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教材评价:应该这样处理教材 [复制链接]

1#

[转帖]教材评价:应该这样处理教材

 

教材评价:                应该这样处理教材


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何树德


本月初我在高桥小学听了3堂科学课,其中《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身体的结构”一课,听了以后颇有点想法。以下是教材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人体的身体结构是分外部和内部两个环节来认识的。


对于身体外部的观察认识,通过小组观察活动,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分清“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对于人体内部的组成,从教材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编者是想通过“看、听、闻、摸”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动来实现的。教参中的教学建议也是这么说的:“在对身体内部进行观察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观察的‘真实性’,由于学生会把自己在书本中看到的有关人体的知识与自己的观察活动相混淆,主观地谈论身体内部的结构组成,甚至把在没有观察到或者根本不可能在教室环境下观察到的结果也纳入自己的观察记录中,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分辨,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观察活动。”


由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人体内部的认识都采用的分组观察的方法。对于人体内部的组成用“闻”的方法是极不科学的,高桥小学的老师在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时巧妙地回避了“闻”。


事实上,编写者这样的编排,学生通过“看、听、闻、摸”也确实获得不了多少信


息。本人通过听课和查看网上的一些教案,发现这样的安排,学生只能说出看到了血管;


听到了心跳、肠鸣声;闻到了口臭、狐臭;摸到了脉搏跳动等信息。口臭、狐臭能说明


了什么?肠鸣声在课堂上有几位学生确实能听到?在寒冷的冬天,以分组活动的形式听


心跳其效果会好吗,况且有多少学校配备了听诊器?即使这样做了,这与期望的人体内


部组成的学习效果相差甚远。


在科学课中,并不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要用观察的方法,通过“看听闻摸尝”的方


法来实现的。如果有关人体内部的组成也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未免太教条了,这种为


追求形式的教材编排实在是太不科学了。


所以,本人认为对于人体内部组成的学习,可以“说说我知道的人体内部组成”为


题,先开展分组讨论,然后用人体半身模型或挂图辅助的形式来完成。四年级的学生在


平时的生活中,通过看电视、图片、阅读有关书籍、与大人们的交谈中,多少已经了解


一些人体组成的知识,如肠鸣声这类专用名词,家长是医生的学生就有可能说得出来。


在讨论中学生能说出人体内部有心脏、肺、肝脏、胃、肠等器官也完全有可能,只不过


不系统,不了解具体的位置而异。此时,教师再展示人体半身模型或者挂图,学生的印


象就十分深刻了。


教师用书中“在对身体内部进行观察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观察的‘真实


性’,由于学生会把自己在书本中看到的有关人体的知识与自己的观察活动相混淆,主观地谈论身体


内部的结构组成,甚至把在没有观察到或者根本不可能在教室环境下观察到的结果也纳入自己的观察


记录中,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分辨,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观察活动。”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学生


真实性的观察能得到什么?最终还不是要靠老师的推论吗?在课堂上教师又能推论到什么程度?为什


么要这样绕弯弯的教学?这难道就是遵循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了吗?


记得四十多年前,自己在读小学时,也有关于人体知识的学习内容,在教室里,教师搬进了用红布遮得很严实的人体半身模型,当讲到恰到好处的时刻,他掀开了红布,拆下了心脏、肺、胃等内部器官细细道来,那个印象深刻真是终身难忘。二十世纪能做到的教学,为什么到二十一世纪非要学生来个亲身体验呢?如此的体验活动能收到什么效果呢?大胆地把仪器室中的人体半身模型、挂图拿到课堂中来吧,只要教学有效,我们不要怕戴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帽子。


高桥小学的老师在组织学生认识人体内部组成的活动中,回避了“闻”的方法,在汇报小结时,又用人体内部组成的图片辅助了教学是非常可取的。


2009.12.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8 9:48:2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教研就应该有这样的讨论!
TOP
3#

现在的教学,用上了过多的所谓的理论,都要用理论进行套,套得进的就是好的
qq:903541642 我是一只狼,还是一只沉默的狼。 现在的沉默是为了以后的不沉默!
TOP
4#

实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理论来提升了,理论学习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实践。缺一不可。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