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秋2011学年个人工作总结
2012来了,没见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浩劫,该干嘛还得干嘛,如同学校的教学工作,和以往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回首一年,做了些自己想做的事,该做的事,也应付了许多不能不做的事。老套路,按“工作历程和业绩”、“年度感言与反思”两方面进行个人年度总结。
一.工作历程和业绩
七月份:
7月19日,论文《有效调控,和谐课堂——小学科学课堂的散乱现象和调控策略》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及小学科学教研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二等奖。
九月份:
9月6日,青田科学教研员郑君光老师携青田实验小学陈仲品副校长、陈丽晓老师到我校交流,陈丽晓老师上交流课一节,进行听课指导。
9月7日,到囿山小学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基本功比赛,操作内容有点偏,是有关制氧的化学实验,仅拿了个区三等奖。
9月15日-16日,到刘英小学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备课会。
9月20日,与市教研员杨宗亮老师一起到梅山小学听李珊珊老师的课,进行评课指导。
十月份:
10月11日-10月14日,到嘉兴观摩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并负责短信平台工作。
10月28日,到莲外初中部参加莲都区中小学学科基地第一次会议。
十一月份:
11月10日,在我校举办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专题研讨会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主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并在会上作题为《实施三全管理,有效监控质量》的专题讲座。
11月17日,到教研室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质量评价研讨会。
11月25日,到梅山中学参加莲都区命题组工作会议。
11月27日,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播放我组织的“畅想太空”主题科普活动。
十二月份:
12月1日,在我校举办莲都区小学科学命题专题研训活动,并做讲座《怎样出好实验探究题》。
12月2日,参与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活动,到黄村小学上示范课一节,内容为六上第四单元第7课《谁选择了它们》。
12月4日,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播放我的“趣味实验课堂”。
12月19日,在校全体教师会议上作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12月20日,获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举办的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12月20日,论文《精心策划专题,实施按需培训》获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举办的全国科学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一等奖。
12月20日,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举办的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共有34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9人次。
12月27日,主持浙江小学科学12月管理例会,并作浙江小学科学论坛2011年工作总结。
一月份:
2012年1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报道《发射水火箭,放飞航空梦》发表在2012年第一期《少儿科技》杂志上。
2012年1月,被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评为浙江小学科学网2011年度优秀版主。
2012年1月,教学随笔《一定要“看到”岩石的变化吗》发表在《科学课》2012年第一期上。
二月份:
2月16日-17日,在人民路小学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集体备课会,并负责六年级的备课活动,作专题讲座《小学科学六下教学建议》。
2月18日,到丽水电视台十四楼会议室参加《欢乐天地》7周年画册座谈会。
2月17日,完成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每月沙龙”资料汇编,共计129页。
三月份:
3月6日,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为2011年度教师网络协作组优秀管理员。
3月20日,到莲外小学部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第一阶段评比活动,说课内容为《相貌各异的我们》。
3月28日-30日,到缙云实验小学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暨教学质量分析活动,并负责主持半天的研讨活动。
3月30日,荣获丽水市教育局举办的市首届“电信·教育宝软件杯”教师博客大赛“资深写手”称号。
3月,指导学生科学小论文《家庭盆栽葱的实践研究》在《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第三期上发表。
四月份:
4月9日,接待青田科学教研员郑君光、徐巧媚老师到我校交流,徐巧媚老师上交流课一节《磁铁有磁性》。
4月18日-20日,到刘英小学参加浙江小学科学教学分会换届会议,负责互动评课平台工作。
4月26日,到梅山小学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第二阶段评比活动,上课内容为五下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五月份:
5月2日,组织学生参加在2012年度莲都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4人次。
5月4日,接待温州市龙湾区天河一小来我校考察,并作题为《麻雀,也有自己的天空》经验交流讲座。
5月11日,应邀到丽水学院作专题讲座,讲座主题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专题讲座。
5月23日,到丽水市实验学校担任新教师招聘科学学科评委。
5月24日,在我校举办莲都区小学科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训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在会上上观摩课一节,课题为六下四4《分类和回收利用》。
六月份:
6月,在《科学课》2012年第六期发表新闻报道《六年改革结硕果,众志成城谱新章——浙江小学科学教学会举行换届会议》。
6月,指导的学生小论文《金边黄杨,你的金边到哪里去了》在《少年发明与创造》2012年第六期发表。
二.年度感言与反思
1.学科地位,任重而道远
自从市、区实行质量监测以来,科学这门功课被摆放在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的地位,学校领导在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要抓科学教学质量。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春天的来临呢?哈哈,别太幼稚了,领导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探究能力,他们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
3-6年级16个教学班,13位科学任课教师!这个数据反映了什么?我不是说兼职教师的坏话,但语数兼职教师往往不可能在科学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大多是兼任自己班的科学,时常会挪用、挤用科学课。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大量的采用讲科学、记科学、背科学的策略,把费力费时的实验探究环节给省略了。另外就是每年的课务安排,科学课是作为凑课时分配给相关老师,导致岗位变动十分频繁,任教科学的人员和年级时常更新,有些有点入门的老师被调离科学,或者不愿再教科学,新的科学老师不熟悉教材和教法,教学实效自然很难真正提高。
我一直呼吁要“稳定兼职、争取专职”,并提出要像语文、数学那样提供早读时间,理由是科学课也需要知识点的记忆。提归提,没有什么用。甚至有些学校就是要安排科学教师比语文、数学老师更多的课时数,说语文、数学的作业批改量大,可是他们很少去关注过科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那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遇到这些情况,我放狠话:“在大家都认真的前提下,科学课是最累的!”
星期四下午是区教研室规定的学科教研时间,而那个时候我有3节课,其他科学老师也多少都有一两节课。无奈,对外我们声称是区小学科学学科基地,每个学期也都成功举办一、两次大型教研活动,但实际上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只存活在教研组工作手册的书面记录里,很少真正开展和落实。
2.科技社团,辛劳却效微
在缙云实验小学我就带过科技社团,那时叫“探索奥秘科技小组”,到大洋路小学后,在2009年3月成立了“科学小记者俱乐部”,还专门制订了章程,后来改名为“科学俱乐部”。目前这批俱乐部成员是从原来的3-5年级挑选和推荐的,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场地,已一起学习了2年。
说实话,上科技社团课,比上科学课还要累。科学课有教材,只要认真备课就可以了。而科技社团课,活动内容要自己去寻找和开发,器材要自己去搜集或购买,况且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别提有多辛苦了。两年的科技社团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不能雷同,自己想想,能坚持下来真的是奇迹。
做是做了,而且做得很辛苦,但是似乎效果不明显。除了指导部分学生写了些小论文参加全国评比获奖或发表在杂志上,组织参加区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和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上合作拍一两次节目之外,看不到什么实质的成就,也感觉不到学生有什么明显的提高。
在大洋路小学,我从来没有组织科技节,因为我觉得所谓的“节”看起来热闹,往往是劳民伤财。我搞的是主题科普活动,也就是说每个学期我会选择一、两个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比如“畅游太空活动”、“自制陀螺比赛”等。这些成为我校科技特色标签的活动,和科技社团活动有很大关联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主题科普活动往往需要全校总动员,以保证有足够的参与面和作品质量,而这不是区区20来人的科技社团所能提供的。
下个学期,科技社团还要不要继续开展?怎么开展?我很茫然。
3.网络教研,奔波与奉献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大层面是借助了网络。我和一些朋友最早组织了网络沙龙活动,之后我一直坚守在这个阵地上,管理科学论坛、科学网站,进行多次的原始资料创造和收集工作,组建小学科学QQ群联盟……
除了上课和其他的日常所需,我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电脑面前,做些什么呢?到浙江小学科学论坛管理后台去审核新用户,查看二十多个QQ群的交流信息,删除垃圾用户,解答网友的问题,到论坛上回贴,有时候还要写点文章什么的,忙的很。
每个学期,我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比如讲座、课件等。我比较追求完美,每句话的表达,每个动画的设置,我都要反复推敲琢磨,说这些资料凝聚了我的心血实不为过。不过我愿意把资料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以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有时,我也有会难过和生气。有些家伙只会索取且不知感恩,胡乱贬低他人的劳动成果,自己却从来没有为别人做什么,还有些人,有求于人时说话做事十分变态,连自尊都可以不要。面对这样的人,我往往不会给什么好脸色,也不高兴去帮,因为我没有义务一定要帮。
由于说话过于耿直,还有经常在QQ群进行人员清理,我得罪过不少网友,包括部分朋友和专家。没办法,本性难移,何况许多时候责任不在于我。理解也罢误解也罢,我会继续耗费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不知不觉中写了这么多,该收尾了,用自己博客上的话作为结束语:“科学课,一门重要却不被重视的学科。我要用自己的付出,让学生喜欢科学课,让大家了解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