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孙萌2024年网络研修成长专帖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元启新程,旦愿美好。保持热爱,奔赴下一程山海,记录和大家一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个人信息.png (, 下载次数:0)

(2024/1/2 14:41:25 上传)

个人信息.png

最后编辑孙萌 最后编辑于 2024-01-02 14:41:25
分享 转发
TOP
2#

每月研修: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科学课堂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卢巍


      又到了一月一度的每月研修时间,今天有幸聆听了卢巍老师关于核心概念设计的讲座,随着新课标的发布,核心概念也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2017年版课标提出的是主要概念,他其实是属于核心概念的下位概念,2022版的科学课标聚焦核心概念,希望实现核心概念的发展。《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也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是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进展额过程。因为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周围的生活现象和事件,促进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的13个核心概念是基于前版课标,整合提炼,突破学科领域界限,实现综合,凸显育人价值。

      卢老师在建构科学课堂的过程中提出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本质知识,科学方法知识,科学探究实践的不断学习,最终在学生脑海里建构科学观念。老师以“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观念为例,给我们介绍了科学观念的形成。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这样的科学观念形成可能要经过漫长的几年时间。
      从一二年级了解不同的材料,尝试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性质,再到三四年级认识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在五六年级将材料的用途和性质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做个保温杯这一课中,我们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关于热的知识、有限的材料等对保温杯进行设计,通过“明确任务-激活概念-设计制作-测试改进-展示交流”这些环节让学生经历设计和工程技术的实践过程,体会工程技术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意义。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TOP
3#

2024.2.16每月研修《实干、担当、思考——自我成长之路》
——杜百顺(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
   又到了每月一次的研修时间,这次有幸聆听了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百顺老师的讲座。杜老师详细的讲解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杜老师的成长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具备“武功心法”到具备“内功内力”的过程,杜老师提出了“六个琢磨”:琢磨文本、学生、方法、合计、材料、生成。文本是把目标理念具体化的过程,是基础。学情分析决定了教学的起点,学习习惯、规矩养成、扶多少、放多少,这些都是教学的关键,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和材料是课堂的“骨架”。听了杜老师的讲座,更加坚定了我想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的念头,而这更是离不开“认真、实干、责任、担当”这四个词,所谓[越努力、越幸运]更是在努力的前提下,而如何努力呢,杜老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的一年,我也会注重发展自己的多方面能力(说、写、做、教、研),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这些能力缺一不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守、坚持自己的初心,努力在课堂上下功夫,肚子里有东西,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而作为一个妈妈,我想让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会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
TOP
4#

2024.03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学习反思
(李德强: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长)
又到了每月研修时间,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关于科学课堂的教学反思。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发布,有很多教学概念应运而生,而这些教学理念最终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知识、技能、关键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而科学课堂上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呢?以李老师的介绍为例,从卵石的概念→卵石形成原因→介绍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风化)→推想山洪暴发结果(搬运)→卵石的形成原因→推测高山的未来……在这样层层的递进中,教育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也在这些实际问题的思考中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高阶认知方法,建立基本概念,是概念建立的基本流程。现在教材的思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则更容易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进一步研讨和探究活动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也更强调实践性。从认知基础学习,到基于探究的学习,在这两种方式的课堂上,教师起到的引导作用都非常重要。我们老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城东小学 孙萌)
TOP
5#

《做一个水浮式指南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架构是建立在“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的基础上,因此在不管是在课前小活动,还是在聚焦环节,都强调了指南针的结构(磁针、方位盘),以及它的作用(指示方向)。课前小活动“认方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辨认方向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指南针的作用,复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为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时的“标注南北极”环节做准备。聚焦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由来,接触罗盘、司南等能指示方向的不同工具,再通过这些工具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点(磁针可以自由转动),为之后的制作指南针做铺垫。
      在探索部分,以“制造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从指南针核心结构入手,让学生不断面对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已有认知思考解决方法,教师进行适当补充,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探索内容的内容和指南针的评价标准始终围绕“指南针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核心概念。评价标准也尽可能简化,降低二年级学生理解难度。在标注磁极的方法中,对指南针进行了处理(去掉方位盘,直接在磁极上标“北”),尽可能减弱“指南针的使用”对学生制作的影响,降低方位判断难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上。
      评价环节,根据黑板上出示的评价标准,一条一条对照学生制作的指南针进行评价,如果未达标的指南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改进。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即如何改进指南针?)。通过投影,将所有小组的指南针展示出来后,可能会对一些学生有启发,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指南针。
改进点:
1.聚焦环节关于“自由转动”的共同点,是否可以通过修改ppt的方法,呈现工具使用动图,直观清晰的看出,这些工具都在【自由转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2.制作前,关于【标注磁极】这一部分,引导的不够,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标注磁极,用贴纸标注方向也是在尝试了很多遍后我选择的一个方法,学生操作难度不大,标注也清晰,但是很多学生好像还不太清楚贴纸的作用。在思考是否同时提供【贴纸】和【笔】这两种标注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笔的启发性更大一点,但是操作难,而且材料一多,是否又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干扰,增加实验的难度?这些问题还要通过尝试,再做考虑。
3.改进指南针这一部分,研讨的不够充分。比如,大部分孩子的指南针都是直接放在漂浮物上的,只有个别小组有固定,这一点可以作为研讨的点来展开讨论:如何将指南针制作的更加牢固?学生可以针对此问题充分发表想法。我也在思考,是否要将“牢固”这一点加入评价标准,
4.材料方面,为了避免现场的多重干扰,我选择了更大一点的钢针进行制作,是否可以选择更大的容器进行实验,避免容器壁对磁针自由转动的干扰。如果碗变大了,那展示方式可能就要进行改变(投屏范围限制),可能改为拍照,上传,分析照片更好。
 (城东小学 孙萌)
TOP
6#

《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学习体会

今天有幸聆听了叶军老师题为《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讲座。叶老师就研讨这一部分展开分享。现阶段学生的没有问题其实不是真正的没有问题,而是在课堂上的被动思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研讨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倾听和交流,避免孩子出现从众心里,而失去了主动提出问题,发展思维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给孩子们创设他们能用、会用、用得好的交流支架,比如学习记录单的设计,材料的组织、环节的过渡等,这是对老师很大的考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深度的研讨。
叶老师用课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来为我们展示了具体的方法。第一就是学习单的设计,它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重要支架,但是我可能更多的仅仅是把学习单当成记录单,并没有在记录单中体现学生通过现象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又怎么能发现问题呢?其次叶老师建议让学生充分发言,老师认真倾听及时归纳总结,只是在这样的研讨中,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时间把控能力要求非常高,这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TOP
7#

今天听了4节课可谓收获满满,每节课的切入点都选的特别好,和生活密切相关,与教材紧密相连,有些甚至还紧跟时尚潮流,真正用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情景创设才是有意义的。今天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就是戴老师的《做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这堂课整体建构在电路单元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应用,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戴老师对任务及评价的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学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基础任务能让能力稍弱的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挑战任务也能让能力较强的孩子拥有不断向上挑战的勇气和韧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有1~2组的孩子基本完成了挑战任务,但我相信这堂课的结束一定不是他们研究的终点,因为这棵科学的种子已然种下,将来必将长成参天大树。其他3位老师的课也相当精彩,祝老师的滴灌装置设计,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之多,设计如何能够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如何调整滴灌速度,速度如何变化等…祝老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为我们浓缩了 这个课程的精华。《北雪南运》这节课从保冷的角度,紧扣社会热点,让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中,了解并运用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这一概念制作了一个保温袋,孩子们成就感满满。《做一个冻米糖》这一课从课前的尝糖→课中的熬糖→最后的做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将项目核心问题与学科核心概念相贯通,以可视化记录单体现白糖在加热中的变化,设计非常巧妙,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城东小学孙萌)
TOP
8#

回复 18楼谢勇波的帖子

感谢谢老师提供的新思路,我去试一试~
TOP
9#

今天参加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活动,聆听了曹老师和郝老师的课堂,两位老师都紧扣“教学评”开展了教学活动,其中学习单的设计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曹老师的学习单设计将学习过程分成一个个阶段,并明确阶段学习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
郝老师的将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中,从一开始的出示简单明确评价标准,然后不断的用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首次和第二次的作品。郝老师的学习单特别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进阶,就像赵老师在讲座中说到的,有点“打怪升级”的感觉,让学生更能直观的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获得学习成就感。
在赵老师的分享中,“准确、定性”的学习的评价发挥激励作用,帮助打开课堂学习氛围;“具体、推进”的学习性评价链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怪升级,激发学生内驱力;“内省、学习”的学习式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触发学习思维。
下午应老师的分享更是从我们目前面临的评价困境入手,用实例为我们讲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向学生素养的评价,以《综合评价指南》为指引,实现素养分项评价,落实实践测评,并注重命题上的迁移应用(情景创设)。一天的学习让我收获满满,也将不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落实到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