水的关系。空气中的铁钉和水中的铁钉,铁钉周围的水分是不同的,空气也是不同的。两个条件都不相同,因此不存在可比性。第三枚铁钉与放在油中的第二枚铁钉也不具备可比性。虽然实验的结果证明放在水中的铁钉生锈了,放在油中的没有生锈,仔细分析一下,放在油中后铁与空气和水都隔绝了,而放在水中生锈是因为除了水之外还有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的原因。因此第二枚和第三枚铁钉的对比,也是不能说明铁生锈仅仅与水或者说仅仅与空气有关。另外,第三枚铁钉本身的做法,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严格意义上讲,也是不科学的。可能设计的意图是想看到水中的一半生锈快,露在外面的一半生锈慢,以此说明铁生锈与水的关系,其实忽视空气的影响,水里的空气和水外的空气是不一样的,水里溶解的空气少,露在外面的铁钉周围的空气多,这也不能很严格地说明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课文中的研究计划的理解,希望能和同行们一起讨论,共同完善好这份研究计划。 

分享 转发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2#

学生大都是分2个来做:一个有空气,另一个没有空气。不会把水的条件放进去。


 


要么是验证铁生锈和水有关系吗?才考虑把水的条件放进去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也发现了,两组不同条件的对比实验放在一块了,故意误导教师和学生。
TOP
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在科学中寻找快乐!
TOP
5#

虽然没有上过这篇课文,仔细读了课文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铁生锈了》以后,观察了解了铁和铁锈的变化、区别,初步探索了铁生锈的原因后,通过实验结果来讨论铁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铁生锈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并不是实验的设计,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解释不同实验方法为何结果(铁生锈快慢)不同,进而理解铁生锈的原理(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小学生能够认识到铁生锈需要有空气就可以了;除了有空气,如果和盐、水接触,更容易生锈;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运用铁生锈的原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一些方法:在铁表面涂油漆、镀铬(不易生锈的保护膜,隔绝空气)、保持干燥(减少接触水,水中溶解的氧气更容易与铁亲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防止酸碱盐的侵蚀(防止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30 9:43:06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6#

不过一楼老师提出来的是个问题,既然书本上指导学生做科学实验---对比实验,可自己在设计样本时又那么不科学,是不太好的哈!我们是自己再改进的。研究铁钉生锈是“水与空气共同的作用”形成的,设计了四个环节有水有空气、有水无空气、无水有空气、无水无空气,就是在实验中要尽量严格操作。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我也对这个实验计划一直表示怀疑,看不懂的,还有第七课的设计对比实验。如果有聪明的学生提出问题,说有多个变量,都没办法解释。


也可能自己水平有限,看不明白。

TOP
8#

我在教学中也觉得这张表格比较难解释,而且学生也不容易理解。我个人认为,铁生锈了 是研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情况下生锈,什么情况下不生锈。 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主要在于研究铁生锈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如何能加快铁生锈的速度。比方说,半截铁钉浸在水中的这个图,在水下部分与铁钉与水交界的那个地方相比,空气比较少,现象是铁钉刚与水交界的地方生锈的速度比较快,由此得出空气能够增加铁生锈的速度。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 学生却很难理解。生锈与否    和  生锈的快慢    这两者的区别  怎么都分不开来。

TOP
9#

想不到,杨君同志已经把我的这东西转到这儿了,我刚才还专门发了一份。
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杜志刚
TOP
10#

我这样理解对不对:一半在水中的钉子,接近水面的地方锈得最厉害,而这个地方是空气融入水中的接触面,理论上氧气最充分,同时,也是水蒸气蒸发面,所以,又有足够的水分,而钉子在这里能形成一道厚厚的锈痕(凸起),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TOP
11#

前几天上这课也发现这个问题,论坛上一搜,果真早有人发现,并进行了讨论。顺便说下,我在上这课时让学生选择如果要研究“与空气的关系”选做哪两组即可,如果要研究“与水的关系”选做哪两个实验组即可?这三组一起做,变量多了,对比时就容易混淆,当然也有学生能说到“说明与水和空气都有关”,那么书中的研究问题标题也就出错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2#

几个对比实验放在一个表内呈现,就像五年级“设计一个保温杯”一课中那组实验,也是几个对比实验同时开展的。如楼上文佳说的那样,分析时可选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13#

第一次教六年级,再次找到这个帖子来学习,感觉教科书上这样的实验设计真的让人费解,这样的对比实验是否会给学生误导?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4#

 以下是引用xsyubo在2012-3-30 9:40:00的发言:

虽然没有上过这篇课文,仔细读了课文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铁生锈了》以后,观察了解了铁和铁锈的变化、区别,初步探索了铁生锈的原因后,通过实验结果来讨论铁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铁生锈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并不是实验的设计,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解释不同实验方法为何结果(铁生锈快慢)不同,进而理解铁生锈的原理(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小学生能够认识到铁生锈需要有空气就可以了;除了有空气,如果和盐、水接触,更容易生锈;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运用铁生锈的原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一些方法:在铁表面涂油漆、镀铬(不易生锈的保护膜,隔绝空气)、保持干燥(减少接触水,水中溶解的氧气更容易与铁亲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防止酸碱盐的侵蚀(防止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分析得比较有道理!

大家仔细看一下课文的表述:科学讨论会。这是一份学生的实验设计,教材故意选用了符合学生设计水平的、且有漏洞的实验计划,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铁生锈的原因之外,还要发现原有计划的不完整、不严密之处,反思实验计划的改进,为下一步观察铁生锈快慢的实验打下基础。

如果教材中加上一句话:回想这份研究计划,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更加明确了。即除了概念建构外,更有对思维、实验方法的改进,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很有帮助和发展意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1 8:20:04编辑过]

TOP
15#

 本节课的“铁生锈的实验计划”,是沿用第5课《铁生锈了》中的结果。教参上有提示,这是一份学生的实验设计,拿来在第7课进行讨论。

学生的实验设计允许有漏洞、有差错,对实验设计的反思和改进也是这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TOP
16#

问题我想教过这课的老师一般都看出来了,只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按书上的去操作了。其实我赞成两个一组做!学生也容易理解。空气对生锈的影响怎么做?是一个放在干燥盘子上,一个浸入油中吗?也有点小问题:空气中有水蒸气,油中有吗?好像也不是很严格。可否在实验试管上都加盖子,并在其中一个放上一袋干燥剂?这个实验主要是空气、水这两个条件太难控制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2 21:18:55编辑过]

TOP
17#

哈哈,喻老师一说,明白过来了。原来书本是虚晃一枪,都上当了,真应该仔细地研读教材呀。
TOP
18#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4-3-21 8:39:00的发言:

 本节课的“铁生锈的实验计划”,是沿用第5课《铁生锈了》中的结果。教参上有提示,这是一份学生的实验设计,拿来在第7课进行讨论。


学生的实验设计允许有漏洞、有差错,对实验设计的反思和改进也是这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感谢喻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解读,现在终于明白教材设计的意图了。


 


     从学生设计的研究铁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看,确实存在有部分学生不会撰写研究方案,不知道如何假设(预测),不清楚对比实验应该怎么做。我在教学中特意多花了些时间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相互评价、分析、质疑,让学生相互帮助改进研究方案。现在看来多花了一节课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


 


     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学生对课本38页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分析、质疑、改进,由于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学生都能发现这份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确实是有帮助和发展意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4 17:39:1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