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较水的多少》中,学生直接说出用直尺量出多多少,怎么办? [复制链接]

1#

《比较水的多少》中,学生直接说出用直尺量出多多少,怎么办?

在上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较水的多少》一节中,有个活动,要求学生测出两瓶水多多少,本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直尺在纸上画出刻度,然后贴在杯子上,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用直尺直接量出多多少了,还有没有必要要学生用直尺在纸条上画刻度呢?是不是多此不举了?如果必须要画,这个情况下该如何启发学生把刻度画在纸上?

分享 转发
开心教书,快乐育人
TOP
2#

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我想让学生画刻度是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带刻度的杯子.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也可以用.
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 QQ:583075501
TOP
3#

这节课里有一个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到量筒的发明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可以灵活处理。楼主所说的学生大多数都直接用尺子量,那就顺势而为吧,教学要灵活,不要太拘泥,只要目标明确即可。
TOP
4#

刚上过本课,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皮亚杰认为,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二维的。教师不是可以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三维转变?

    我在对《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的时候,开始关注学生对于“水是有体积的”这一概念的理解。为了推进学生对于概念的感知和深入理解,我就从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科学概念的教学一种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已有经验的批判,对学生概念学习的关注,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

一、让你尽情地说,展示你的思想

    从猜想中挖掘前概念,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让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就会通过对话放到桌面上。教师需要挖掘的正是这些不成熟的概念,对其进行有效的批判。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二维的,并且不是个别现象。

    教师在出示两瓶水以后,提了一个问题:“怎么比较1号杯水和2号杯水哪杯多?你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用天平称量”、“用两个一样的杯子比高度”、“用一个杯子比高度”、“用小盖子量杯数”、“用尺子量”……在学生充分说以后,我们发现,学生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前概念中的一个典型问题暴露了。很显然,我们发现大部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二维空间上,对于三维立体的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用尺子量”就是其问题所在。

二、让你尽情地错,研讨你的矛盾

    是不是发现了学生的前概念中的问题,马上进行纠正呢?这样做效率低了点,很浪费这样一个教学的“生成点”。教师在这里要做足工夫,把这一典型错误放大,让学一起来感知、剖析、吸收。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不同粗细的杯子、尺等,让学生自己来比一比“1号杯水和2号杯水哪杯多?多多少?”实际教学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毫米来表示多出来的水量。

    用了标准工具尺子、标准单位毫米,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好教师应该要时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的涟漪,激发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心态。正如丹尼特所说,“大脑必须做的的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去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三个数据差别大的小组的数据和他们是实验器材,让学生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就很自然说出:“杯子的粗细不同。”从而达到在矛盾和实践中推翻学生原有的前概念的目标。为学生建立三维立体的概念“水是有体积的”服务。

    研讨的价值是使每个独立个体的想法,在与群体的交流中,思想会得到交融。更深层次的理由是学生在讨论,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是经历了自己的努力的达到的目标,是能够被学生所相容和吸收的。

三、让你尽情地做,体验你的概念

    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体会水是可以测量的。对于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理解“水是有体积的”这一科学概念,就应该让其亲手做一做,量一量两杯水到底分别是多少毫升,然后在比较到底多多少毫升。

    这一过程的设计,好似和学生的理性思维脱节,没有贯彻深入学生思维深处的理念。但是,我认为,没有真实的对水的多少的测量,学生建立的概念必然是不牢固和不完整的。设计这一环节的目标在于寻找概念运用的范例,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更加深入的学习科学概念。这里是感知吗?不是了,是理性的升华,是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尽情的说、尽情的错、尽情的做,把学生活动指向“水是有体积的”这一概念的学习。关注于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和科学课概念教学的高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