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下新教材解读讲座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1#

新教材的培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可不听,只有知道编排的逻辑以及目的,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进行备课以及教学。

寒假在备下册第一单元内容的时候,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概了解第一课应该怎么进行备课,如何入手,这主要就是因为我一直在研究第一课的目的是什么,整个单元的逻辑又是什么,但是花了一个下午大概了解之后,后面的课备起来就更加的得心应手了,看完讲座,不得不感叹一句,早点培训多好呀,就不用摸索这么久了。虽然课备得差不多了,但是没有实验材料所以没有办法先进行预实验,导致心里总是没底,老师们试教后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都对我接下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测试模型注意风力和吹风角度;注意放重物方式;围栏高度不算在其中;抗震测试最好有专业仪器,没有专业的仪器可以如何解决,这些都对接下来的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第二单元的内容,前面感觉都容易理解,但是备课的时候对于第六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太理解,听完讲座,我才理解第六课的作用,让学生认识那些古代的生物(已经灭绝的动物),学生会感觉这些生物的灭绝特别的可惜,从而引出下一课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果不更好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些我们现象习以为常的生物,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也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他们,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上的感触,所以上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播放生物集体自杀,因为自然环境灭绝的视频,为下一课埋下伏笔。

第三单元感觉自己本身知识储备特别匮乏,每次遇到这块内容,学生总能问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难倒我,所以我也很认真的在倾听,收获也是最大的。比如我们可以对太阳系的天体进行归类,分为恒星、行星、气体天体,哪些可以直接观测到,哪些需要借助工具等。也突然发现八大行星改名为八“颗”行星,日食这一课原来还会因为位置导致日全食,日环食等,包括建立星座模型,也是我之前没有经历过的,自己之前也不知道原来这些星座的星星是不在同一平面的等等,为我的教学弥补了很多知识上的误差。

第四单元逻辑比较清晰,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很足,所以收获相对较小,借此平台希望和老师们探讨一下,第一课教物质的时候,教材中强调光,声音等都属于物质,为什么后面电灯亮不属于产生新物质呢?又为什么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为什么不能说产生了光和热呢?老师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这个矛盾的呢?感觉成绩好的反而会被带偏,然后只能强行进行纠正就很难受。

分享 转发
TOP
2#

光是一种粒子,通电产生的光,是电路接通射出这种粒子,不算新的物质。新的物质的本质是物质组成发生变化。
TOP
3#

回复 2楼戴丹丹的帖子

第一课不是教学生光是一种物质?产生光为什么不能说产生新物质?我还是不理解哎
TOP
4#

回复 3楼赵雅珉的帖子

光是一种物质,但不是新的物质。新的物质是本身的组成发生变化,它没变
TOP
5#

确实,一些教材的安排意图了解了,试教的经验分享学习以后会对自己的备课更有底气。
TOP
6#

回复 5楼章俐鑫的帖子

嗯嗯,是的,理解每一节课的目标以及单元的目标更加能有助于我们备课,少走很多弯路
TOP
7#

我感觉现在的培训做得越来越好了,在家里就能听到全国各地的大咖的高质量解读!倍感珍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