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教师成长记录专帖 [复制链接]

1#
小学科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
3.加强逻辑训练,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4.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激发思维灵感
分享 转发
TOP
2#

通过研修培训活动,我有幸聆听了贾老师对科学课中科学思维的理解。知道了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比较与分类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类比、转换与外推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模型化思维方法等。讲座中,贾老师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还详细地讲了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培训过后,我再次翻看教材,发现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其实都渗透在我们的课本当中。例如,在《光与影》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光源从物体左侧照射物体时,影子在物体右侧;当光源从物体右侧照射时,影子在左侧。于是归纳得出结论:影子和光源在物体的不同侧。这就是“归纳推理方法”在科学课中的体现。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W形的纸抗弯曲能力很强。当出示瓦楞纸的结构并询问学生为什么瓦楞纸很牢固不容易变形时,学生很快就能通过推理说出因为瓦楞纸由两层W形纸制成,W形纸的抗弯曲能力很强,因此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就大大增强。这就是“演戏推理方法”在科学课中的体现。在《水到哪里去了》一课中,学生在学习了“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了一会水不见了、湿的手慢慢变干了是因为水蒸发了”之后,也能联系生活尝试说出“下过雨之后的水坑里的水慢慢不见是因为水蒸发了、晒在太阳下的衣服慢慢干了是因为水蒸发了等”。这就是“类比推理方法”在科学课中的体现。在《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的实验中,有一组接通电源后用磁铁靠近小电动机,小电动机始终没有反应。他们开始猜想可能是哪部分的导线没有接好,反复调整导线松紧之后还是没有反应。于是他们猜想可能是小电动机坏了找我换了一个,但是还是没有反应。最后他们又来找我换了一节新的电池,小电动机终于转动起来。小组四人看到这个现象,恍然大悟,原来是电池没电了!这就是“剩余法”在科学实验中的体现。
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到处渗透着科学思维,只要我们教师留心,对此加以重视、利用,相信假以时日,学生们的科学思维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TOP
3#

上周四有幸在小沙中心小学参加了学术研讨活动,聆听了四位优秀教师的课。在聆听钟老师的《弹簧测力计》一课中,我获益匪浅,原来一堂技能课可以上得这么细致,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可以这样有效。由于我现在正任教四年级,于是我把在听课过程中汲取到的经验应用到了今天四年级的教学课堂上。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小组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试着猜想各部分结构的作用。学生很轻易地说出提环是手拿的地方、挂钩是用来挂物体的、刻度板是用来读数的、弹簧随着拉动会变长。由于教具中指针和拉动的塑料杆连在一起且都是黄色的,有一部分学生未能找到“指针”这一结构。通过询问学生“光有刻度可以进行测量读数吗?”引导学生找到弹簧测力计中的“指针”,有一个学生还补充说“不挂物体的时候指针应该停留在0刻度”。在观察结构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有提环?手可以拿在最上端进行观察”这一问题,让其他学生试着想想原因,通过“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什么力?”、“重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重力是垂直水平向下的,手拿弹簧测力计上端不能保证完全垂直,由于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力,拿提环的时候一定是完全垂直的”这一结论。
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弹簧测力计一大格是1N,一小格是0.1N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在学生正确读出示数后让学生分享他读出示数的秘诀,通过6个学生的分享我们获得了读数准确且快速的方法:先观察示数离哪个大格最近,如果多了,多几个就加几个0.1,如果少了就减去几个0.1。还有一个学生观察到两个大格之间的0.5那条线比大格的短一些,比小格的长一些,很好辨认,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在分享读数诀窍这一环节学生们都尝试着找到并和其他同学分享更好的方法,表现得非常积极。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在讲述正确规范的测量方法前,我先请一个学生上台进行了测量示范,接着请其他同学挑挑他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学生指出:手拿提环时不能把提环和测力计最上端一起一把捏住,只能提着提环、视线应该平视着看。那个提出不挂物体时指针应该停留在0刻度的学生补充“最开始应该观察指针有没有在0刻度,如果没有在0刻度,最后测出来会不准”。明确注意事项后,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测量,一个同学测量时其他三个同学观察有没有不规范的地方并及时纠正。测量结束后每组说说在测量过程中组员出现了哪些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再次强调。
通过上周四的听课学习和今天的课堂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研讨的重要性,尤其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研讨。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多问,不轻易说出结论,就会发现学生有时候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TOP
4#

本周二,我有幸在白泉中心小学参加了关于小学科学复习课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复习梳理。在周五的一节复习课上,我将学习到的思维导图复习法进行了应用,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在课前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大概的思维导图框架
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知之甚少。他们从来没有画过思维导图,大部分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将一单元的科学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出来。因此,在课前我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来减少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难度。在课上我发现构建框架时辅以图片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梳理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动力时,出示以重力、弹力、反冲力为动力的三幅图片,学生马上就能会想起这三个实验以及做这三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我们的发现。
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由于初次制作思维导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组内根据框架一起梳理知识点,将想到的点一条一条用记号笔补充在纸条上。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可以让每组重点整理一个模块,最后全班一起补充完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组都是按照框架的顺序来完成思维导图,因此我会对小组梳理的内容进行调整分配,防止在全班汇总环节有些内容各组都梳理了,有些内容没有组完成这一情况的出现。
三、汇总、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并不是每组都能完成一副完整的思维导图,因此思维导图的汇总、补充完善就比较重要了。我事先把框架绘制在一张大的白纸上,张贴于黑板,在巡视过程中记录每个部分完成得比较好的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梳理的知识点张贴在相应的思维导图模块上,并面对全班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倾听、反馈、补充。最后,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由全班一起完成的相对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了。
TOP
5#

本月我进行了关于低年级乐考的探索实践培训。由于我们学校的乐考内容不包含科学学科,在这次培训中,我对科学学科的乐考进行了了解与学习,希望在今后的低年级期末阶段能给学生安排一些适合的内容。
一、乐考内容
1.同单元不同知识点的叠加,如一年级《植物》单元中同种植物的树叶的认识、颜色与形状的辨别、用拃和小方块测量桌面的长度;
2.不同单元知识点的叠加,可以用闯关的方式,对《植物》单元中植物各部分细节的观察、植物生命特征的描述与《比较与测量》单元中实际动手测量的能力、材料的使用方法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组合;
3.主题集中:以一年级为例,将观察、测量、描述集中在一种植物上展开,便于学生思考,体现思维的连续性。或是设置一个去好朋友家里做客的情境,将天气、季节、餐具、去、椅子这些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4.项目化设计:从解决问题入手,结合数学、美术等其他学科思维,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二年级为例,可让学生试着做一把椅子。
二、乐考形式
有闯关式、游园式、任务式、汇报式。
闯关式由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这样更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如用手和小方块测量物体、给物体分类、给动物分类等。
游园式由学生进行自主开展,测试速度快,解决了耗时多的问题,但是由于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学生的认真程度不够。
任务式时间集中,学生的自主性强,如做一个测量纸带等。
汇报式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意,如给动物建个“家”、做一顶帽子等。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怎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设计高效的、适合学生且学生感兴趣的考核项目,将是我今后学习、思考、探索的方向。
TOP
6#

本月我进行了关于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培训。
对于“引导学生运用多元的方法进行学习”这块内容我受到了比较大的启发。培训中以《岩石》单元为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比较、阅读写作等方法进行学习。对岩石、矿物、土壤的学习,都要通过细致地观察,准确地描述来认识它们的特征,因此观察与描述贯穿了单元的始终;而对岩石特征的学习、矿物光泽的观察、三种类型土壤的特征认识都需要进行细致地比较;对于拓展性比较强的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阅读资料获得的相关理解撰写小报告。
我任教的三年级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打算这样去设计:这一单元中,需要对动物的卵、蚕一生的各种形态等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准确地描述,因此观察与描述是整个单元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需要对不同动物的卵、蚕一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动物的繁殖、不同动物的一生进行比较;由于对蚕的一生的观察是个长周期的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画图、拍照等记录方式对饲养过程中蚕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最后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进行呈现、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个单元。
最后,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品质。培训中以四年级的《岩石和土壤》和五年级的《地球表面的变化》为例对教材进行了设计与解读,不少教师都认为岩石单元专业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挑战。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TOP
7#

在今天的教研之春培训活动中培训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沈老师和王老师的课。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创设一个好的、贴合主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探究状态。例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在出示电工师傅平时工作中用到的不透明接线盒之后,暗盒里面未知的连接方式使学生立刻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中,在教师介绍了舟山有名的朱家尖西瓜后,哪种土壤最适宜种植西瓜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一个好的引入、好的情境创设决定了学生接下去时间里的学习状态,这至关重要。
2.引出问题后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寻找证据的空间。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例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教师将整个探究活动交给学生,学生按照“检测的顺序→自检电路检测器→推测连接方式”寻找证据。在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至少需要测几组接线柱”、“谁记录得最好”、“接线柱是怎样连接的”、“还有其他可能吗”等等,推动学生更好地交流。《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从颗粒、黏性、渗水性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在过程中,教师通过“哪种土壤最适合朱家尖西瓜生长”、“可以对三种土壤的哪些特点进行研究”、“怎么设计实验方案”、“哪些现象说明渗水性好”等问题对学生的研讨交流进行了有效地引导。
3.引导学生学会从表面到本质、由浅入深地分析数据,生生之间不断补充完善,最后提炼出实验结论。例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在教师追问“还有别的可能性吗”之后,学生通过思考寻找到了另外三种连接方式,整个环节学生之间不断补充,最后得出所有四种可能的连接方式;《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在研讨分析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时,生生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得出了“沙质土由于颗粒大、空隙大、黏性差所以渗水性好,适合耐旱的植物生长;黏质土由于颗粒小、空隙小、黏性好所以渗水性差,适合需要充足水分的植物生长”这一比较完整的结论。两节课中,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收获、有意义的。
TOP
8#

2021年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 心得体会:
1.以小组成员共同上台的汇报形式代替小组派代表在台下汇报。在平时的课堂上,每次请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时,同组的成员很多都像是跟他无关,只是一个学生的发言,其他组大多也没有很认真地聆听,导致汇报交流环节效果一般。请小组成员共同上台的话,集体参与度会更高,学生之间的交流补充会更激烈。
2.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传统地讲授方法,学生会更加感兴趣,也会学得更快。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姜老师通过“握手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氛围下学会了检测顺序;最后的“改变接线盒中导线的连接方式让其他组检验”这一小游戏中,学生们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
3.适当的奖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姜老师提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电工证。这一奖励贴近上课主题,又联系了生活。
4.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堂上的动手制作环节很有必要。如《电路中的开关》一课中,学生动手制作了一个能控制亮灭、外形美观的开关。这一环节考察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非常符合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宗旨。
TOP
9#

研修社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培训 心得体会:
1.项目化学习需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如《制作天气播报站》,完成的作品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且项目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马上投入其中;《简易电路》中,创设小夜灯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高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兴趣。《我和我的牙齿》中,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牙齿模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保护牙齿的意识。
2.项目化学习需要设置贴合学习目标的驱动性问题和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周到,使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设计与制作/测试与展示→研讨和改进→拓展提升”,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低,缺乏兴趣。如果能将项目化学习应用到课堂,让学生们边玩边学,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效率也会更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