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科学探究从唤醒经验开始(全文已发) [复制链接]

11#

以下是引用susan在2009-9-22 8:46:00的发言:

     好像很期待有人给评个好或者不好,但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有自己的思维套路的,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这才是真正的心里话。事实上,你的观点很有道理,也是平时经常能碰见的,已经经过无数次课堂的实践证明。


     师兄,你是有心人,整理出来,总结出来。向你学习!


 


不是对错好坏的问题,是想有个声音和我说话,没人说话,那多无聊啊!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2#

不等了,全发了吧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3#

 

二、学生的已有经验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实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暴露出来,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经验结构也许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着相适应的关系,也许是不相适应的关系,但正是两者之间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将两者紧紧地连结了起来,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利用这种连结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或同化,或顺应,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强调的“有意义学习”认为只有当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的结构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联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加以应用。在平常的课堂,我们有时会发现尽管我们教得很投入,很卖力,可有些学生却并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或者说我们的教学没有能很好地照顾到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没有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要探究的新内容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就有必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也有必要在学习前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我觉得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教师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相互间进行质疑和辩论,从中了解学生相关的认知,从而对教学内容、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当学生的已有认识经验暴露出来后,我们就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对相关对象的认识体系,以实现学生的发展。


比如四下年级《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一课时,对于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方法,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但是他们却很难直接解释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使食物保存更长的时间,尽管前一课刚刚探究了《面包发霉了》(这个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影响霉菌生长的一些环境因素)。所以这节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生系统讨论整理保存食物方法前要帮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霉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将食物保存方法与霉菌生长环境连结起来,构建成一个结构,也就是产生一个认知上的同化过程。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4#

 

三、已有经验和当下现实的冲突是探究的原动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当感官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个体兴趣最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与现实当下的一些实验现象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驱动学生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从而不断组织、建立和发展认知结构。


再如三下年级沉浮单元《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一课,当老师问学生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什么有关系时,学生会根据他的生活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和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大的浮,小的沉;重的沉,轻的浮。那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老师出示一组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按大小排列,继而实验观察这些物体的沉浮现象,结果发现这些物体的沉浮和他们的大小并没有关系,从而引起感官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冲突,促使了学生对自己先前判断的反思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再如沉浮单元的另一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让学生判断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的沉浮时,学生还是会想当然的认为大的沉,小的浮。在学生用桌上的两杯不同液体验证时得到了与自己原先判断不相符合的结果,在一杯水里,两个马铃薯都沉,在另一杯水中,两个马铃薯都浮。这样的与自身经验全然不符的结果势必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马铃薯的沉浮和他们的大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沉浮真正有关系的似乎是这两杯液体,那这两杯液体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思考之后,余下的探究也就显得简单而有意义了。


所以在学习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与平常生活经验相违背的科学小实验,也就是所谓的“差异性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奋感。用这样的实验活动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科学探究从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开始,但在经历了探究活动,修正、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科学概念却绝不表示着课堂的结束,更不意味探究活动的结束,因为这些经过科学教学而提升的生活经验,形成的科学概念将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起始!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5#

第一部分写的最精彩!

TOP
16#

我和楼上的老师有同感:我更喜欢看第一部分“唤醒经验是进行有效假说的前提”
TOP
17#

很好,学习了
TOP
18#

强!学习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