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单元起始页
问: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封面图是什么?
答:木本双子叶植物茎横切。详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1916
(回答者:陈建秋)
1-1《放大镜》
问: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相同吗?
答:不同。三原色分为两类。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加在一起是白色。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涂有三种不同的荧光粉,当电子束打在上面的时候,一种能发出红光,一种能发出绿光,一种能发出蓝光。制造荧光屏时,工人用特殊的方法把三种荧光粉一点一点的互相交替地排列在荧光屏上。你无论从荧光屏什么位置取出相邻三个点来看都一定包括红、绿、蓝点。每个小点只有针尖那么大,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加在一起是黑色,美术书中所述的是这一种。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
(回答者:陈梅娟)
问:螺纹放大镜不是凸透镜,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大?
螺纹放大镜,其实不是“螺纹”,而是由一系列同心圆环状带构成,又叫环带透镜。或菲涅尔透镜。它相当于把球面透镜切割成等厚度的片,去掉中部的平板部分,只要带有球面的环,再把这些环套在一起,组成一个透镜,其工作原理同球面透镜。
(回答者:心随风逸)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问:蚜虫会生小蚜虫吗?
答:会。“昆虫通常是通过产卵进行繁殖,而蚜虫具有伪胎生的生殖方式,即不需雄性即可以孕育下一代。蚜虫是最常见的孤雌生殖昆虫,它们主要在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孤雌生殖,单一的雌蚜虫可以直接生出小蚜虫。蚜虫在条件适宜时数量急速增长,很可能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孤雌生殖生殖方式。但条件不合适时,它们会产生翅膀飞离,寻找新的合适的场所。并在每年的秋末产生雄性蚜虫,雌蚜与之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因此,蚜虫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回答者:陈梅娟)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问: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不是晶体?
答: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是晶体的玻璃、珍珠、松香、琥珀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注:我们吃的盐是氯化钠的结晶,味精是谷氨酸钠的结晶,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结晶。我们可以这样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不是吗?每家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每个人身上的牙齿、骨骼是晶体,工业中的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就连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体。)
(回答者:陈梅娟)
1-4《怎样放得更大》
问:显微镜的发明者是谁?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1590年前后发明的。这个显微镜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制作水平还很低。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制出了能把物体放大300倍的显微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者。
(回答者:陈梅娟)
问:望远镜和显微镜为什么不用两块相同焦距的凸透镜?
答:因为两次成像的目的不一样,比如显微镜,第一次要把近处的物体(非常近)呈放大的实像,第二次是为了把这个实像放大成更大的虚像,如果焦距一样的话,镜头的井筒非常不好设计!
(回答者:陈梅娟)
问:为什么显微镜既可以用做凸透镜做,也可以用凹透镜做?
答:实际上,从原理上讲,显微镜,只能用凸透镜做!
但是在某些显微镜生产过程中,在镜片组里面,包含有凹透镜,这个和基本原理没有关系,而是涉及到“消色差”,就是一些细节完善上,需要各种镜片来调整,那种镜片是凹透镜和凸透镜构成的(粘合),但是粘合后,整体实际上,还是凸透镜。
(回答者:陈梅娟)
问: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答: 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单式显微镜的顶峰。详见放大图: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1905
基本结构:灯塔形的镜身,顶端是一个凸透镜。在镜身中部穿过一根长长的可以水平滑动的横杆。在横杆前端固定着一根顶端削尖,与横杆垂直的长‘针”,这是奇特的载物台。
使用方法:先将针尖刺入标本,使标本固定在针尖上。然后前后移动滑杆,调节标本与透镜的距离而使成像最清晰后,即可进行观察。从这个显微镜的透镜大小可以看出,该显微镜的放大率不大。
缺点:标本放在针形的载物台上实在不稳定,因此观察时的实际操作很麻烦.因此,后来的显微镜就没有采用这种针形载物台。
(回答者:ys04)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问: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要用碘酒?
答:染色。
因为洋葱表皮太薄,透明度太高,滴碘酒可使它变色,易于观察。操作方法:在盖上盖玻片后,在边缘滴碘酒染色。(其实,如果在盖上盖玻片前染色,或用碘酒代替清水将洋葱表皮切片直接放入碘酒中,染色效果也很好。)
(回答者:陈梅娟)
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问: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是哪些?
答:1、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对此,我们无需知道物质间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无需知道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间的转化途径,只要建立和物质运动状态相对应的能量与物理量间的关系,就可以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得初状态和终状态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这样便于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量求解。
(回答者:陈梅娟)
问:口腔上皮细胞是从哪里取得?怎样制标本?
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多边形的,形状不很规则。 人的口腔顶壁前部为硬腭,后部为软腭,两侧壁为颊部。口腔各壁都有黏膜覆盖。口腔上皮细胞主要分布在口腔两侧颊部。
操作方法:1.用绸布擦净载玻片,滴一滴氯化钠溶液于载玻片中央。2.用消毒牙签的钝端,在漱净的口腔任意一侧的颊部,轻轻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口腔壁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氯化钠溶液中涂几下,盖上盖玻片。3.在盖玻片的一侧加染液1~2滴(任一染液均可),用滤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染液,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4.用低倍镜可观察到边缘不规则的扁平细胞,这就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观察中能看到染色较深的细胞膜和细胞核,以及染色较浅的细胞质。
应注意的问题:1.取材前,口腔一定要用清水漱净。2.用方签在口腔壁上轻轻刮动,不要刮在牙缝里,因为牙齿上刮下来的是食物碎屑,不是口腔上皮细胞。
成功的关键:1.选择适宜的取材部位。人的口腔顶壁前部为硬腭,后部为软腭,两侧壁为颊部。口腔各壁都有黏膜覆盖。本实验取材部位,以口腔两侧颊部为好。因为在这一部位能取到较多的口腔上皮细胞,而在口腔顶壁取得的上皮细胞数较少。2.选取适宜的染液浓度。只有选取了合适的染液浓度,才能将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较明显地显示出来
(回答者:陈建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7 20:11: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