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下科学教材中的疑问与解答(更新中……) [复制链接]

1#

六下科学教材中的疑问与解答(更新中……)

  相关回答如果有误,欢迎回帖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3 20:35:5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单元起始页


问: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封面图是什么?


答:木本双子叶植物茎横切。详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1916


(回答者:陈建秋)


 


1-1《放大镜》


问: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相同吗?


答:不同。三原色分为两类。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加在一起是白色。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涂有三种不同的荧光粉,当电子束打在上面的时候,一种能发出红光,一种能发出绿光,一种能发出蓝光。制造荧光屏时,工人用特殊的方法把三种荧光粉一点一点的互相交替地排列在荧光屏上。你无论从荧光屏什么位置取出相邻三个点来看都一定包括红、绿、蓝点。每个小点只有针尖那么大,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加在一起是黑色,美术书中所述的是这一种。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


(回答者:陈梅娟)


 


问:螺纹放大镜不是凸透镜,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大?


螺纹放大镜,其实不是“螺纹”,而是由一系列同心圆环状带构成,又叫环带透镜。或菲涅尔透镜。它相当于把球面透镜切割成等厚度的片,去掉中部的平板部分,只要带有球面的环,再把这些环套在一起,组成一个透镜,其工作原理同球面透镜。


(回答者:心随风逸)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问:蚜虫会生小蚜虫吗?


答:会。“昆虫通常是通过产卵进行繁殖,而蚜虫具有伪胎生的生殖方式,即不需雄性即可以孕育下一代。蚜虫是最常见的孤雌生殖昆虫,它们主要在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孤雌生殖,单一的雌蚜虫可以直接生出小蚜虫。蚜虫在条件适宜时数量急速增长,很可能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孤雌生殖生殖方式。但条件不合适时,它们会产生翅膀飞离,寻找新的合适的场所。并在每年的秋末产生雄性蚜虫,雌蚜与之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因此,蚜虫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回答者:陈梅娟)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问: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不是晶体?


答: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是晶体的玻璃、珍珠、松香、琥珀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注:我们吃的盐是氯化钠的结晶,味精是谷氨酸钠的结晶,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结晶。我们可以这样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不是吗?每家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每个人身上的牙齿、骨骼是晶体,工业中的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就连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体。)


(回答者:陈梅娟)


 


1-4《怎样放得更大》


问:显微镜的发明者是谁?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1590年前后发明的。这个显微镜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制作水平还很低。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1632-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制出了能把物体放大300倍的显微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者。


(回答者:陈梅娟)


 


问:望远镜和显微镜为什么不用两块相同焦距的凸透镜?


答:因为两次成像的目的不一样,比如显微镜,第一次要把近处的物体(非常近)呈放大的实像,第二次是为了把这个实像放大成更大的虚像,如果焦距一样的话,镜头的井筒非常不好设计!


(回答者:陈梅娟)


 


问:为什么显微镜既可以用做凸透镜做,也可以用凹透镜做?


答:实际上,从原理上讲,显微镜,只能用凸透镜做!


但是在某些显微镜生产过程中,在镜片组里面,包含有凹透镜,这个和基本原理没有关系,而是涉及到“消色差”,就是一些细节完善上,需要各种镜片来调整,那种镜片是凹透镜和凸透镜构成的(粘合),但是粘合后,整体实际上,还是凸透镜。


(回答者:陈梅娟)


 


问: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答: 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单式显微镜的顶峰。详见放大图: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1905


基本结构:灯塔形的镜身,顶端是一个凸透镜。在镜身中部穿过一根长长的可以水平滑动的横杆。在横杆前端固定着一根顶端削尖,与横杆垂直的长‘针”,这是奇特的载物台。


使用方法:先将针尖刺入标本,使标本固定在针尖上。然后前后移动滑杆,调节标本与透镜的距离而使成像最清晰后,即可进行观察。从这个显微镜的透镜大小可以看出,该显微镜的放大率不大。


缺点:标本放在针形的载物台上实在不稳定,因此观察时的实际操作很麻烦.因此,后来的显微镜就没有采用这种针形载物台。


(回答者:ys04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问: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要用碘酒?


答:染色。


因为洋葱表皮太薄,透明度太高,滴碘酒可使它变色,易于观察。操作方法:在盖上盖玻片后,在边缘滴碘酒染色。(其实,如果在盖上盖玻片前染色,或用碘酒代替清水将洋葱表皮切片直接放入碘酒中,染色效果也很好。)


(回答者:陈梅娟)


 


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问: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是哪些?


答:1、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对此,我们无需知道物质间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无需知道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间的转化途径,只要建立和物质运动状态相对应的能量与物理量间的关系,就可以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得初状态和终状态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这样便于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量求解。


(回答者:陈梅娟)


 


问:口腔上皮细胞是从哪里取得?怎样制标本?


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多边形的,形状不很规则。 人的口腔顶壁前部为硬腭,后部为软腭,两侧壁为颊部。口腔各壁都有黏膜覆盖。口腔上皮细胞主要分布在口腔两侧颊部。


操作方法:1.用绸布擦净载玻片,滴一滴氯化钠溶液于载玻片中央。2.用消毒牙签的钝端,在漱净的口腔任意一侧的颊部,轻轻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口腔壁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氯化钠溶液中涂几下,盖上盖玻片。3.在盖玻片的一侧加染液12滴(任一染液均可),用滤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染液,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4.用低倍镜可观察到边缘不规则的扁平细胞,这就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观察中能看到染色较深的细胞膜和细胞核,以及染色较浅的细胞质。


应注意的问题:1.取材前,口腔一定要用清水漱净。2.用方签在口腔壁上轻轻刮动,不要刮在牙缝里,因为牙齿上刮下来的是食物碎屑,不是口腔上皮细胞。


成功的关键:1.选择适宜的取材部位。人的口腔顶壁前部为硬腭,后部为软腭,两侧壁为颊部。口腔各壁都有黏膜覆盖。本实验取材部位,以口腔两侧颊部为好。因为在这一部位能取到较多的口腔上皮细胞,而在口腔顶壁取得的上皮细胞数较少。2.选取适宜的染液浓度。只有选取了合适的染液浓度,才能将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较明显地显示出来


(回答者:陈建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7 20:11:05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2-1《我们身边的物质》


问:蜡烛燃烧时,为什么必须要有灯芯?


答:因为石蜡熔点沸点较高,直接对蜡烛点火无法持续生成石蜡蒸气供燃烧,而通过灯芯的燃烧,首先让附近石蜡融化成液态,在毛细管效应作用下沿着灯芯上升,并在灯芯顶端受热气化,才能够持续燃烧。


点燃蜡烛时,先点燃的是蜡烛的烛芯,当火焰的热量温度大约60时,固体的蜡就会熔化成液体。在蜡烛火焰的底下,储存着液态的蜡。液态的蜡,会沿着蜡烛芯绒爬上来,再被火加热变成气体。最靠近蜡烛芯的是刚变成气体的蜡。如果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在火焰的中央有一个比较暗的部分,这就是已经气化但尚待燃烧的油气。如果吹熄烛火,可以看到烛芯上面有一缕“白烟”上升。这就是没有燃烧的气态的蜡,如果立即去点燃这缕“白烟”,火焰会迅速窜回烛芯,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


要维持一个火焰稳定地烧下去,除了要经由灯芯顺利地供应燃料,让空气中的氧顺利地扩散到火焰的里面以外,还要让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顺利地扩散到火焰的外部,并且离开火焰的附近,以免影响了氧气向内的扩散。因此,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火焰一定要有适当的通风,但通风也不能太强,否则把尚未燃烧的油气吹跑了,或是使温度降得太低了,火焰便熄掉了。


(回答者:陈梅娟)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怎样洗净加热白糖实验后留有黏稠物质的金属汤匙?


答:加热后的棕色物质非常黏稠,很难清洗金属勺子。只要继续加热,直至把这些黏稠物点燃,再用另一把汤匙刮去灰烬,最后用洗洁精清洗即可。


(回答者:陈梅娟)


 


问:加热白糖后是熔化?溶化?还是融化?


答:熔化不需要溶剂,固体从外界吸热变成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而溶化是指固体需借助液体(溶剂)变成液体,实质为固体和液体之间发生的一种扩散现象;融化一词多用于语文学科中,一般是在太阳的照射下,固体逐渐消融。


(回答者:玉泉清眸阿芹)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问:怎样制作与显示“神秘信件”?


答:课前用毛笔蘸一些粥汤在宣纸上写字或画画,晾干。把稀释的碘酒倒入喷壶,上课时对准宣纸喷射,就能显示出课前写的字或画了。


(回答者:陈梅娟)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问:怎样检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气体是否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先准备小半杯(或瓶)澄清的石灰水放在桌上备用,再把小苏打和白醋在另一个杯子中混合,把产生的气体倒在有石灰水的杯子里,轻摇这个杯子,就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回答者:陈梅娟)


 


资料库第43页“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问:书本第43页两幅插图是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


答:图一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图二暂时不能确定,其中蓝色可能是溶液中铜离子的颜色。锥形瓶里可能是氢氧化铜和浓氨水的混合物,试管里可能是浓硝酸。


(回答者:陈建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9 21:41:46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

待续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待续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6#

呵呵,占了那么多位啊!六下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梅姐的综合非常有实效性!大家可要多在班级里给学生讲讲啊!我记得以前梅姐就已经放过一些了,现在综合起来就全面了。欣赏!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二剪梅的资料整合能力真强!给大家的交流学习带来很多便利,除了感谢,还有佩服!
TOP
8#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2-2-16 17:20:00的发言:

呵呵,占了那么多位啊!


为了放后几个单元的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不偷懒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2-2-16 18:25:00的发言:
二剪梅的资料整合能力真强!给大家的交流学习带来很多便利,除了感谢,还有佩服!

谢谢肯定,欢迎一起充实内容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0#

梅姐真是有心人,这么好的想法,是上帝告诉你的吗?
享受教育
TOP
11#

一楼已增加“螺纹放大镜不是凸透镜,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大?”的回答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2#

讲解的非常专业,受教了,谢谢。
TOP
13#

这个帖子好,希望也有老师建立类似的其他年级的疑难问题解决帖子。
TOP
14#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2-2-23 8:57:00的发言:
这个帖子好,希望也有老师建立类似的其他年级的疑难问题解决帖子。

谢谢喻老师肯定!


已增加:对单元起始页中的图、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解答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5#

材料很实用!解答了很多老师包括本人的疑问,方便查找学习!谢谢了!

TOP
16#

谢谢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17#

梅姐的这个帖子开得真好哪,为大家解决问题省去了不少时间。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8#

佩服!真是有心人,也是热心人。
TOP
19#

 三楼已增加: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怎样洗净加热白糖实验后留有黏稠物质的金属汤匙?


答:继续加热(可改用酒精灯),待黏稠的棕色物质全部燃为灰烬后,用另一把汤匙刮擦,去除灰烬后再用水冲洗。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0#

二楼已增加: 


问:口腔上皮细胞是从哪里取得?怎样制标本?


答:……


(回答者:陈建秋)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1#

三楼已增加 

2-1《我们身边的物质》


问:蜡烛燃烧时,为什么必须要有灯芯?


答:……


(回答者:陈梅娟)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2#

  三楼已增加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问:怎样制作与显示“神秘信件”?


  答:……


(回答者:陈梅娟)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3#

我让字显示出来的方法是:放在盛有碘酒溶液的容器上熏!这样只显示字,而纸不会变化很多。
TOP
24#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问:怎样检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气体是否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先准备小半杯(或瓶)澄清的石灰水放在桌上备用,再把小苏打和白醋在另一个杯子中混合,把产生的气体倒在有石灰水的杯子里,轻摇这个杯子,就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回答者:陈梅娟)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5#

感谢分享,有空我也去整理一下。
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杜志刚
TOP
26#

感谢分享!
TOP
27#

很好的资料 顶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28#

已增加第二单元资料


加热白糖后是熔化?溶化?还是融化? 


……


(回答者:玉泉清眸阿芹)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9#

期待继续更新
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 ------------------科学◆新起点 Email:007ylm@163.com
TOP
30#

        怎样制作与显示“神秘信件”?         可以用固体胶直接涂在光滑的纸上,比较方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