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践在春芽——杭州市小学科学“领雁工程”骨干班春芽实验学校实... [复制链接]

61#

 


《铁生锈了》教后感


余杭区径山镇潘板中心小学   李振勇


今天在春芽实验学校六年级1班上了我的第一堂实习课——《铁生锈了》。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本以为自己考虑的已经比较周到了,甚至有些环节还设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案来进行对比、取舍,但实际教学下来,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有些遗憾。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放手不够,低估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对学生制定“铁为什么生锈”研究方案的教学过程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猜测“铁为什么生锈”之后,直接让各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然后各组交流方案,根据学生书写的研究方案的实际情况,来渗透如何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如“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和“铁生锈与_____有关吗?”哪个问题更好)、在实验中应采取对比实验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改变的条件只能是一个),最后让学生修改研究方案。第二种方案是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即对比实验、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等),之后再让学生设计方案、交流方案和修改方案。


实际教学时,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主要是基于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完善的研究方案的考虑。其实,这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惊诧,在实验方法中,我考虑的问题他们大多也考虑到了,比如在确定研究问题时,有学生通过“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类比出“铁生锈与潮湿有关吗”这一研究问题,又如在实验时应采用对比实验,学生提到了绿豆发芽实验、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实验。


我深切地感受到,低估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比高估更可怕。课后,经过刘校长的指点,才知道关于对比实验的方案设计,学生在五年级上和六年级上已多次实践过。因而在这节课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我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方面的指导。


另外,在铁片和铁锈特点比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想到了常见的几种辨别方法,还补充了通过重量、敲击听声音等方法,让我大开眼界。


2.课堂调控能力、临时应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确定研究问题时,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确定类似于“铁生锈与______有关吗”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了“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潮湿有关吗”两个问题后,经过讨论,学生马上明白了后者更合适、更明确。当时我进行了补充,说潮湿就是与水有关,并用“水”代替了“潮湿”,意思是把研究问题更改为“铁生锈与水有关吗”则更好。在黑板上写下“水”字的一瞬间,我就后悔了,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果然,在学生正式设计实验方案时,除了一个组研究铁生锈可能与温度有关外,其余小组都是研究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如果当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比如用横线代替“潮湿”两字,然后鼓励学生研究水以外的因素,结果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


3.对学生养成良好科学品质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在进行铁片和铁锈特点比较环节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感官及借助一些工具来实验。但学生对铁片、铁锈的观察和实验,是应讲究一些顺序的,比如先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再用手触摸,在敲击实验和导电性比较时,应先进行导电性比较,然后再敲击。因为给学生准备的铁锈本身就不大,如果先做敲击实验,就会因为铁锈变成了小块而不利于做导电性对比了。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真的不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7 15:51:49编辑过]

TOP
62#

 

实践在春芽感受之四:


    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所以对教材我不是很熟悉。记得以前听过《摆》这单元的一系列课,觉得问题不大,拿到教材一看,傻眼了。对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一会儿表示肯定,做一个实验后立刻否定,再做一个实验最后又来肯定。想想头都大了,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肯定的,怎样去否定已有的结论,否定后又怎样去肯定。衔接不好,学生一定被我教糊涂。于是静下心来仔细理解教学目标,认真体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刘老师说过:看教参只要看目标就行,看它的教学过程你就会定势了,对教材的理解不会很透的),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才渐渐有点眉目。后来沈雅飞说还是查找一下同行的反思吧,帮助肯定很大的。于是又花了一个晚上仔细阅读,果然收益非浅。


     我把教参中确定的难点修改了一下:在能调制出30秒能摆动30次的钟摆的基础上增加了了解摆长的科学含义。我认为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摆长,做一个钟摆是小事一桩了。于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来理解真正的摆长。


    对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一大难题。教材上用的铁片容易割手,不安全。而且太轻,在做对比实验时效果不明显。经过大家的商量,决定用木尺加带螺杆的螺帽。没有考虑到的是学生在做摆的时候这个材料没法用。幸亏沈雅飞机灵,用砂轮和图钉当圆片,这样容易移动,解决了难题。

TOP
63#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30秒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了解摆长的科学含义并能调制出30秒能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用来看时间的课件闹钟,每组准备好铁架台、棉线、长30厘米的木条、砂轮片、图钉各一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上节课大家经过研究知道了摆的秘密,谁能说说摆的快慢与什么有主要关系?


 生: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2.出示摆绳一样长,但摆锤长短不一的两个摆。师问:老师这里有2个摆,你们认为它们在相同时间里摆的速度一样吗?


师: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


师:会是这样吗?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3.实验以后,学生发现与他们的猜想是不一致的:摆锤长的摆动得慢,摆锤短的摆动得快。


4.讨论现象发生的原因。


5.达成共识:摆长长,摆动得慢,摆长短,摆动得快。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你们是怎样确定摆长的?


一般学生都认为从铁架台的横杆到摆锤的底部的长度是摆长。


2.出示三个用同样长度的木条组成的摆,分别在三根木条的不同位置上(按书上要求,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固定上圆铁片。


师问:这三个摆,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会一样吗?为什么呢?


分三大组研究并记录。发现了摆长30厘米的最慢,10厘米的最快,20厘米在中间的现象。


师:与你们刚才说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好好地想一想。


请学生说原因,说不出来的话把木条和砂轮分开后讲解。如果能说得出来最好。


通过这组实验我们还发现了什么?


得出:要慢点,摆就长些,圆铁片再下来点,要快点,摆再短些,圆铁片再上去点。


3.出示两个用同样长度的木条做成的摆,在一根木条的中间插上一个圆铁片,用圆铁片做摆锤,另一个的摆锤是木条。


师:这两个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一样吗?你们认为哪个快,哪个慢?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看结果。


实验后,学生发现又与自己的分析不一样。教师从摆长一样速度也一样去引导。


得出“摆长是摆锤中间点到摆固定点的距离。”


4.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三、做个钟摆:


1.师:我们能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30秒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谁说说你们组打算怎样去做?


4.小组尝试调整制作。成功的小组测量出摆长的具体数字写到黑板上。


5.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组别


摆长


厘米


组别


摆长


厘米


1


 


 


 


2


 


 


 


3


 


 


 


4


 


 


 


5


 


 


 


 


 


 


 


 


 


 


 


 


 


 


 


 


做一个钟摆


        长 → 慢


摆长


        短 → 快


要求:制作一个每30秒摆动30次的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8 22:32:35编辑过]

TOP
64#

 

实践在春芽感受之六:


上课结束了。时间上分配还算合理,学生的回答和提问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比较满意的是先从摆线引出摆长,再通过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理解真正的摆长。整理课堂实录后才发现,我的很多缺点在这节课中还是体现出来了。


1.提问的问句比较罗嗦,怕学生听不懂,说了一大串,发现学生更不懂了。如“一开始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一段是摆长?”如果改成“你认为摆长从哪里到哪里?”我相信学生更能理解。


2.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我数了一下整节课只用了4次评价语。而且是很平常的那种“很好”、“不错”之类的。


3.学生实验前指导不够到位,导致最后做钟摆的时候有个别小组出错。


4.课前的趣味小实验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兴趣,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上课时还不忘动手找尺子的重心,与我事先预料的效果相差太远。有点得不偿失。


5.自己上课前对课中的实验没有认真做,不能判断哪组学生做出来的钟摆比较接近预设的长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5 23:42:23编辑过]

TOP
65#

 

                                  春芽践行之八


 谢立涛老师: 《白醋与小苏打》


 谢老师的这堂也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课从观察白醋与小苏打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导入,实验中老师非常注重对一些不明物体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如要如何闻、如何摸等,接着要求学生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进行反应,并仔细观察两者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为给学生解释清楚所产生的气泡是什么,谢老师又通过演示木棒进入有气泡的杯子熄灭和用杯子中的气体将蜡烛倒灭来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我村子疑问的就是谢老师最后所演示的两个实验是先让学生看现象再分析结果好呢?还是先告诉结果再让学生看现象呢?


 李振勇老师:  《铁生锈了》


 李老师的这堂课目的是为了通过铁的导电性、铁的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等实验让学生明白铁锈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从而断定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同时进一步探究铁为什么会生锈,它的生锈更哪些因素有关,并由此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整堂课任务非常重,而且要准备的实验材料也要求非常充分,李老师把这些因素都考虑的非常到位,而且整堂课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下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两点想法:第一就是用感官了解铁锈的特点:粗糙、红褐色等并不能判断铁锈就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的物质,这两点可以在加深对铁锈的理解的时候放进去。还有就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过多的停留在了水这一因素,而没有将空气、温度等让学生进行设计。


郑强辉老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一课很难把握的课文,特别是对于物质概念的界定上,书本上有种“物质=物体”的潜意识在里面,如果没有仔细的分析本文,就很有可能造成这方面的失误,而实际大家也都明白,一个物体是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如果把握住这一点,那么产生的错误率将降低,还有就是对于在科学界也还在探讨的电、光、声音、火等是否属于物质的争论,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逃避,不跟学生涉及,因为你要去讲,第一是讲不清楚,第二讲了以后还有可能是讲错的。郑老师这堂课合理的安排了课堂教学时间,并牢牢把握住教材的三大环节,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总的来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9 16:01:21编辑过]

TOP
66#

 

一日一记之八:让孩子们快乐地进行科学学习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春芽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想这个理念的形成,也是刘晋斌校长对自己几十年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与提炼。今天我们实习组的六位学员有幸再次与刘校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听到了刘校长对我们语重心长地一番话: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他们喜欢上你,这一点很重要。他还举例:进入中学后,学业繁忙,只要你喜欢哪个老师,那个老师的课一定听得很牢。对此我们深有感触,因为我们也是从小学一级级读上来的,这种感受或多或少都会有点。


    要让学生怕你不难,难的是让他喜欢上你。这话是刘校长说的,他说自己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不会向学生发火,这点通过近两周的实习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是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怕学生在课堂上控制不住,放得开,收不回来。这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不是个别情况,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我们都知道学生对科学课天生有一种喜爱,因为科学课的性质符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等年龄特点。于是许多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活泼好动,科学老师也会因此而觉得管不住学生,不得不严厉喝止,脸上的笑容不再,语气也不是和蔼可亲了。学生怕了,离老师远了,离科学课也远了。刘校长的没脾气不是一味顺着学生,对学生有不恰当的地方也是严厉制止的,可学生依然那样尊敬他,把他当朋友一样喜欢和他交谈。


要让学生怕你不难,难的是让他喜欢上你,这句话让我真的很受用。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67#

 

《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摆长不等于摆绳长;摆长是指摆的重心到悬点之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在观察与思考中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1、绳长不等于摆长;2、重物(重心)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套钟摆的器材(铁架台、塑料线、一根长30厘米的木尺、砂轮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5


1、出示课件,复习上节课内容?


2、师出示两个单摆,猜一猜两个摆的速度快慢情况?


3、揭示结果,想想这是什么原因?(1、摆长不等同于绳长;2、和摆锤长短有关;)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22


1、师出示砂轮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


2、全班实验,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反馈数据。


4、初步解释变化原因。(似乎和摆锤长短关系不大,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


5、师问:砂轮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5厘米、15厘米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重物离摆的悬点越近,摆动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三、做个钟摆 8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吗?(请一个小组说说做法)


2、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3、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四、回课拓展5


1、回课: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什么是摆长:摆的重心到悬点之间的距离。


3、判断:图中这两个摆的速度谁快谁慢,并指出两个摆的摆长。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可能和摆锤长短有关;也可能与摆长有关?                       摆长≠绳长?


              与摆锤长短关系不大,可能和摆锤上的重物及面积有关;


               重物离悬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重心

TOP
68#

 

《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一翻教材,觉着挺简单,甚至还感觉没什么好上的。哪知一开始备课,才发现这节课竟是如此难上。


一是教学定位很难。初看教材觉得越来越迷糊,根本理不出什么头绪。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建议看了又看,可我还是一头雾水。后来我就上网查看同行们的教学经验,很幸运看到了网上一位同行的教后反思,我才恍然大悟。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倒数第二节,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的形状,摆锤上的重物的位置有关。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接近于本质的“摆长”科学概念——“摆长是从悬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当然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这也是这节课不好上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中用木条固定较重金属片,并且用金属片的移动来比较形象地暗示摆锤重心的变化。以期让学生意识到摆锤中最重的部分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知道可以通过移动(改变)摆锤重物的位置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每分钟摆30次的摆。用实践运用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总算是心里有底了,焦灼的心也开始踏实下来。


二是对这节课上要达到的“度”很难把握。首先是我到底要不要解释重心,不解释重心又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摆长概念。后来经过反复琢磨,我决定在课的最后,作为拓展知识,揭示正确的摆长概念,并提出“重心”概念。这样学生在前面认知的基础上容易接受,而且也是课外知识的延伸。然后是教学目标要达成的“度”很难把握。按教师用书上的建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为此教材中安排了三组递进型的实验活动。纯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前两节课的铺垫,应该不难。关键是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后,推进其思维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中对实验活动的地位应该有更准确的定位:即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经过再三推敲,我定下了两条教学线索,一条是活动线(明线):就是在真实情景中探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另一条是思维线(暗线),教材中学生思维的推进是十分明显的: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好,因此我又重点关注于思维线的推进。


三是学具准备很难。要有一个能在摆锤上自由活动的重物,按照教材的做法材料是比较难找齐的。后来我在实地考察了文具店和五金店后,幸运地在文具店中淘到了30厘米长的木尺(这是文具店老板的压箱货,据说有20年历史了,都可以说是古董了,现在是买不到了),经过多次选择,我又在五金店中找到了一个圆形的砂轮片。这两样东西组合成的摆,居然还挺像摆钟里的摆。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套材料还不是很好用,美中不足的就是重物的移动不方便。觉得如果采用钢尺和圆形磁铁的效果使用会更方便。


胸有成足地上课,自我感觉课还算上得顺利,思维目标也顺利推进并达成了,但也暴露了一些实际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由于学生前概念不到位,在思维推进的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波折,所以最后一个活动“做个钟摆”没有完成。做个钟摆是对前面所学的巩固运用,少了这一个内容,可能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很深入。这是个比较大的失误。如果有试教的话,这个问题应该可以避免。


2、直观性不强。还是想到了徐闻音老师讲的,教学对象的直观性。发竟是小学生,直观性的教学不仅能有效集中其注意力,更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观察与思维。如在研究加砂轮片和不加砂轮片的两个摆的快慢时,应该把两个摆都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比观察与思考,就更直观了。还有在研究重物在不同位置时摆的快慢时,也应该把重物在不同位置的三个摆同时放在学生面前,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思维的冲击,也会更有效。

TOP
69#

大家都好认真阿!惭愧ing…… 我要加油了!

TOP
70#

 

听刘校长的《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


今天我们又一次走进了601班,听刘校长的课。这次听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刘校长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智慧。


同样地,刘校长要求我们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材料。这节课的内容中有一个环节是制作晶体。我们的组长老师就准备了一个课件,所以制作晶体所需的实体材料没有准备。没想到快上课的时候,才发现601班教室里的电脑不能使用PPT,这下我们都有点紧张了,因为这么一来,整堂课的内容就少了很多,但已经没有办法了,再去准备器材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告诉刘校长课件用不来。


上课后我坐在后面有些惭愧,因为总觉得这节课可能要“泡汤”了,时间一定会多出很多,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材料。


结果,刘校长很从容不迫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做着。先是让学生自己说说知道的盐,白糖,味精是什么样的,然后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这些调味料,边观察的时候边想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并且边看还要边画,把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画下来。一开始学生画得不理想,甚至有些小组负责画的那位学生,没观察就开始画了。刘校长提醒了一下,并且展示画得比较好的小组的作品。然后让每个小组继续完成任务。最后请学生描述一下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在汇报时,其中有一位女生说道:我认为冰糖是透明的。刘校长随后进行了纠正,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我观察到”比较合适,因为“我认为”是带有主观想法的,而“我观察到”就显得比较客观。可见,老师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课后,我们跟刘校长进行了交流。原来在课前那短短的几分钟里,刘校长已经决定把这堂课的目标锁定为:放大镜的再应用;会利用科学画来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尤其是后者,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点,并且学生的参与度不广,而科学画又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方法,加强平时的训练非常有必要。

    交流之余,刘校长还给我们看了他多年来累计的一些学生作业和自己的论文资料,一叠叠放得非常整齐。要做到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看似容易,其实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值得佩服和学习!正应了刘校长送给我们的那句士兵突击中的话“艰巨在于漫长,光荣在于平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0 19:16:37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