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475767778798081» / 9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空空的教学记录 [复制链接]

771#

打车与坐地铁

  

      想起了假期里的北京之行。说起这次出行,也很是难得。共同有三家,邵哥、孙哥及我们。七月里,孩子有课,我和静分别早些日子回北方老家呆了一段日子。待到八月份,孩子们课上完了,我们在去北京。812日,大家分别从吉林、沈阳和杭州集中于北京,开始了四天的游玩。

     活动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因为有邵哥在。那两口子把酒店、景点什么的研究的特别透彻,这也是他们两个向来的作风。我以前也是此类人,一般也会研究个七七八八的。整个活动流程也比较痛快,虽然出现了一点小意外,比如邵哥的钱包丢了,除了3000元钱,还丢了身份证等证件,回来被可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最后两天的行程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夫人的工作关系只能请四天假,他们打算的玩五天,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去长城,把后面的水立方和卵巢等景点提前了,我们单独活动了两天。

单独活动的时候,我们玩的更舒服,原因是不用再想着什么地铁、打车的事情。只要不是打不到车,我们果断打车。

      邵哥和孙哥一起进行了研究。怎么门票省线,怎么行车省钱,怎么用餐合理。地铁路线如何,等等。其他倒也没什么,只是行车问题的节省,倒有些过细了,不仅是我,连我的夫人也有这样的感觉。

      游玩中的行路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北京地铁发达,因此,好多景点都可以通过地铁到达,只不过一般需要倒车而已。查寻路线对于外地人来说,也是一个麻烦的事。他们花了不少的时间来研究坐哪辆车?分别是多少钱,大概离景点有多远等等。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其实,有的景点距离住的地方打车也就20-30元左右,要是地铁,要转2-3班车,一家三个人的价格也要十几元左右。这样一次,可以节约一些钱。但这样节约产生的附带成本也很大。

    1. 这样的行车,相对比打车,要浪费时间。虽然有时地面会堵车,但一般情况下,还是打车比较快。地铁站进进出出,走路不少,还要进行安检等,也很费时间。相对起来,肯定是打车节约时间。同时,打车一般会到景点,而坐地铁,往往下了站还要走上一段距离才能到。

    2. 多走的路程,可不象走山玩水那样的漫步。上下楼梯,还要带着零食等物品。这样走起来也是很消耗精力。精力少了,玩起来也没有那么舒服。本来就是来观景游玩的,没有充足的精力来游玩,那是最大的损失。

    3. 与打车相对,看似省了钱,如果不远的话,还真未必是省钱。象这次是夏天,天气很热。坐地铁时间长,加上周转,肯定会饿或渴,需要补充食粮。即便是买水或饮料,这个钱也不少,很有可能这个钱比省出来的钱还要多。

      另外,出来的玩的选择重点是不同的。比如,一般我对住的地方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毕竟白天都是玩,晚上也就是睡觉休息的地方,只要安静,干净一点即可,空间是否很大,住店周边的环境优美与否,我不是特别在意,毕竟那不是重点,而且也没有多少时间感受。而环境好一点,地方大一点,价格上,差别很大,象这次我们住的是酒店是公寓,里面提供了冰箱电磁炉等,其实这个是没什么用处的,房间里有花式大床,但这次不是渡假式游玩,在酒店里的时间不多,因此也没这个必要。这个房价是500左右,如果住个300左右的,把钱省在用车和吃的上面,可能会更舒服一些。

      打车还是地铁,不能只看表面价格,要综合行程目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附带成本等多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喜爱和休闲方式来考虑。追求简约,开心,过点随性而休闲的游玩日子。

最后编辑空空 最后编辑于 2017-10-31 12:38:58
TOP
772#

12-19
      今天是科比球衣退役的日子,史无前例的退役了8号和24号两件球衣。从01年开始,关注科比,喜欢科比,关注和喜欢这个和我同年的史上最努力于篮球技术的人。喜欢的原因不仅是球技,还有那份执着,那份坚持,那份努力。这一切,缘于篮球。
      看着图片,泪流满面。看着他,回想到了香港回归那天晚上,下着大雨,和一哥们冒雨打球的场景;回想到了有北方零下近三十度室外打球,眉须结冰衣内流汗的场景;回想到了一个学期穿破五双的回力鞋;想到了那两年每天晚上入睡时身体突然做某个篮球动作而惊醒的时刻;回想到大学时,和队友们一起创造了本系历史最好成绩的荣耀,等等。
          当然,还有一起打球的朋友,比如那个教我三步上篮的朱同学;和我一起坚持冬天每天五点45分室外打球的苏学长;和我在大雨中打球的王同学;比赛热身时专门给喂球的,经常给我送饮料的吕同学,那个和我天天打球、洗澡,然后去喝酒到半夜的王同事,那些一起打球喝酒吹牛逼的老乡们,那些亲如手足一起打败邻乡近镇的死党们——————。

     该去总要过去,未来依然可期。
TOP
773#

2017年10月10日——2017年10月8日,30天的每日千字文
1.随笔:打车与做地铁
2.练习稿:群讲座《备课之课堂教学目标》讲稿(部分)
3.随笔:任务分解  追求质效
4.随笔:关于优化教学常规的方案事件
5.反思:群活动方案思考
6.随笔:凑字的日子
7.练笔小学科学“体验式”群本教研的实施与策略(部分)
8.学习资料:思维导图学习资料
9.学习资料:反思公开课的意义价值
10.反思:心理心证考试教案及感想
11.反思:市小学科学一年级教学研讨会感想
12.随笔:研讨环节的缺失
13.反思:三班的作业问题
14.随笔:有作为的作业检查
15.随笔:夜逛半山公园
16.随笔:整理能力
17学习资料及反思:如何让自己更快更好的学习
18.反思:听两节体育课有感
19.反思:教学研究的价值
20.公开课、研讨课、比赛课的准备思考
21.随笔:今天我验菜
22.随笔:教学研究的价值
23.反思:工作的方向思考
24.随笔:谁来保护学校,谁来保护老师
25.随笔:小事做精,方能从容
26随笔:聊聊学校的秋游
27.随笔:给孩子一个明确地标准
28.教学反思:享受“意犹未尽”的课——《蚯蚓》课后思
29.随笔:公开课上的七个小妙招
30.杭州市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研讨会有感
TOP
774#

2018年来了,总结了去的工作计划,基本上完成了。今年的计划简单一些,增强个人的教学撰写能力理论知识的丰富。目标,撰写、学习文字20万字。
TOP
775#

回复 773楼空空的帖子

看到了一些,另外的能不能分享上来看看
TOP
776#

回复 775楼周王庙师的帖子

有些想法有成熟,不敢乱发。
TOP
777#

让位于学生,胆子可以大一点

                           让位于学生,胆子可以大一点

                               ---2017-11浙江省名师工作室STEM培训活动邵惠英课有感

     STEM专题研讨活动结束了,在思考自己课上如何实践一些教育理念时,脑海中不断的回映着一些培训场景,尤其对邵惠英老师课上的两个场景印象深刻。

     课的流程是这样的:出示一个童话故事,引出如何减缓冰融化速度的任务问题。出示了一些器材,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保温的装置,然后进行测试并研讨。学生完成了减缓冰融化速度的装置之后,进行了关于设计及制作的研讨。这个时候邵老师把讲台完成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展示作品,说明设计思路,接受同学的质疑或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比较出彩的,但我却捕捉到了两个让我深思的场景。

场景一:学生在台前展示交流,进行研讨活动,邵老师则退到学生的左后边,坐了下来。这看似简单的一“坐”,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深刻理解。

     多年来,在我们的课堂上,除了批改作业等特殊情况下,老师一直是站着的,这既是教学讲解的需要,也是老师控制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很大程度可体现出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老师站着,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就会自然地看着老师,交流的对象也是老师,交流的语言多是报式或者回答式,很少会出现对老师观点的质疑和反驳。即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出现不同观点时,不是努力寻找证据或事例进行说明和辩解,而是望着站在一旁的老师,等着老师来仲裁与评判。邵老师这一“坐”,退到了后台,让孩子成为研讨活动的主导者,“逼”着孩子自己进行交流与思辨,控制交流的流程。丢了老师这个“拐杖”,孩子们的参与度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学生不只是研讨知识,更是体验和学习交流研讨活动的流程和方式。

     场景二:当学生研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顺畅”的地方,比如学生提出的质疑是不正确的,而上面的同学也不能进行准确的说明时,这时过程有一些停滞,气氛有一点尴尬。可是邵老师仍坐在那里不为所动,没有想上去帮助的意思,把化解这种不利情况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这样的场景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甚至一些公开课上,也时常会出现,这个时候,一般老师们都在这个时候介入,而且这个时候老师们也认为应当介入,因为研讨的方向有偏差,或者学生的解释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适时”的介入是会提高课堂教学流畅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这个“适时”真的“适时”吗?从一堂课上来看,是适时的,因为有利于一堂课的完整实施,并达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从长远来看呢,为什么学生一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就会等待老师;为什么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愿意举手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见解?为什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研讨活动?也许,就是这就是因为这样的“适时”太多造成的。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学生知道老师会来帮助,会来解决,于是就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不去尝试如何解决,又怎么会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书面呢。

    无论是科学课也好,STEM课也好,其根本的都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哪怕是效率不高甚至不正确的体验。

     这个两个场景里,邵老师都是简单而悠闲的坐在那里,看着学生们,有需要一定的胆量与气魄。可这种简单、悠闲与勇气,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智慧。


最后编辑空空 最后编辑于 2018-01-05 10:11:56
TOP
778#

但从长远来看呢,为什么学生一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就会等待老师;为什么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愿意举手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见解?为什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研讨活动?也许,就是这就是因为这样的“适时”太多造成的。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学生知道老师会来帮助,会来解决,于是就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不去尝试如何解决,又怎么会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书面呢。


这段话很有意思,也想这么做。可惜就是不知道当时怎么体现老师的价值。

在大环境下是: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TOP
779#

但从长远来看呢,为什么学生一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就会等待老师;为什么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愿意举手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见解?为什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研讨活动?也许,就是这就是因为这样的“适时”太多造成的。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学生知道老师会来帮助,会来解决,于是就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不去尝试如何解决,又怎么会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书面呢。


这段话很有意思,也想这么做。可惜就是不知道当时怎么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18/1/5 16:11:36
老师的价值其实不用想着怎么体现。如果能呈现出一种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的形式,何必在乎老师的价值。学生的进步与提升就是最大的价值。
TOP
780#

                  随笔:     研讨环节的缺失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无论是日常课还是公开课、比赛课,都会出现研讨环节不足的现象。其不足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讨的时间不足,二是研讨的内容单一。其存在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内容的单一,所以时间不足,或者因为时间不足,只能研讨单一的问题。
早上的时候,徒弟小贤问起这件事,她也感觉到,课上研讨的很少,而且学生研讨不出什么东西来。就比如她现在上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她感觉没有什么好研讨的。应当如何增强课的研讨性?
      我说,你的上法是不是这样的:引出不同的形状,说出有哪些形状,提供器材,讨论实验设计,强调实验注意环节,然后开始实验操作,最后进行研讨(其实不叫研讨了,只是总结出结论),然后介绍瓦楞纸。她说,大致是这样。我又问,是不是平时每次在研讨的时候,学生倾听不太认真,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讨论交流。她说是的,这就是疑惑点。
        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针对了教学目标中知识部分。所做的实验也是围绕知识目标进行的,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总结出应得到的结论,就完成了。得出结论当然快了,所以研讨的时间变的很短,也没有什么好研讨的,除非出现了特别异常的数据或得到了不正确 的结论。
如果把课设计的开放一些呢。比如环节是这样的,引出形状,说出有哪些形状,提供器材,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讨论,问学生有哪些操作疑惑(如果没有不明事项,就不要出现那么多提示和指导)?有,讨论解决,没有直接进行实验。规定时间,然后整理器材进行研讨。研讨什么呢?把学生的数据展示,首先问学生主要的结论是什么,完成基本的实验目标。再问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或者对比不同组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指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把问题主旨协助孩子找出来,形成有意义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也可以范例引出,比如,L形的为什么可以呢,不是宽度减小了吗?或者对比L形和U形的测试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类的问题,学生就会想到,减小宽度,增加厚度,效果更明显,并且认识到,厚度虽然在旁边,但结构是一整体,也会有作用。或者发现U形,其实是两个L形的结合体,所以抗弯曲能力更强一些,数据上也可以证明。借着这个问题还可以问问方形、三角形等等。再分析圆管形,慢慢可以过渡到下节课要解决的拱形问题上了,等等。
      当然,研讨不只是关注到知识层面的,还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比如对如旋转W形的,有的是横放的,有的是竖的,这样的测的数据就不同,那么采取哪个数据,或者哪种实验方式更合理、科学呢?这就指向了操作方法的指导上,属于关注实验过程与方法。比如实验中,纸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时候,如果不是一次性完成,二次使用的纸,其效果会大大降低,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也是过程与方法的研讨。这些方法导致的科学性降低,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不足,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了。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可以讨论小组实验操作中,数据不准是因为小组合作不足造成的,也是研讨的内容之一,等等。
        要上出研讨的课,需要注意几点:
       1.老师自己要有意识,教学设计中,关注探究与研讨相结合的模式。
        2.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目标,也要关注探究和情感态度、工程技术社会环境等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3.研讨的纪律不好,需要反思的是研讨是否有价值或必要。比如如果做实验,只是为了得到各种形状能否增强抵搞弯曲能力,那么是不用研讨的,数据一目了然,就没有研讨的必要了。
       4.只靠公开课或比赛课进行研究,那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在平时,课堂上就是你的实验田,即使有问题,也可以进行修正。这样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和能上出真正有研讨的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