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团队沈菲2024年网络研修成长帖 [复制链接]

21#

回复 1楼沈菲的帖子

乘风破浪 热辣滚烫
TOP
22#

回复 2楼火柴盒的帖子

互相支持
TOP
23#

202403每月研修有感:       李老师以关于“溶解”两课为例(时隔22年),通过把这样两节课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它们有共同的逻辑起点。首先第一节课,它注重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22年后,更加侧重于基于探究的教学程序。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惯性占据主动,尽管采取的路径有些不同,但是教学中显现出相同的做法。课堂中学生什么时候动手,怎样动手都是可以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因为老师心中对“溶解”是什么心中非常清楚,所以为了把“溶解”更加清楚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于是老师就会主动去控制学生的一些做法。
       习主席关于中共中央第三次全体学习时强调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李老师也进行了理解,并结合课标进行了阐释,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好奇心是指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动力,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特人才的重要特质。想象力是一种认知能力,通过思维和想象来探索和表达各种可能性,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技术。探求欲是探究、探索未知的欲望,对新鲜事物探求的一种欲望。它就要发现、无畏、奋进等特征。当我们把这样一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和具有发现、奋进等特征联系起来的时候,再去想一想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探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对这个话的体会反馈到我们科学教育,就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创造力的一种期待,需要激发保护。而不是急功近利、过度的灌输以至压制。
TOP
24#

20240322萧山区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感: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坚定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方式。当然跨不是培养一种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而是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那个人,所以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就是要有素养,那我们的教学要要从素养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怎么样教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他这个发展的更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素养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做一个手电筒》活动中,李老师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活动,结合成本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通过作品的效果呈现对比,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比如两个电池的手电筒亮一些等等。《在做一个指南针》的学习活动中,孙老师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在实验中结合指南针校准水浮式指南针,通过问题追问,提升学生对指南针的设计思维。当然,指南针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两节课都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但是“跨学科”味不浓,我在想如果要融入跨学习的方式,那可能就是“美化”作品,但是一节课是比较难实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还有待实践考证。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25#

20240415每月研修有感:
叶特关于课堂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讲座中,他从活动设计、交流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要考虑课堂主要活动的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强调了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在主要活动过程中,他的探究记录单的设计,这个探究记录单既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记录单。也是学生主要活动以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交流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他们的主要活动当中所记录的,所想到的,所思考的,或者说产生的问题都能够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叫了一两个组交流,那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叶特在讲座中指出课堂要从实践走向理解。即要让学生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去,所以课堂主要活动要让学生持久、深入,“持久”其实对孩子们来讲,不是在于研究时间的长,因为如果长时间的只是在浅表化徘徊,那这个时间就没多大价值了,要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真正深入的去思考,那其实记录单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叶特的两份实验记录单的对比,明显是第二份记录单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有话可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