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区069号百度蛇的行思坐想专贴 [复制链接]

11#

“读书笔记”作业之三——《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翻阅感悟

 

    书店中,关于科学教育教学类的书真是太少了。这一日,在书店中偶得一本《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甚是欣喜。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本科学教育教学类的书,而且是介绍“他山之石”的书,虽然由于历史、文化、制度和国情的巨大差异,是不可能照搬照抄的,但多多少少总有些借鉴之处,便花费“巨资”购置了。

本书共有:物理世界、能量、植物、动物、健康、生态学、地球和太空、航空卫星和太空旅行七大板块47小章节,虽然没有见识过美国的科学教材,但想来这应该是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科学教学内容了。它的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有固定的格式,分为:问题、所需材料、步骤、结果、基本事实和补充材料、课堂讨论思考题、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词汇积累、今日思考9个方面。看似简单,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它的每一项活动,就围绕一个很小的问题展开,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利用相关材料,按照一定步骤完成后得到结果,真正的探究活动才开始,体现在“课堂讨论思考题、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两部分。这正如我们追求的“一英寸宽”,切入点要小;“一英里深”,研究地要透彻深入。他们的“词汇积累”也并不同于我们的“科学概念”,更多的是一些术语,一些专有名词,看得出很注重用词的准确。“今日思考”其实并不确切,这部分更应该称之为“谏言”,都是一些富有哲理意义的语句,每次活动结束,都有一句谏言。

以往的中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么几方面: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忽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远离社会生活和实践,致使教材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内容陈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实际能力培养;注重现成的知识,忽略探索过程;注重知识的客观性,忽略对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和筛选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学科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不少问题已逐步得到了解决或改善,但仍有很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通过这本书中所列举的教学设计,感觉美国教学,远没有我们如此“花俏”,也没有我们这般“追求创新”,它更体现一种严谨,更追求活动中的思考,追求科学素养的日积月累。尤其感觉到它的每一项活动设计内容,都很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联。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也是我翻阅这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收获。学习为了什么?实验探究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能应用于生活中,能利用实验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和思维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了类似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实验室中有突出的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而束手无策,我们的教育还是失败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借鉴美国科学教育中严谨的态度,严密的逻辑,与生活密切联系,充满哲理的人文启迪等特点,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有德、有用的社会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1:27编辑过]

TOP
12#

“评课或原创性作业”之三

科学四上调研中的冷思考

 

前不久,区教研室组织了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分数的高低是其次的,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深思。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但如今的科学教学,单凭借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科学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天气符号”这一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符号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但作为“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应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天气信息的,这些天气符号应该作为一种生活常识加以理解与掌握。为什么有较多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中雨”“雷阵雨”这一类天气符号,也许和教师并未加强此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所关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应认识到科学课应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下课的铃声它也并不意味着科学活动的结束。

2、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虽然新课标说: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但也别忘了教师也应是一个引领者。我们强调科学的探究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但也能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多是盲目的,是茫茫然而不知其所为。比如在操作某些实验中,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对于实验的的目的与结论,与学生共同分析后应给予明确的答案。如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一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不明白该对比实验的现象和说明的道理?不是说到了根的作用,就是说到了“茎的吸收作用”,也许教师没有刻意强调实验的目的,学生也就印象不深了。再如“控制发声罐的声音大小”,很多学生答非所问,并不是通过控制变量,通过控制发声罐本身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外力因素,如摇的快慢轻重等。虽然他也达到了控制声音大小的目的,但这符合教材的要求吗?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生会想到这些“另类”的想法?这其中,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没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是重要原因。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教学前应好好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每一个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所在,才能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学好科学,理解科学。

3、“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加强。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而不是培养极个别的优秀人才,科学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上呢?由于传统教学规律、教学制度的限制,使的我们没有那么的精力去顾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使的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需要每位科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糖’的研究计划”一题中,我们能剖析出不少问题。按理说,随着一年半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几个单元的活动,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技能。但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不能按照研究题目、所需材料、研究方案三个步骤来设计呢?就算按照三个步骤设计了,在过程中则能省则省,则简则简,回答不完整,设计不详尽。这其中,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一个因素,小组合作中制定计划的始终是佼佼者也是一个因素。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一直到将来读中学、大学,设计一个研究计划都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策略和技能,它能促进学生更理性更全面的看待一个问题。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加强此方面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科学、严谨、规范地制定研究计划,并能依据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对于合作小组成员,可以采取轮流执笔撰写计划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科学活动中“培养了佼佼者,也造就了旁观者”的现象。

4、应加强学生说与写的训练。回忆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情况,结合卷面完成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能说不一定会写;错别字连篇。很多学生喜爱上科学课,在课堂上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教师也经常表扬这些学生,但到了卷面上,不少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前言不搭后语,语句不通,意思不明,甚至有的能懒则懒,说话说半句。更多的学生,写出来的字错字、别字连篇。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要求学生写正确的字,表达完整的意思?学科之间是相互整合贯通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都应重视的。因此,作为科学都是,有必要在教学学生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他的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抒写能力,要督促学生说完整话,多让学生将所说的写成文字,督促学生改正错字、别字。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科学学习活动的严谨作风。

以上是我从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所受到的点滴启发,不成熟之处,仅供参考。

前不久,区教研室组织了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分数的高低是其次的,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深思。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但如今的科学教学,单凭借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科学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天气符号”这一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符号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但作为“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应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天气信息的,这些天气符号应该作为一种生活常识加以理解与掌握。为什么有较多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中雨”“雷阵雨”这一类天气符号,也许和教师并未加强此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所关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应认识到科学课应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下课的铃声它也并不意味着科学活动的结束。

2、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虽然新课标说: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但也别忘了教师也应是一个引领者。我们强调科学的探究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但也能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多是盲目的,是茫茫然而不知其所为。比如在操作某些实验中,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对于实验的的目的与结论,与学生共同分析后应给予明确的答案。如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一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不明白该对比实验的现象和说明的道理?不是说到了根的作用,就是说到了“茎的吸收作用”,也许教师没有刻意强调实验的目的,学生也就印象不深了。再如“控制发声罐的声音大小”,很多学生答非所问,并不是通过控制变量,通过控制发声罐本身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外力因素,如摇的快慢轻重等。虽然他也达到了控制声音大小的目的,但这符合教材的要求吗?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生会想到这些“另类”的想法?这其中,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没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是重要原因。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教学前应好好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每一个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所在,才能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学好科学,理解科学。

3、“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加强。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而不是培养极个别的优秀人才,科学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上呢?由于传统教学规律、教学制度的限制,使的我们没有那么的精力去顾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使的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需要每位科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糖’的研究计划”一题中,我们能剖析出不少问题。按理说,随着一年半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几个单元的活动,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技能。但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不能按照研究题目、所需材料、研究方案三个步骤来设计呢?就算按照三个步骤设计了,在过程中则能省则省,则简则简,回答不完整,设计不详尽。这其中,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一个因素,小组合作中制定计划的始终是佼佼者也是一个因素。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一直到将来读中学、大学,设计一个研究计划都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策略和技能,它能促进学生更理性更全面的看待一个问题。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加强此方面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科学、严谨、规范地制定研究计划,并能依据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对于合作小组成员,可以采取轮流执笔撰写计划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科学活动中“培养了佼佼者,也造就了旁观者”的现象。

4、应加强学生说与写的训练。回忆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情况,结合卷面完成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能说不一定会写;错别字连篇。很多学生喜爱上科学课,在课堂上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教师也经常表扬这些学生,但到了卷面上,不少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前言不搭后语,语句不通,意思不明,甚至有的能懒则懒,说话说半句。更多的学生,写出来的字错字、别字连篇。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要求学生写正确的字,表达完整的意思?学科之间是相互整合贯通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都应重视的。因此,作为科学都是,有必要在教学学生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他的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抒写能力,要督促学生说完整话,多让学生将所说的写成文字,督促学生改正错字、别字。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科学学习活动的严谨作风。

以上是我从科学四上调研活动中所受到的点滴启发,不成熟之处,仅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7:27:25编辑过]

TOP
13#

“读书笔记”作业之四——《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一本为科学教师广为传颂的好书,经常有专家、名师讲座时,也常问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总觉得这个问题太泛,很难回答。粗粗翻阅此书后,虽然仍无法较好地回答“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但至少能对此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了,尤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讲解,使原来模糊的想法一下子茅塞顿开。谈不上条理性,只作为随笔,记下点滴感触。

1、假说在科学探索中的地位。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

说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而且,假说之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理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之前进行假说,甚至已成为一种教学惯例,一种教学模式。但我们并没有想过,这个假说是否有必要?这个假说是否有意义?这个假说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之前的假说,应该是要有一定的观察根据,要有相关的实验或其他研究工作紧随其后,这个假说应该是符合逻辑的,而不是随意的猜测。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的同时,更要强调假说的经验根据或理论根据,要多向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假说,应该及时进行分析、修正,而不是一概肯定。建立在一定思维基础上的假说,是开展后续探究活动的扎实基础。

       2、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和实验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从三年级开展,我们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要细致,更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通过观察植物,观察动物,描述、记录动植物的特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渐渐意识到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它是带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实质性的规律。如果观察没有目的,那只能是普通的“看”。经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活动,开始穿插了测量、实验内容的探究活动,这在五六年级的教学中更为明显。测量和实验会得到很多数据,这是为了使观察更精确,使观察定量化。不管是观察,测量还是实验,我们都应向学生强调观察、实验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易错性及重复观察、实验的必要性。通过有目的的,持续反复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取科学真知,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3、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教育需要合作,而不是竞争。有人说,“一个中国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十个中国人的力量是一击就溃的”。说的就是我们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团结意识。新的时代,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对于其将来的成长是有重要影响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让学生懂得:不仅从实验探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我认为,科学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没有失败,只有经历。学生一次次的失败将成为一级级的台阶,学生拾级而上获得成功,成功带给他们的是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失败往往给他们带来长时间的思考,促使他们获得更大成功。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就曾经说过:“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 我要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是喜,失败是福!”

    翻完这本书,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去思考,要去吸收。而就凭借这么粗粗一翻,并不能深入理解此书的精髓,有时间,还需要静下心来,再好好阅读这本书,相信那时,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我会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
TOP
14#

“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之四——《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充分考虑实验中的各个变量因素,会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记录实验过程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学会预测实验结果,并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且在思想上有所感悟。

材料准备:食盐,玻璃棒,匙子,杯子,尺,天平秤,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杯盐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特殊的水,谁愿意上来尝一尝?

(请一学生上台尝一尝)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问:继续加盐,搅拌几下,溶解了;会怎么样?再继续加盐,再搅拌……能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溶解吗?

那么,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匙食盐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计活动方案

1、针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匙食盐”这个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样开展研究活动?

你觉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需要问清楚?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各组汇报交流:

一杯水是多少?大杯还是小杯?

盐是什么盐?各组是否一样?

水的温度是否不同?

何时加下一匙盐?每一匙盐的量怎么确定?

每匙盐的量如果固定不变?

……

4、讨论解决有关问题

水――同样温度的水,100ML;

盐――都用细盐,用同样的匙子,用尺子来度量;

放下一匙盐的时间――必须等上一匙盐完全溶解了再加下一匙盐;

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要有人记录,有人加盐,有人搅拌;

第一匙放多少――最低估计量,以后一匙一匙添加。

投影展示一杯50ml的水是多少,1勺盐又是多少。(将1勺盐与粉笔头放一块儿进行比较),可以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再进行对照分析。

……

5、完善方案,制定各组的研究计划。

6、领取材料,开展研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研究进程。

三、交流活动

1、各组汇报溶解了多少匙食盐。了解最多组,大多数组,最少的组。

2、交流实验中的感受与体会。

3、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4、在实验过程中有何新的发现?

水位升高了;水变白了;水变冷了……

四、拓展延伸

如果把问题改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你如何解决?又有哪些问题?

一杯水溶解了这么多食盐,那么一杯热水呢?一杯冰水呢?或者一杯酒,一杯醋呢?

    课外再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践。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三课。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这是本课重点探究的问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可之前却不曾有人去了解过,因此,学生也很想知道答案,学习兴趣浓郁。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方案的能力,并学会分析、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因素,以取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教材在编排上,希望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能对如何研究展开充分的讨论。一杯水是多大的一杯水?水中溶解了多少食盐怎样记录和称量……这些问题是学生们会涉及的、也是必须讨论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教材在这部分也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研究计划的范例,以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细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准备工作。至于研究的方法或步骤,则希望学生能通过讨论和思考自己来制定。不过,教材也还是有些提示的:图中盛放着四堆标有2克的食盐,提示学生可以按每次投入2克的量进行溶解实验……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同时,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产生的想法。学生们不仅知道了自己小组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还应关注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溶解得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大多数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因此,在设计第一份教案时,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这一问题。将盐按1克、2克、5克一小包包好,准备的工作量相当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100毫升水为单位进行研究,研究活动前也开展充分的讨论,讨论实验中各种可变因素,如何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尽可能准确,并将讨论过程形成文字形式的研究计划,以指导探究活动的开展。但在试教之后,发现了诸多问题:

1、学生在兴趣作用下,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是高的,但也导致了课堂纪律问题,不论是在教师讲解操作要求、注意事项时也好,还是在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时也好,不少的学生更多关注着自己的活动,致使探究活动效果打了折扣。

2、因为没有认真了解操作要求、注意事项,造成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影响了实验结果。在实验后,各组的数据相差甚远,就是因为放盐时随意放入,也不做必要的统计。

3、材料的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盐分类包好,虽然利于学生操作,但准备工作量太大;以100毫升水为单位进行实验,且又是冷水,操作时间太长,造成课堂教学环节不够紧凑,不能体现经济有效性原则。

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又再次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进行了一番思考:

①此课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答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尤其是对容易造成实验结果差异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想办法来控制这些变量。通过这样的一次操练,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更注重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能运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去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同时,此课教学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的交流合作情感等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应该说,此课教学并不重知识目标,更有价值的是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②探究性学习,是否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不同的课可以是某个方面某个重点的强化训练,不须要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已知的知识,没有必要也来探究一番。如果过分强调每一环节的探究过程,反而会使教学过程缺乏紧凑性。

③科学课的通病:科学教师不敢说话。这里包括必要的结论和批评,好像结论性的话语从教师口中说出就不是探究了,该讲的要讲,该引导的要引导。同时,“学生守纪律是最大的合作”。“合作就是不要去占用别人的时间和空间”。要让95%的学生安静下来再讲,常规的教学控制还是要抓的,这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保证与基础。

④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前进行预测:“你猜猜看?”学生便会像猜谜语一样进行猜测。而这些,都是没有根据,未经过逻辑思维的瞎猜,胡猜。其实,我们所追求的预测应该是一种“科学假设”,这是一种科学的技能和水平,并不是盲目的,无根据地猜测。

针对以上反思,我对于教材及教学过程又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1、变原教材要求的“多少克”为“多少匙”,适当降低难度,更易于学生操作;将“多少克”的要求作为延伸应用处理。如果调整,即降低了准备工作量,又增加了可变因素(一勺盐如何均衡),使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的深入。

2、将100毫升水调整为50毫升水,同时,在保证各组水源一致的前提下,将各组所需的水适当加温,以减少实验所需时间,更利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分析实验过程。对于其他实验所需材料,进行有结构的处理,即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操作,也控制学生的纪律。

3、等学生充分讨论了实验过程的操作及可变因素的分析、控制之后,再发放研究计划进行填写,这样可以将研究计划设想的更周到,更详细些。

4、在实验汇报阶段,增加“观察有何新的发现”?从而引导学生不光要关注实验本身,同时还要关注实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变化,要学会细致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学会在实验过程中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新的问题。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5、引导学生在第一次可以依据假设,先放上几匙,然后再一匙一匙的放。这个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有个假设,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的操作环节,如何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展探究过程。

  6、在实验前的假设环节,投影展示一杯50ml的水是多少,1勺盐又是多少(将1勺盐与粉笔头放一块儿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于实验中的器材、操作对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让学生进行假设,从而避免了瞎猜,而成为一种经过科学思维的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假设”。

TOP
15#

“评课或原创文章”作业之四——城乡教学的差异对比

 

地区的差异致使农村或偏远地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仍停留于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在丽水松阳县城支教的这大半年时间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一现实。城乡教学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作为大城市教学的我们经常感叹自已教学压力重,教学条件差,教学材料缺少,那是我们没有比较,一厢情愿产生的想法,如果你和其他地区有过比较,你会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的教学条件太好了,我们的优势足够明显了。经济的发展,的确也演变为教学上的优势了。

1,硬件差异。城乡间教学设施上的差异,城市各学校,开展正常的科学课堂教学,硬件方面是有保障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器材等等,有了这些保障,我们的科学课堂实施才能更加得心应手。而相比之下,偏远地区,在广大农村,山区就没那么好的条件了。以我去支教的地区,说丽水是浙江的西藏,松阳是丽水的西藏,不仅从地域上,更从经济发展上而言。学校3700学生,240教师,75个教学班,两个校区,却没有一间实验室,在我去之前没有任何与科学课程配套的科学器材。那你说,在哪里怎么上好科学课?没有实验室还能应付,也就教师苦些,课堂时间浪费些,将材料带到课堂再分组提供学生使用,但必尽是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了。没有材料怎么办?虽然有些可以替代,可很多材料是必须的啊。没有材料,学生无法实验,教师无法演示,只好照书本说一说读一读,会起到什么效果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不过乡村教学中,动植物单元的教学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了,这点又是城市学校最薄弱的,如果能在城市学校中开辟一块动植物园地那是难能可贵了。

2、软体建设,城乡师资力量的差异。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力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成效。城市学校中至少会有一两名科学专职教师,中心学校会更多些,总体而言,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是相对固定的,虽说重视度还比不上语数,但排第四总是有的。而在乡村,差异就大了,有的大学校,甚至没有一个专职,全是职的。而且是铁打的算盘流水的兵,一个班的科学教师经常换,有的甚至一年就换一个。不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造成了科学课始终处于搭头课地位,教师的师资力量得不到重视,自然也得不到提高。我支教的学校,专职从事科学常识教学的倒是有三四位老师,但兼职的更多,有上不了其他课而上科学的,更有学校医务人员当科学教师的。并不是一概抹煞这些老师的能力,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就有老师一学期只上了两个单元,实验教学单元都末上,考试时读读背背,一样OK。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教学如何取得实效?那是不可能的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在座教师所能解决的,是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了,作为我们,只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共勉,即然当了科学教师,那就在职一天,做好一天,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科学,体会科学的真谛。

        3、城市里的科学教学如何取长补短。

在与农村科学教学现状比较之后,我们应该能发现,城市新课改下的科学教学优势明显,但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三四年级动植物单元教学时资源缺少。如何扬长避短,进一步显示我们的优势?我的想法是,一,替代法。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中所要求的动物,植物时,可以用同类相似的动植物代替,而无须拘泥于教材的限制。我们说过,科学重在观察探究的过程,至于观察的对象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二、主动创造条件。开辟动植物园地。如果能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校园内开辟一块小小的动植物园地,这是极大的科学教育资源。我区原来的信谊小学曾有块一亩三分地,但随着新校舍的改造没能保留下来,很是可惜。我校如今也在校屋顶种植了各种植物,并喷汇了动植物的百科知识,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这个基地也成了学生学习、娱乐的场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TOP
16#

“读书笔记”作业之五——《英美精彩课堂》读后有感

很多人在谈到国外教育时,都会说:要游戏,要轻松,要快乐,不要负担,不要考试。似乎快乐和游戏就是国外教育的惟一,就是素质教育的真义。本书使我有机会直面真正的国外课堂教学,玩味真实的国外教师的教学细节,梳理真实的国外教育理念,从而对英美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书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活动教学、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六部分,以各种教学实例展示了英美的精彩课堂,有语文,有数学,也有科学教学。阅读那一个个精彩片断,经常会有触动心弦之感,摘录几则如下。

1、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圆锥体上坡游戏。课堂教学应该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从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入手,由问题深入到理论,再由理论去指导具体实践。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无限兴趣。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有着无穷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仔细观察、分析。

2、熟悉而又陌生的钱币——学会用透镜观察物体。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肉眼所看到的事实和实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肉眼的观察会有失实的地方,放大镜可以弥补肉眼在观察细致事物时的缺陷。因此,人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借助更精密的仪器观察事物,力求得到更客观、准确的观察结果。这实际上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各种工具“看”得更好些,怎样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3、帮蜗牛盖“房子”——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未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