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评课专贴:杨春晖《磁铁的两极》 [复制链接]

1#

评课专贴:杨春晖《磁铁的两极》


个人简介


杨春晖,女,1977年出生,浙江省湘湖师范附属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学科带头人。曾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上执教研究课、在全国“西湖之春”小学各学科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执教研究课。曾获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被省电教馆拍摄成录像课出版发行。实施新课程后,多次在杭州地区骨干教师课程培训中承担研究课、教材分析讲座;曾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支教活动。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多次获全国、省、市一、二等奖。制作的CAI课件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部分课件被省电教馆选入省义务教育电子音像教材,由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电子百拼、头脑奥林匹克等竞赛多人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分享 转发
TOP
2#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执教者:浙江省湘湖师范附属小学  杨春晖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本单元从交流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了解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初步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逐步养成细致观察、大胆猜测、小心验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条形磁铁、铁棒、钢珠、回形针、搁架、实验单、铁粉、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红水笔、黑的水笔、演示台、pp演示稿、教鞭


学生:条形磁铁、回形针、搁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将钢珠置于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请学生猜测松手后会怎样?


2、引出问题:条形磁铁的磁力哪里强?哪里弱?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


2、汇报交流。


3、讨论“用回形针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实验的注意事项:挂哪里?怎么挂?


4、学生实验:用回形针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


5、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条形磁铁的磁力两端强,中间弱。


6、归纳出磁极的概念,引出课题。


(二)磁极的相互作用


1、提出问题:当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接近时,会怎样?


2、一位学生演示,描述。


3、当学生描述困难时,引出为磁铁做标记。


4、学生实验。要求:编号、测试、记录、分析。


5、交流。


6、讨论:(1)有不同的吗? (2)你们有什么发现?  下节课继续探讨。


三、明确任务,拓展延伸。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布置课外拓展题:有两块一模一样的条形铁块,它们的表面没有任何标记。已知其中一块是磁铁,不准用任何辅助器材,你怎样判别出哪块是磁铁?

TOP
3#

 

知而获智  智达高远


               ——关于“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知而获智,智达高远”取自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公益广告词。在设计“磁铁的两极”一课时,猛然想起这句话,这不正是我们科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吗?科学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思想,我们的科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无非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智慧,造就一个聪慧的头脑,最终达到一种高远的境地,养成积极缜密的思维品质。“磁铁的两极”就是以此为基点设计的。


一、提炼一个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总是围绕着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而展开,逐步深化的,在课堂中提炼一个适宜的科学问题是探究的前提。科学问题的提炼是否恰当、准确,其实也反映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对科学课程的参悟水准。


如今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过于浅显,导致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已有知识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的发展十分有限,甚至是停止不前的。长此以往,对科学充满憧憬的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动力丧失。二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过于深奥。导致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探究从何处着手,课堂上常常做一名“冷眼旁观者”。长此以往。学生认为科学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热情。归根究底,这是我们对教材、学生、科学本质的理解不足造成的。


 怎样才能提炼一个适宜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呢?我觉得应该从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做起。教材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个“范本”,研读教材,才能熟悉教材编排体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先初步确定一堂课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接着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地调整。一盘菜肴不能适合任何人的口味,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教材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可能不是我们学生关注的焦点,可能对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深奥或冷僻,这时教师就要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观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逐个解决,因此对问题要进行筛选、提炼。一个适宜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发展。


“磁铁的两极”一课教材中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二是磁铁两极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磁极的概念,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地方叫磁极,磁铁上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要建立磁极的概念,势必先要了解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最强?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在进行本单元学习前,对我校三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你了解哪些关于磁铁的知识?经统计,学生对磁铁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磁铁能吸铁。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3、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磁铁……在回忆原有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提及磁极的概念,说明学生对磁极知之甚少,但也不是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已经知道磁铁的不同地方吸铁的本领不一样,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提炼本课主要的探究问题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脑海中的“地图”,以及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这项活动,谋求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我们提炼出本课主要的科学问题:条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什么地方的磁力弱?这是一个学生可以实施的真实的任务,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发展自我。


二、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让儿童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和动脑思考的活动来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可见让学生亲自经历一段探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才会发现问题,有所感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实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屡见不鲜。教师已想方设法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可是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学生玩在其中,却无收获。究其原因,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逐渐明白无论是动手实验的过程,还是动脑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我们收集科学实证的过程,科学实证是支撑科学概念的最强有力的支柱,因此亲身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科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科学课的魅力在于能做实验,能在玩中学。我们尝试着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感悟科学。


在“磁铁的两极”这一课中,学生围绕“条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什么地方的磁力弱?”这个科学问题展开探究,通过亲自悬挂回形针的方法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在实验前,请学生提出检测磁铁磁力的方法,目的就是明确寻找实证的途径;在实验中,请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目的就是收集事实证据;在实验后,请学生仔细分析数据,目的就是用证据说话。实证意识贯穿课的始末。有了实证意识,学生才会在动手动脑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方面,通过分析现象、数据等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细致观察、大胆猜测、小心验证的科学态度。


我们坚信只有儿童自己做的科学才是他们真正学到的科学。


三、萌发N颗健壮灵动的科学种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就一门学科而言,这是引领我们教学的提纲契领,就一节课而言,我们要发展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我们滋润学生的甘甜雨露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学实践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系统问题。在小学阶段,我们如果能在学生心中播洒下科学的种子,再浇灌以甘甜的雨露,收获的将是一颗颗更加健壮灵动的“科学种子” —— 学生。


磁铁是小学自然、常识的经典科目,对于这么一个传统典型的内容,以今天科学课的视角来看,我们要向学生传递哪些信息,谋求学生的哪些发展呢?我们定位于以下五个方面:


1、多角度、多方法了解事物性质。在探讨磁铁磁力的大小时,我们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大小,如悬挂法、滚珠法、铁粉法、距离法等。每种方法在实施前都引导学生首先理清思路,然后付诸于行动。在探究过程中利用多方举证,多种角度论证自己的猜想,这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把事物的性质与用途相关联。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诸多事物的用途都是利用了它的某种性质,我们研究磁铁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了解磁铁的性质,把它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今天学生知道了磁铁的磁极磁力最强,如果让他们去寻找一枚掉在地上的缝衣针时,自然就会想到用磁铁的两端去吸引最容易找到缝衣针。


3、细致严谨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本课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研讨用回形针检测磁铁磁力的具体操作方法,无非是为了暗示学生只有细致严谨的实验操作,才能获得有效的证据,才能推导出科学的结论。看似几个回形针的简单悬挂,在操作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如回形针的测试点取在了不同的面上,回形针悬挂杂乱无章……我们统一标准不仅是为了交流的方便,更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实验检测必须有一定的标准,违反这个标准获得的证据就是无效的。这种细致严谨的实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受用一生。


    4、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科学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疑难困惑,当学生的脑海中有此意识时,学习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本课最末设置了一题“磁铁的判断”:有两块一模一样的条形铁块,它们的表面没有任何标记。已知其中一块是磁铁,不准用任何辅助器材,你怎样判别出哪块是磁铁?这就是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答。当问题轻松解决时,学生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是有用的,这个观念也会深入人心。


5、积极缜密的科学理性思维。学科学不光是学知识、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探究磁铁的两极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有思想、有智慧地参与活动,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逐步向着成熟、独立的行为发展。


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摆弄磁铁,当我们和孩子携手跋涉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时,请别忘记“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TOP
4#


梅苑飘香 11:47:14
把各种磁铁放到铁粉中一滚就可以看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了!挂回形针的方法太麻烦吧?
梅苑飘香 11:47:22
同意吗?
不睡觉的兔 11:47:58
上次我们的活动中,我也是这样提出的
不睡觉的兔 11:48:16
关键上课老师为什么要用这个,是为了体现数据的收集过程
不睡觉的兔 11:48:26
用那个就没有这个数据的收集过程了
梅苑飘香 11:49:08
有简单方法为什么不用呢?数据能证明,现象就不能证明了吗?
TOP
5#

我也认为可以采用梅苑飘香 说的“把各种磁铁放到铁粉中一滚就可以看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了!挂回形针的方法太麻烦吧?”的方法,因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条形磁铁的两端的磁力更强,而不要求探究出磁力强多少,为什么非要用数据说明呢?体现数据的收集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去完美的体现呢?比如本次教学展示中的《抵抗弯曲》。
TOP
6#

鸵鸟一号的点评有深度,文笔也好,学习了!
TOP
7#

楼上好文章,学习了!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