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中的理与趣和谐统一
由于小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富有儿童情趣的科学活动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欲望,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整个活动之中。但是,如果片面强调科学观察的“理”,就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知识为中心”课程的弊端中去;如果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的“趣”,又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弊端中去。做到“理”与“趣”的和谐统一,形成“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的教学,是我们当前要努力的方向。
一、 在理与趣之间寻找平衡。
《奇妙的的指纹》中的“一波三折”
第一“折”:相对理性,重在观察。
片段1: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观察我们手上的指纹。同学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手上的指纹密密麻麻的,不太看的清楚。
生;对呀,我们手的颜色和指纹的颜色一样,不太好观察。
师:那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生:用放大镜。
生:用放大镜虽然放大了,可是不太明显呀。
生:把它们印下来。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拓印”。那么具体怎么拓印呢?
生:用铅笔在指纹上涂黑,然后摩擦到白纸上。
师:(先示范在白纸上拓印了一个指纹。)你们觉得这个指纹清楚吗?
生:不太清楚,黑糊糊的。
师:那有什么好的方法改进一下呢?(学生片刻思考后)
生: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涂黑的指纹粘到透明胶上,然后再把透明胶粘到白纸上。因为我平时在用透明胶时,手指没有涂黑也能清楚地把指纹印在透明胶上。
师:你真会观察,也很会思考。(教师示范)大家看现在的指纹清楚吗?
生:清楚!
师:这个方法太好了。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把指纹拓印在橡皮泥上。
生:用红印泥来拓印。
师:好,那同学们比较一下,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来拓印。
(学生小组讨论后开始拓印,拓印后仔细观察拓印下来的指纹进行观察把特点写下来。)
师: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指纹拓印下来了。大家来说说,我们的指纹大致有哪几种形状?
生:我的这个指纹中间是圆形的,像一个旋涡,又有点像蜗牛的旋。
师;(教师出示这种指纹)我们把这种指纹叫斗形纹,因为它还有点像老人的烟斗。
生:我这个指纹还有点像桥,像那种石拱桥的桥洞,还像一张弓。
师:比喻的真形象,所以我们把这种指纹叫做弓形纹。
生:还有这种指纹,是像一边靠的,有点想畚箕。
师:恩,我们把这种纹叫箕形纹。还有其他形状的指纹吗?
生:没有了,其他的都和这三种很像。
(反思:学生虽然天天可以看到自己的指纹,但是他们并一定对自己的指纹
有仔细的观察。所以学生对指纹还是比较好奇的,也很想来了解自己的指纹。可是直接来观察我们的指纹不太清楚,于是让学生自己来想观察的好方法,并且通过老师的示范来改进、比较观察的方法。学生再用自己的方法来拓印。又充满了乐趣。)
第二“折”:强调活动,重在激情。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当回小侦探。老师把你们刚才拓印下来的指纹中每个小组各拿了一个同学的指纹,发给你们自己组,下面请你们自己找找这个指纹是谁的呢?
(学生充满兴趣,很想找到这个指纹到底是谁的)
师:但是同学们我们在找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你们觉得有哪些好方法。
生:我觉得可以把我们的小组同学的指纹再拓印下来,然后和这个指纹进行比较。
生:也可以直接拿着这个指纹和我们手指里的指纹进行比较。
师:同学们真聪明。但是要注意有顺序,不然要重复的。那大家选择一种方法开始吧。
(每个小组都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寻找,有的小组开始先拓印,有的小组就直接比较。不时传来激动的声音。)
生:我们找到了是他的指纹。
生:找到了!
生:老师,我们小组的指纹又有点像这个同学的食指,又有点像这个同学的无名指。
师:那你们在仔细观察。找找他们的区别。
(过了片刻)
生:老师我们找到了,应该这个同学的食指,因为你给我们的指纹有5条弓形纹,可是那个同学的无名指指纹有6条,而他的食指的指纹是5条弓形纹。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的指纹。)
师:同学们真能干,下面我要请找到的最快的小组,说说他们的秘诀。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是这样来找的,先观察了你给我们的那个指纹,观察后我们知道了这个指纹是斗形纹,而且不像大拇指,也不像小指,所以我们小组4个组员把自己的中间三个手指的指纹中是斗形的指纹拓印下来比较,马上就找到了。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真有头脑,我们观察就是要讲究方法,这样既简便,又节省时间。
(反思:“我来找指纹”是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找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指纹也了解了别人的指纹。)
第三“折”:合适情境,趣中有理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观察了自己的饿指纹,而且也观察了别人的指纹,那么,有没有一样的指纹,是不是每个指纹都不一样呢?
生:我从书上看来每个指纹都不一样的。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看看我们小组同学的指纹是否一样。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怎么节省时间,又方便呢?
生:我们可以把小组的所有指纹先分为三类,然后每一类进行比较。
师:这个方法不错,大家就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吧。
(学生进行了比较)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进行了比较,那么你们找到了一样的指纹了吗?
生:有的虽然很像可以还是有区别。
师:有哪些区别呢?
生:比如说指纹的方向,条数,粗细,大小等等。
师:说的很好。
生:我们在比较时,发现有种更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指纹拓印在透明的玻璃或透明的塑料上,然后把它们重叠在一起,就很容易看出它们的不同了。
师:这种方法确实不错,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再继续去比较,可以回家和自己的家人去比较,看看有没有一样的指纹。
(反思:让学生找找指纹间的不同,在比较上增加了难度,但是学生还是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一样的指纹,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去寻找,活动同样充满了乐趣,而且这个活动还充满了理性的光芒。
综观上述老师的“一波三折”,不难发现,当科学探究的“理”与学生活动的“趣”有机结合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探究,在理与趣寻找平衡,科学课堂是儿童充满情趣的、科学的工作室。)
二、让“有趣”的材料中充满理性。
要使科学课堂教学有“趣”,那么选择的材料要有“趣”,开展的活动要有“趣”,还要求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学生的语言“天真童趣”。怎样让我们的材料有趣呢?我们来看看《观察物体在水中还是浮》这堂课中材料的选择。
师(提供泡末块、橡皮、茄子、铁螺帽、大头针、蜡烛、玉米粒、纽扣八样物品):我们先来猜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开始猜测,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
师;请同学们来灰白一下猜测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生:茄子是沉的,因为它很大;蜡烛上沉的因为它比较重;橡皮是沉的,因为它也比较重;泡末是浮的,因为它比较轻;大头针是浮的,因为它比较轻;玉米粒是浮,因为它又小有轻;纽扣是浮的,因为它轻。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我觉得大头针是沉的,因为大头针是铁做的饿。
生:我觉得蜡烛是浮的,因为它的面积很大。
……
师:大家把这些材料放到水中试一试,观察一下结果如何?(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哪些没猜对?
生:茄子是浮的。
生:大头针是沉的。
生:蜡烛是浮的。
师:起先你们认为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现在你怎么看?
生:和轻重有关系,因为铁螺帽虽然很小,但是它重所以会沉。
生;我认为和大小有关,因为茄子虽然重,但是它大,所以是浮的。
生:我认为和轻重、大小都有关系,西红柿很大浮,大头针很小沉,泡沫轻的浮,橡皮重的沉。
生:我认为和大小没有关系,因为泡末不管大小都会浮,因为很轻。
……
(反思: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中,教师精心准备了有结构又有情趣的材料,利用材料创设情景,材料展现的现象与学生原先的猜测产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在矛盾中经历了否定在否定的发展,这里的材料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会”猜错”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除了炮末和铁螺帽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外,其他的材料,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都有可能猜错。(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每个材料都将赋予它的意义:炮末、茄子、蜡烛是“大”材料的代表,但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大头针、铁螺帽、橡皮、纽扣是“小”材料的代表,却未见都是沉。从另一个角度看,茄子、蜡烛、铁螺帽都是“重”的,但是有沉有浮。只要教师精心处理,这些才来哦就变成了“结构化”的学习材料。我们要求科学课中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结构性与情趣性,结构性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情趣性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趣”。材料的结构性与情趣性同样要和谐统一,真正让材料引发经历。)
三、让理性的活动中充满乐趣。
在教学《测量物体温度》时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后,要学生来具体测量不同水的温度时,我把活动做了变动,让活动充满乐趣。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学会了测量水的温度。下面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老师已经在你们桌上放了一个杯子、温度计、一壶热水、一盆冷水,请你们倒一杯45度的水。
生:那可以放冷水又可以倒热水。是吗?
师:是的。不过要小组讨论后再动手。
生讨论片刻后,开始实验。十几分钟后,学生倒了一杯45摄氏度的水。
(反思:在这个活动中,原本是让学生测量不同水的温度,但是我把这个活动改变成了倒一杯具体温度的水,在边倒边测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测量了不同温度的水,而且这个活动更加有趣味。让学生知道温度偏低了要加热水,偏高了要加冷水,而且要控制水的分量。同样充满理性。)
总结:我认为小学科学的教学应该是“理与趣的交融”。创设情景的时候,只考虑到有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科学的趣味是不够的,往往表现为活动有余,科学味不浓;而只让孩子们冥思苦想地进行逻辑性的思考,激情不足,是孩子们很容易感到疲劳的。在有趣的情境中,驱动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趣中有理,理中有趣,当科学探究活动将“理与趣相融”时,激发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使科学课堂成为儿童充满情趣、科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