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坛]当前备课管理的问题和建议 [复制链接]

1#

[论坛]当前备课管理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备课管理的问题和建议

http://blog.kxsy.net/user1/5/archives/2007/6306.asp

缙云县实验小学  陈建秋

一、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

老师上课之前要备课,学校要检查备课情况,这都是些天经地义的事,本没有什么好说的。问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四、五年走下来,口号叫得挺响,课改专家、一线老师和学生也忙的很起劲,可效果呢,却似乎总有点不如人意!

原因何在?这当然有教育自身的因素。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艰辛而复杂,它不可能像没像农民种庄稼那样春天播种秋天就有收获,所以才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但是,制约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是沿袭旧的管理制度(或者是有所调整的制度)来进行管理,于是就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戴着脚镣跳舞”的客观现状。

有一点认识很重要,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不是教材的改朝换代,而是包括教育理念、评价制度与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教育要素的重建。(出示幻灯)作为基层的学校或普通的一线教师,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导向,从而为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履行自己的责任,因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不是别人,是我们!

而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管理制度,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备课管理。因为备课工作作为教学常规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目前我们的备课管理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既使广大教师深受其害,又无法让学校常规管理走上低耗高效的道路。所以,今天我借学校论坛这个平台,希望能跟大家讨论这个话题,谈谈怎样对当前的备课管理进行优化。

二、有关这个话题的部分资料:

我们的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枪打出头鸟”。是的,在许多时候,走在最前面的人往往要面对更多的危险和困难,这跟长跑时领跑的运动员因为要克服阻力而要消耗更多的体力的道理一样。不过,我想任何事总是要有人出头的,如果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出头,那许多改革就无法实施了。关键事先一定要经过慎重地考虑,找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我想我敢站在前面。

遗憾的是,关于备课管理的话题讨论,其实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在2004年更是成为广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我想当个出头的是完全没有可能了。

以下就是我收集和整理的有关备课管理话题的部分资料(出示幻灯):

2002年第9期《人民教育》教学平台栏目: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

2004914《中国教育报》:《尝试“0教案备课》

2004928《中国教育报》:《备课改革不等于不写教案》

20041019《中国教育报》:《应提倡开放式教案》

2004年第3期《实验与探索》:《再谈“零教案”备课管理改革的几个问题》

因时间关系和本次论坛主题的需要,我不对以上资料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自行上网查看。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02年市教坛新秀选拔理论考试中,最后的大题目就是针对《人民教育》上的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阐述自己的观点。问题是,这样一个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的话题,结论是“作为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备课教案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却没有在我们这里看到什么效果,我们当前的备课管理依然存在由来已久的问题。

三、当前备课管理的问题剖析

我们都知道,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它还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练习、备学生等等,但实际上我们的备课管理工作主要沿用教师写教案领导检查教案这种单一的模式。于是,在办公室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

太浪费时间了,写好的教案上课没多大用处!

许多人的教案是抄的,是给领导检查看的!

备课中很多内容我们早就知道,有必要写下来吗?

我们的许多时间都用在抄写教案上了,还怎么去钻研教材、教参,讨论教学设计?

不写教案不一定上不好课,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机械地检查教案呢?

……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备课管理,主要是指教案。回顾我们县的教案进程,从最初的手工教案到后来的电子教案再到现在的手工教案,有两个词语基本上都存在着,那就是:无奈与无益。

说无奈,先从其产生的根源看。应该说,对于出现普遍的抄袭教案现象,我们不能对教师们横加指责,批评他们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务实。其实责任不全在他们,而在于有些导向机制的不合理、不科学而产生的。每名教师一学期下来就是厚厚的好几本教案本,差不多相当于一篇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伏案疾书,已经变成了老师们像小学生一样的课堂作业了,耗时耗力,机械乏味。教师们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花大力气来进行文字书写,必然会占去他们其它的时间,甚至挤掉本该钻研教材、教参、新课程标准,阅读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的杂志资料的时间,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年年备年年还是老样子。

说其无益,也决非夸大其辞。学校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案,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填写是否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有多少都是备课评估的依据,如此这般,诱使教师花费许多时间去抄写教案以应付各级的检查,造成了以抄代备课后备课等不良现象,至于是否用心备课倒居于次要位置,从而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教学工作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他们便对这项毫无意义的工作失去兴趣,于是便互相抄袭,偷工俭料,敷衍塞责,可以说这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实,并最终演化成了一种不求实际的风气,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

四、关于备课管理的建议

一是备教案采取详简结合。教案是教师讲课的稿本,不应千篇一律地追求过程的详尽完整。如果备课只是为了给检查者看,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教案由于是供教师自己用的,只要他们看得懂、心中有数,那就不需要写得过于麻烦。有些重难点的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发挥之处,教师则可以详尽地备。这种详略结合的方法,应视教材实际而定,只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便可以灵活处理。如此,将有效地节省时间,也不会影响教案质量。

二是提倡在课本上备课。习惯上人们总认为备课教案应写在笔记本上,实际上,如果教案备在课文中,未必不是一种新的的尝试,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也不知不觉地在这样做。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一会看课本,一会又要看备课笔记,显然会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而将教案以圈点批划的方式在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及空白地方做记号,并清楚地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思,那么在讲课时只需一本教科书,便胸有成竹,对整堂课的过程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三是以听课代替检查备课。备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上好课而服务的,检查备课的打分并不代表讲课的效果。过于在备课上做文章,毫无意义、本末倒置。学校应该将大力抓备课教案转移到听课上来,在课堂听一节下来,所有问题都能见分晓:课讲得好,便说明教师的课备得好,下了功夫,不管他是备在纸上还是备在心里;而相反,一堂课在本子上写得再好,讲不好也还是枉然。听课更有实质意义,同时也更简单,比泛泛地检查备课也更易于操作和评价。

四是对不同教师可提出不同要求,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备课重在基础,熟悉备课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中青年骨干教师备课要有个性,有创意,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狠下功夫;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备课要注重知识更新、观念更新。

从一份资料上看到一个不错的方法读给大家听听: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自由选择备课形式:一看。看的内容包括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课程标准等,还包括一些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资料等。二划。在教师用书或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如果教师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可以在书上直接简明扼要地写出来。三谈。倡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主管教学的领导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间十分钟可以三言两语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形式灵活,易于操作。四记。即提前把这一节课的授课设计简单地记到课本上。和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师在课堂设计、教材处理等方面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力图杜绝互相抄袭的现象。五改。指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尤其适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

五、还有几句话要对说:

1、备课管理改革关键在于领导的决心。

彻底解决备课管理僵化机械的问题关键不是教师,而是领导能不能痛下决心转变管理观念。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数教案个数、页数,看书写认真程度,这办法最简便易行,但弊端最多。只考虑领导管理的方便,不考虑教师工作的方便,这能叫“以人为本”?能保证检查的实效?所以我们提倡领导“换位思考”,要考虑怎么管理的问题,首先把自己“还原”到当初自己当教师的时候,想想自己当时最希望什么最苦脑什么,然后从实际出发拟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教师备课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创造性,用简单机械的办法很难控制。防不胜防的事情最好不防,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给教师创设开阔的发展空间,从正面引领、激发、指导教师更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这样做岂不更容易奏效?

2、需要切实加强配套的管理措施。

备课管理开放了以后,还要切实加强配套的管理措施,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否则备课质量就容易“下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教师都有事业心、责任感,都有职业良知,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这是改革的前提。但是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复杂性。教师的思想觉悟有高有低,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关注教师的健康成长(包括专业成长),引领他们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包括专业层次),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管理者不可轻忽的责任。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要首先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没有必要的保障措施,优秀教师的潜能发掘会受到局限,年轻教师会延缓成长进程,暂时“后进”一点的教师也会因缺乏激励、指导而拉大差距。对此学校管理人员都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拓展管理思路,在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上进行扎扎实实地探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