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灌水][原创]我是这样设计冷水热水的 [复制链接]

11#

[QUOTE][/QUOTE]

我觉得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不可能在课上的每个环节都展开,我们只能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环节。而这节课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所以把时间太多花在这里似乎不太合适。

说得很在理。我实在惭愧,非常感谢。也谢谢欣然的鼓励。一定更加努力上好科学课。

TOP
12#

学习了李老师的教学设计!

看了大家的评论更有启发了!

提问:关于热水为什么在冷水中上浮,冷水为什么在热水中下沉?这个疑问的探究李老师为什么要省略!

我在平时上这一课时,这个疑问的探究很难真正落实!不是时间不够,就是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总感觉有点走过场!

TOP
13#

我不知道学生画出来是怎样的,用画的方法不知你出于什么考虑?

因为在几次试教过程中,发觉让学生表达出倒水的过程总是有些差强人意,这一样一来就导致了费时很多,而且学生还不知多云,甚至原本有一点点清楚地思路反而给搅混了,所以通过画的办法提出来后,我就觉得很好了,能静静的思考,画就比说要来的容易些了。但是我今天看了自己的实录后,发现,这段时间也还是很多,似乎没有根本解除这个费时多的问题。不知道这个回答是否也差强人意呀!

 

 

TOP
14#

提问:关于热水为什么在冷水中上浮,冷水为什么在热水中下沉?这个疑问的探究李老师为什么要省略!

在我第一次试教中,我用了47分钟把这节课的全部内容都上完了,但是发觉学生在没有第五单元知识的铺垫下,很难从沉浮的角度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结果还是由教师来提出,(因为当时赛课的时间还比较早)所以决定把这部分内容留置后面去完成了,事实上后面这一部分内容是更具探究趣味的,但是那样的话,学生就会像赶场一样,不能比较深入的思考、完成每一个探究任务,况且前面的时间已经够紧张了.
TOP
15#

从李老师的回复情况来看,在试教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多的思考。面对实际情况(没有第五单元知识的铺垫、学生表达出倒水的过程总是有些差强人意等),李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16#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思考某一篇教材的内容、目标、设计意图等,还要将一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思考。单单一课的教学重点或是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你可以侧重这个,也可以侧重那个,但或许就有那么一个重点或是目标恰好就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这样的重点或是目标,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喻老师在前面就提出了他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17#

为了感谢广大版主和兄弟的亲切指点,我写了个反思,虽然迟了点,糙了点。但还是希望得到回复。谢谢。鞠躬!

目标把握是教学的核心

             ————《冷水和热水》一课执教后的反思

李愉均

一、对教材的认识

《冷水和热水》是教科版三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活动有:冷热不同的

水、冷热水还有什么不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这样三个大探究活动。从教材纵向看,本课的第三个活动和前一单元《沉和浮》有着内在的知识性联系,因为只有当学生有“同样大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得容易浮;同样重的物体大得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的知识铺垫,在研究冷水在热水中下沉、热水在冷水上浮时才会有科学的思考,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知识的断层,(由于课程进度的原因前一单元学生尚未学习)造成研究的失败,决定将最后一个活动留置不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研究前两个活动,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冷热水的不同,使思维训练更有深度。

二、教学设计的前后预想

(一)教学目标预设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最后设计是这样的:1通过调制不同温度的水,体会到人体对不同冷热物体的感觉和反应是不同的;2、能合理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能用多种方法感受到冷水和热水的差异,并描述观察到的不同现象;3、在思考“调制四杯冷热不同的水”的探究活动中,达到思维多样性的发展。预设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的思考是这样的:学生在调水的过程中,就会接触到冷热不同的水,之中学生会用各种方法去试水温,内心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和反应,这是对冷热水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差异;但是冷热水的差异还有很多,通过第二个环节的活动以及交流过程中学生还会出现更多生活中所发现的比如:泡茶、白糖在冷热水中的溶解差异、肥皂在水中的不同溶解速度等等,这样就产生出多种方法来感受到冷热水的差异就得到了第二个目标了;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不同调制水的过程进行画、交流等方法实现思维的多样性,是我预想目标中的亮点。(但执教后是被证明最失败的目标,留置后述)这样的目标设置我认为比教参上更具有了检测性和明确性,对教学的把握比较清晰,教学效果也更为容易检测。

(二)教学过程预设的思考

1、教材第一个活动是通过直接出示四只杯子引导学生调制出冷热不同的四杯水,我觉得太过于任务型,缺乏一种极限的思维深度。并且在我的第一次试教中我发现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唐突,缺乏一种过渡,所以后来改为从出示两杯冷热水调制冷热不同的三杯水,再到调制冷热不同的四杯水,最后再引领学生思考能否倒出五杯、六杯、十杯乃至二十杯冷热不同的水,培养学生的极限思维,当然之中学生也许会产生能倒出或不能倒出的不同思考,通过辩论能让学生的思维朝着一个更为严密的方向发展。另外教材中用大可乐瓶装冷水、用热水瓶装热水,考虑到倒水的繁琐,就直接出示两只杯子,我认为也是可行的。

2、对于调制四杯冷热不同的四杯水,通过试教发现,让学生通过交流、表达或者记录的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三年级的学生从思考到表达是一个很大的跳跃,这个跳跃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能使学生既有思考的余地又能降低难度,采用了“画”出调制方法,我认为比较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和要求。(这里需要注明的是:第一次试教中,由于学生的表现非常让人着急,我也认为学生可能不能有效地表达,但是课后我整理了学生的记录单,却发现8组实验组,也有4组的记录时非常翔实而且可行的:第一组:2号杯冷水少热水多,3号杯热水少冷水多;第二组:2号杯热水多,3号杯热水少,再把冷水倒3号杯多,2号杯少;这一组的思维比第一组的更为严密,同时倒并且比较出多少。第四组:2号杯的冷热水一样多,3号杯的热水多冷水少;第六组:热水倒入2、3号杯子里,再把冷水倒2、3号杯子里。这组的方法虽然缺乏明确的比较但是我相信在倒的时候,学生肯定能够控制多少的。其它小组的方法因为老师的引导问题,出现了1、2、3、4杯里的水相互多次循环的倒,思维比较混乱。后述)采用了“画”的方法后,预设认为学生将能比较容易表达,课后的实验记录单发现全班12个组的记录全都有很清晰的思路,但同时也发现了有一个问题,教学目标是要达到思维的求异性和多样性的,结果12个组的表现还不如使用讨论和记录的方法来的多,原因可能是为了降低学生表达的难度,我设计的幻灯片已经悄无声息的框限住了学生的想象翅膀,让学生不能更多的超越出框定的区域。

3、冷热水更多差异的预设思考

我认为科学学习其重要目的应该是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第二个活动中,我总觉应该要为学生做点什么,如果就和教材中一样完成红墨水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开拓科学的认识,但是生活中对于冷热水的经验如果不加以理睬,是否会产生科学就是课堂中的狭隘认识呢,但是以生活中的认识为主是否又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方向性呢,最后我采用了两者以3:7的时间来处理,让学生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然后把探究实验的重心放在红墨水的研究上。为了能使学生建立规范的实验操作,这里我采用了教师利用幻灯片直接出示实验提醒的方法,主要考虑是这样的实验学生并不能说出较为科学的注意点,由教师直接出示省时间,然后着重进行反问让学生来思考,培育学生理解实验注意点的习惯。

从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差异比较→热的红墨水倒入冷水中的实验现象→冷的红墨水袋放置热水中的实验现象,这样一条线的探究实验,学生的观察兴奋点始终都持续着,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逐步得到冷热水差异认识的层层递进。教材中对于水袋的使用是采用冷热水袋两只实验方案,考虑到热水袋容易烫伤学生,并且装热水袋的繁琐,我把热水袋放冷水中这一环节也删去了。试图通过学生对于热的红墨水在冷水中的现象观察、冷水袋在热水中的现象观察来想象热水袋在冷水中的情形。因为还有一课时的时间,这个探究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共同的操作中寻找证据,也可以在下一课时再展开。

课的最后,为了能将冷热水的差异更进一步的引起学生的思考,使用了两个小瓷娃,在洗冷热水澡后的不同现象观察,将这一课有效地引向了课后。

三、论坛后的思考提升

因为这是赛课活动,对于赛课的结果就不能说无所谓,因为评委认为我对于“画”出调制方法的过多时间分配,给与了否决,让我开始了对自己预设的审视。同时论坛上的众多版主的亲切指导,逐渐使我认识到了更多。

1、目标的把握是设计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思考某一篇教材的内容、目标、设计意图等,还要将一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思考。单单一课的教学重点或是目标可能不止一个,可以侧重这个,也可以侧重那个,但或许就有那么一个重点或是目标恰好就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这样的重点或是目标,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水清浅版主语)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应建立在大目标的前提下,课标上就指出,教师要把总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而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整册目标、单元目标的前提下来构建,否则教材的系统建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进行,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深刻理解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意图!(酸牛奶版主语)

2、教学设计必须瞻前顾后

  一课时的教材是隶属这个单元的框架之下的,是整体建构在该科学知识体系之中的,教师在设计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必须瞻前顾后,既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上,又为后面的科学学习做好探究铺垫,整体把握教材才能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同时课时重点就是训练重点,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而重点在整个小学阶段、某一年段、某一课时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必须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教材要求为准则。

从教材设计的意图来看,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没有必要在这个环节上化很多的时间。冷水和热水,是学生认识冷与热的开始,我们要观察的是冷的物体与热的物体的不同,体会冷与热的不同,为后面的热胀冷缩一课做好铺垫。(超级版主老师语)

 我觉得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不可能在课上的每个环节都展开,我们只能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环节。而这节课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所以把时间太多花在这里似乎不太合适。(STM21会员提出)

 

不知道是否会离题了。认识到了,表达不到位,不要失望。

TOP
18#

李愉均老师很认真,反思也很到位。相信经历这一次评课活动后,对自己一定有一次飞跃!继续努力吧,不要忘了常上来坐坐,发表自己的看法!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