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国年会曾宝俊老师《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说课 [复制链接]

1#

[分享]全国年会曾宝俊老师《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说课

 


我今天这堂课或许会给大家留下很多争议和批评,完全在我意料之中。上课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建构,还有一个目的是摧毁。我今天这堂课的目的是摧毁。在科学上有证明和证伪,我今天这堂课是证伪,不是证明。我今天这节课,其目的就是要摧毁孩子心目中的那种经典,和我们所认为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尤其是在我们一些非科学的教材里面,出现过的一些科学故事,比如象爱迪生用镜子救母亲的事情,俄罗斯的飞行员最后几小时的事情……包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情。因为由于语文教材的广泛传播,使得我们孩子广泛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并且在我们的课堂内,看到了很多孩子、很多老师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方式让孩子建立起这样一种观点。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今天为什么选这样一个课题呢,主要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另外,这一课我最初的设计是脱胎于我们苏教版小学科学《质疑》这一课。当初指导我们一个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觉得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它表现了对权威的一种批判,对现象的一种挑战,对经验的一种反思,对过程的一种控制。这四个过程,做的当中,都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挑刺的,进行质疑。当时指导那位老师上课上得效果也很好,而我回来自己试教,感觉也不错。但是我拿到这堂课上来的时候,我的主要目的不是在质疑上面,而是在科学本质的理解上。我为什么这么上?我是通过三个活动来摧毁孩子们头脑中那个概念。第一:让孩子直接看到现象,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知道物体下落是有快有慢的,接下来就是伽利略提出的:任何轻重不同的物体都是同时着地的,而且这个话题好像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他们自己试一试他们又发现,的确有些物体不是同时着地的,但有很多东西看起来是同时着地的,所以我就选用了现在比较可行的,也是比较现代的一种手段,用照相机拍下来。我没有选用摄像机,而是选择照相机,因为现在流行的卡片照相机上都有这样一个装置,就是录影装置,而且,把这个录影拿过来,现在电脑技术也很成熟,直接插到电脑插口也就行了,直接播放。播放软件也很方便,可以使用慢放,用0.1倍的速度进行慢放。很遗憾,今天这个环节没有展示出来。其实在这个展示出来的时候,很多老师以为,你已经拖课了,再展示不要花更多的时间啊?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展示的同时,就可以引导同学质疑:是不是同时放手的,是不是同时着地的……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且,有先后着地的,我是不用去播放出来的,只播放每个活动也只有10秒的现象。这是第二个。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挑刺可以出现:你的大小也不同啊,你的轻重也不同啊,好多不同,于是我就选择大小相同,但是它却轻重不同的,完全控制起来的,一个小哑铃球,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的呢?多次实验告诉孩子们,它也是重的先着地,也就是说,在我们目前这个条件下,要做到同时着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这个实验又是那么经典,而你伽利略的结论又在千百年来被广泛接受,而且,人们又通过不同的层次、层面来证明伽利略的这个结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科学的另一个魅力,除了眼见为实,还有一个逻辑推理,这就是我上这个课的主要的想法。我要通过我的这种让孩子看到他实验当中的不成功,意识到好多东西不是眼见为实的东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