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团队宁波听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11#

学习了,喜欢“团队”这个词。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湖州市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 313100
QQ:51304613 微信:y51304613
TOP
12#

 

宁波听课反思    


                                         


                                                                                         诸暨天马学校     杨新萍


      2009年4月21号到24号,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如期在宁波鄞州钟公庙中心小学如期进行。有来自全省的近500位老师参加了本次观摩活动。这次观摩活动与以往不同,他选取了三到六年级下册中比较难上的四篇课文——《水和水蒸气》、《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在星空中》,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即三人上同一堂课)来探讨常态下的科学课。从中,我有幸目睹了12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这次观摩活动真让我打开眼界,难上的课照样可以上出精彩,同时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观摩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年级的《水和水蒸汽》一课,因为我本人也在执教三年级的科学。对于水蒸气和白汽的理解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水蒸气是看得见的,水蒸气就是白汽。这一科学概念在儿童心目中,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一错误观点,纠正学生的前概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看教师的功底,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懂了,说明教师成功了,学生不懂,说明教师的教师方法还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王小梅在执教《水和水蒸气》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也非常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先是让学生观察玻璃片上水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来认识水蒸气,当学生对水蒸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王老师再让学生来认识白汽,为了让学生知道水蒸气和白汽是不同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白汽是看得见的,她亮出了她的王牌武器——黑色观察盒、热水、手电筒,从中引导学生对白汽进行观察研究,让学生明白白汽其实就是小水珠。这无不让在场的老师、评委眼前一亮,王老师的材料真别致!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加上前面对于水蒸气的性质了解不够透彻,含糊不清,所以在交流白汽到底是什么这一环节中,学生进入了白汽怪圈。最后,针对于白汽和水蒸气的区别,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虽然没有成功,但科学重在探究,王老师对科学探究的执着还是值得让在场的老师学习的。


      楼森海执教的《水和水蒸汽》是一堂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家常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楼老师先出示一块毛巾,让学生谈谈这块毛巾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从中自然导入课堂,然后通过列举一系列现象来帮助学生建构“水蒸气”这一科学概念,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气体才是水蒸气,然后随机引导学生来认识蒸发,什么是蒸发,怎样来加快蒸发?学生通过探究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实验过程中,自然明白了白汽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教学难点犹如蜻蜓点水、在不露声色中不攻自破、悄然解决。楼老师这样引导,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是楼老师最高明的地方。


      邵锋星老师执教的《水和水蒸汽》我觉得是空前的,他的教学机智、教学方法让在场的很多老师佩服。我想这一堂课会让很多孩子们终生难忘的。


课一开始,邵老师让学生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观察鱼缸里水的高度变化来认识蒸发,并且让学生知道蒸发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时时在蒸发,处处在蒸发。无论白天或黑夜,无论室内或室外。


      明白了什么是蒸发,那么水蒸气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默契交流,孩子们发现了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摸不到、会流动的,到处都有的这样一种气体。什么是水蒸气、水蒸气的本质学生搞清楚了,理解透彻了,这时候,邵老师再让学生来观察盖在温水上面的冷热玻璃片,进行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来猜想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自然想到了小水珠有可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接着邵老师再让学生来列举一系列类似现象,并解释这一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在认识一系列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中理解了凝结的本质所在。这时候学生对“凝结”这一科学概念自然深入人心。


      最后邵老师亮出了最后一张底牌:辨别白汽和水蒸汽的不同。“从管口出来1厘米看不见的是什么东西,1厘米外看到了白汽,再远点白汽没了,看不见的是什么?白汽是怎么产生的,白汽是什么?”由于邵老师前面基础打得好,所以前面两个问题邵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学生就自己搞定了。那么白汽到底是什么?白汽不是烟,也不是水蒸汽,那是什么呢?学生的反应着实让在场的老师为邵老师捏了一把汗。工夫不负有心人,正在紧张时刻,一学生说到了白汽是小水珠,白汽就是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我想,不仅属于聪明的孩子,更属于邵老师,这是在场500位老师对邵老师教学的肯定与鼓励!


      明白了白汽其实就是小水珠后,白汽是液体还是气体,白汽是蒸发过程还是凝结过程?这两个问题也就随之得到了解决。此时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得到了升华,由感性认识转化为了富有高度的理性认识。


      邵老师执教的《水和水蒸气》,整堂课气氛都异常的轻松、活跃、自然。学生爱学,老师爱听。邵老师这样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机智、这样的教学境界,深深地折服了我!

TOP
13#

诸暨团队的反思——真好!


作为诸暨科学团队的一员,真为此自豪!晓霖,谢谢你,带给我们诸暨科学老师的这种自豪感。

TOP
14#

学习了,最后不知道上课的视频在哪里?给个链接吧
TOP
15#

学习了,最后不知道上课的视频在哪里?给个链接吧
TOP
16#

对科学教学的进一步认识之“实证”的探究
诸暨市浣东街道双桥小学 潘昀

 
      
王小梅老师有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让实证成为探究学习的核心。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实证呢?实证——这又是一个在科学教学中新听到的词汇。重新查看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再加上她附在设计后的体会,不难看出,她的用心良苦。她想让学生在短短的课时里真切地观察和体验到水的蒸发、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她想让学生留下深刻的正确的印象;她想让学生感悟到不断追寻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实证——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王老师在试教中曾用两张照片让学生解释“水到哪里去了”,学生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王老师更是进一步反思到:这是“实证”吗?学生凭什么相信这些水是自己少掉而不是老师在作假?在这一层面的反思里应和了科学的真理。在赛课中,王老师就进行了改进,让学生花2分钟时间观察玻璃片上水的变化,亲眼去看水变少、变干的现象,从而引起探究兴趣,去探索变化的奥秘。
      实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王老师在课中,先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再引出一杯热水冒出的“白汽”,并且用黑色的“观察盒”让学生去观察“白汽”,提出“这个白汽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填写表格,用三部分来递进思维:原先对水蒸气的想法——观察到的白汽的样子——现在产生的新的想法,就有学生归纳出:原来的想法是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观察到的白汽在杯壁上——现在的新的想法是水蒸气和白汽不一样。但课尾却有一些学生“顽固”地认为水蒸气和白汽是一样的(“顽固”这个词是我们老师自己强加的吧),也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中还是缺少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识。学生的认知发展应该是从认识“这是什么?”到“这是为什么?”的过程,而教师是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再来观察“这是什么”,然后一直在问“这些是什么?”,把学生套入了一个圈内,无法跳出来看。
      再来看其他两位老师对这课难点的教学。
      湖州楼老师和杭州邵老师都在“蒸发”现象上下足功夫,让学生理解“蒸发”,并一再强调“蒸发”和“水蒸气”的特点,最后进行“凝结”教学,是建立在三年级学生的认识发展基础上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如果还有更好的例子,那非《仓鼠威利》不可。

仓鼠威利

      W小姐鼓励学生参加一项研究,这些研究起因于一个引起了学生兴趣的问题。研究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室中的一个宠物。她通过种种方式讲授探究的一些重要方面:她让学生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方法、观察证据、设计简单的研究方案来验证假设。W小姐已经精心地为科学课制定了计划,但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她对原有的计划作了一些更改,因为她懂得学校科学大纲的目标,因此安排了与这一目标一致的活动。她懂得哪些东西适应该年龄段学生的发育水平,因此有意识不对蒸发进行抽象的解释。她为教室配备了她所需要的供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物质条件。
      乔治很生气。当他星期五把喷水壶放在窗台上的时候里面盛满了水。现在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在上科学课之前他没有时间到洗手间打水浇植物了。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举手发言,抱怨水不见了。“是谁用了我的水?”,他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它喝了?还是有人把它撒了?”班级里谁也没有碰那把喷水壶,于是W小姐问学生们他们认为水跑到那里去了。
      玛丽有一个看法。如果别人没有动它,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了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决定把喷水壶盖上,这样威利就不会喝到水了。孩子们执行了他们的研究计划,第二天早晨他们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现在证明了他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W小姐让孩子们考虑一下是否有与这一观察结果一致的其他解释方法。他们能够肯定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孩子们对此很有把握。
      W小姐问,“你们凭什么肯定?”孩子们就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让她相信,威利会从笼子里跑出来。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几夜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也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又下结论说,威利夜里没出来。
      “且慢!”,卡西纳说。“威利为什么要从笼子里跑出来呢?威利可以看见水是盖着的。”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且把喷水壶的盖子拿掉。水位又下降了,然而砂子上却没有留下脚印。现在孩子们放弃了关于水失踪原因的最初想法。W小姐乘机给同学们更多的接触水消失现象的机会。4
      按照W小姐的建议,他们把一个广口水容器放置在窗台上,同学们每天用纸条测定和记录水位。他们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后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直方图。几天之后,孩子们察觉到了一个模式:水位一直在降低但是每天降低的高度是不一样的。经过一番对“不一样”的讨论之后,帕特里克想起,他的母亲想弄干家里的衣服时,就把它们放入烘干机中。帕特里克注意到衣服在烘干机中被加热;当他的母亲没有设定烘干机上的刻度盘时,衣服只是转来转去,干得就慢。帕特里克认为,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
      基于他们利用纸条测定水位变化和寻找变化模式的经验,学生们和W小姐计划进行另外一次研究,以弄清是否温度高时水消失得快。
      两项新的研究丰富了学生们对于水的消失的经验:一项研究是关于容器未覆盖部分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的速率;另一项研究是看用一把扇子在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
      我很惊奇于这位W老师的教学方法,把兴趣扩大了,赋予这种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更显示了科学老师较高的水准。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思维被打开,灵感跑出来了。我由其赞美这种如火山喷发的科学探究兴趣,有了好奇心,不怕没方法。
      一粟一沧海,一课一境界。
      很感谢上课的老师们,给了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机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2 4:19:16编辑过]

TOP
17#

我学习了,真的很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