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学科优质课一等奖视频集锦 [复制链接]

1#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丁言君《运动和摩擦力》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一等奖视频《运动和摩擦力》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o3010okoebz.html

【教材简析】

本课延续了单元对于机械运动的认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继续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力。与前几课不同的是,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而且它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都要与其他物体接触,发生摩擦,也就必然产生摩擦力。也因此,孩子对于运动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摩擦力的研究。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组成。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主要是通过体验活动和测量刚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来感知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而更为复杂的滚动和滑动摩擦被独立放置于下一课时进行。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孩子,学生对于摩擦力这个词毫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他们认为摩擦力会受到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影响,会因为接触面积的大小发生改变等等。显然,这样的经验在科学理论上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更多是模糊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的感性认知上。

另外,本节课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赛课形式的影响上。学生直接跳过了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对力的认识肯定会受到影响,对测量力的工具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当做相对独立的内容来实施教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 重视证据意识,认识到证据的可靠性建立在科学实验过程的基础上。


  •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摩擦力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感受摩擦力;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难点: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电子握力计、底面粗糙程度不同的运动鞋、爬墙小车

小组:钩码、弹簧测力计、拉力盒、砂纸、记录表、

【教学过程】


  • 谈话导入,暴露前概念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 师:我儿子也是个运动迷。他最近就在准备一项运动,便是我们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拔河。


  • 师:但他在纠结一个问题,他在拔河时候究竟该穿什么样的鞋子呢?


预设:学生会提出摩擦力大一些、底面粗糙、有鞋钉的鞋子…

师:为什要穿这样的鞋子呢?(聚焦摩擦力)

理念:从学生熟悉的运动和鞋子入手,既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同时,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情境最能打动学生,生成最真实的科学问题。本节课也将运动中鞋子的选择作为主线贯穿课堂。

二、活动一  体验摩擦和摩擦力(5分钟)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摩擦力。那什么是摩擦力呢?你们了解摩擦力吗?

认识摩擦

(1)师:要想让你的手掌发生摩擦,可以怎么做?

预设交流:要摩擦的话,就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接触在一起。

(3)师:只要接触就可以了吗?

预设交流:还需要运动,或者有运动的趋势,都会产生摩擦。

(4)师:摩擦时,你就能感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教师小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感受摩擦力

(1)师:用穿着鞋子的脚,在地面上反复摩擦,感受摩擦力。

(2)请学生分析,这个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3)师:你在生活中还接触到过其它摩擦力吗?

理念: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熟悉又陌生,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教师带领学生从认识摩擦、摩擦产生的条件,到体会到因摩擦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对摩擦力的认识,了解到摩擦力无处不在。

三、活动二 不一样的摩擦力

1.师:你们觉得拔河摩擦力需要大还是小?

2.师:穿着不同的鞋子,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摩擦力吗?

3.利用握力计测试学生与地面的摩擦力。

教师挑选穿着不同鞋子的学生上台进行摩擦力的测试,获得数据。

4.展示不同学生的“摩擦力”数值和他的鞋底,引导学生发现接触面光滑程度和摩擦力的关系。

5. 分析测试过程,从中发现我们的实验数据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6.将测试过程中影响证据可靠性的条件进行归纳和讨论,转化成下一组实验的记录单。

理念: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以下认知:1.再次体验到人与地面的接触,通过鞋底的摩擦,摩擦力是真实存在的;2.测试结果显示,摩擦力确实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3.同时,教师在过程中抛出了证据可靠性的理念,用这个视角来审视整个测试过程时候,学生发现,所搜集的数据很难经得起别人的质疑,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所以整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证据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展示了探究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的本质。

四、活动三 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重量是否有关的实验

(一)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师:怎样才能确保证据的可靠呢?

预设交流:体重一样/鞋子的式样也一样/地面一样/鞋底的光滑程度不一样。

2.学生通过选择实验器材和方法,来确定实验的相同和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重量、形状、运动板(运动方式)等    

不同条件:一个包了砂皮的拉力盒;一个光滑的拉力盒。

3.师:在科学学习中,用实验器材来模拟现实中的材料,是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4.学生实验。改良弹簧测力计,使数据更加精确,降低学生读数难度。

5.利用钉钉的在线编辑功能,学生交流实验数据。

6.小结。师:通过设计和实验,我们发现了,摩擦力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确实有关,同学们选择底面粗糙的鞋子,是有科学依据的的。

理念:1.改进器材,提高实验精度。学生在测试摩擦力的数值时,需要读取物体启动瞬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数值,很难精确,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改良的器材,使读数精准可见。2.充分利用钉钉等常见的软件,提高学生汇报的效率,避免数据递交时学生的拥堵,与时俱进。3.再次将科学的概念回归到生活之中,用科学解释生活的现象和选择。

(二)摩擦力和物体重量

1.师:在测试同学的摩擦力时,我们还发现,证据的可靠性还受到了不同同学,不同体重的影响。说明,摩擦力可能还与什么有关呢?

2.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吗?

3.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4.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理念:从现象中继续提取问题,再次研究,聚焦点不变,研究的方式和内容继续得以深入。

预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学生很可能还会提出接触面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可作为课堂机动部分的内容,或者课后交流讨论。

四、拓展:设计一双拔河专用的鞋子。

1.师:科学告诉我们,该选怎样的鞋子去参加拔河比赛呢?(底部粗糙,有一定重量——不阻碍移动的情况下)

2. 师:感谢同学们用智慧帮丁老师的孩子解决了一个生活中问题。当然,你以后肯定也会参加拔河比赛,你可以为自己设计一双拔河专用鞋,你会怎么设计呢?

建议:(1)要考虑拔河的场地。(如草地、沙地和塑胶场地等)

(2)现实中的例子。(可以考虑多功能)

3.课后设计一双专门用于草地拔河的鞋子。

理念:课有尽,而探究无穷;知识宝贵,而更难得的是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通过设计,甚至制造,将本课融入到技术和工程的领域,在拓展活动中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

五、小结:

1.师:关于摩擦力,还有一些秘密没有被揭示,下节课,你还能学习到,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摩擦力的大小。让我们继续学习。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19-12-07 15:34:40
分享 转发
TOP
2#

湖州市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章杰 《神奇的纸》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一等奖视频《神奇的纸》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k30107kuawn.html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能用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

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从小养成环保概念。

2.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难点】

1.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能用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的变化。

【教学准备】


纸,餐巾纸,钩码,纸箱......

课前活动:


  • 1.向前掷纸,飞不远。(生,太软了)你能不能让它飞得远一点。



生:折纸飞机。


  • 2.任务:折一个纸飞机,并在飞机上写上名字。



折好后试飞纸飞机。收起纸飞机,放回抽屉。


  • 3.出示PPT名字(章杰)和优秀章(教学组织)


  • 一、导入


  • 1.白纸飞不远,折成纸飞机就能飞得远了,为什么?(改变形状)(板书:变)


  • 2.纸的变化,继续来变。(板书:纸)


  • 二、增加纸的承重



(一)改变白纸的形状,提高承重

1.出示桥模型,放一个重物(钩码)上去会怎样?

预:压垮、压塌......

试试,压垮了,有没有办法让这张纸能承受钩码,不塌下来。

2.每组四张纸,每个人尝试,如果能承受一个钩码的重量,把成功的纸放到相应小组的展台上,可以继续尝试能不能承受两个钩码。

领取材料,尝试挑战。

3.观察能承受一个钩码的纸的形状。一张纸承受不了钩码,改变形状后可以。(板书:折  形状)

(二)瓦楞形

1.观察能承受两个钩码的形状,都很接近,观察它的形状,请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

预:锯齿形、波浪形......

这个形状很像瓦片的形状,生活中称为瓦楞形。(板书:瓦楞形)

在哪里看到过瓦楞形?(预设:纸板)

2.观察瓦楞纸。说一说你的发现。

预:瓦楞纸形状描述;进行钩码承重尝试;不同厚薄比较;

3.瓦楞纸厚薄不同,出示纸凳子,你觉得它能承重多少?

学生坐,感受瓦楞纸凳子很坚硬。

(三)改变餐巾纸形状,提高承重

1.出示一张纸巾,它比较软,能不能用这张软软的纸巾提起一桶沙?每人一张餐巾纸尝试,看谁第一个提起来。

领取尝试。

2.成功的纸验证,它们为什么能成功?拧一拧改变了形状。(板书:拧)

三、改造纸的吸水性

(一)普通纸怕水

1.刚才能提起沙桶的纸巾,让它喝点水,还能提起沙桶吗?为什么?

预:纸浸水变软了;纸怕水;

2.纸杯不怕水,为什么?

预设:涂了油;防水层......

(二)涂油增加防水性

1.纸上涂东西,吸水性能会改变吗?出示书写板夹纸巾,一半涂了猪油,一半没有猪油,在上面滴水,你觉得会怎么样?

预设:一个会吸水,一个不吸水......

2.明确滴水方法,学生领取材料,尝试。

3.学生汇报。

预设:滴了猪油的纸水不下去,没涂油的水很快吸进去了。

涂东西可以改变纸的吸水性。

4.人类很聪明,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改造纸的性能。

四、拓展

1.课后要求学生尝试做一个防水纸船。

2.课堂上展示教师自制的防水纸船。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19-12-07 16:07:28
TOP
3#

舟山 林浩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一等奖《声音是怎样产生的》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v3012ne2wvx.html

【设计思路】

在《声音》单元里,学生将去探索关于声音的各种问题,其中本课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核心问题,也是研究声音传播,振动频率与音高、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等奠定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认识,教学中有必要先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进而通过第一个活动“使物体发声”,让学生初次有意识地关注到物体的发声。活动后再让学生谈谈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就会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更加确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实证,不断强化学生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方法与过程。学生提出的观点一般聚焦在“物体发声是由于力的作用”和“物体发声是由于它在振动”这两个主要方面。无论是何种观点,教师都应让其提供相应证据,并请不认同该观点的学生提出反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对比“受力但不发声的物体”和“受力并发声的物体”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开始关注物体的振动。

在第二个活动中,教师将带领学生研究物体在发声时是否有振动的情况。这个活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观察到振动现象明显的尺子和橡皮筋,第二个层次是会借助不同的感官和辅助材料来帮助观察发声中的物体。学生将在这个活动后第三次谈谈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能达成共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结束前的应用拓展活动。首先是借助锣的发声和停止发声强化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的认同感。其次以感受声带的振动来体验不同物体在发声时的振动,继续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最后教师从情感价值观上提出不仅可以探究声音,还可以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3.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4.能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积极找寻物体在振动的证据,知道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借助触觉和其他辅助材料等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是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也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和学生:音叉、钢尺、橡皮筋、鼓;一个演示展台;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等。

【教学过程】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导语:在声音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关于声音的很多问题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提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第一次谈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看法)

1.用不同的方法使物体发声

导语:看来想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物体是怎么样发声的

出示材料和要求:音叉、橡皮筋、钢尺、鼓,尝试用不同的方法

小组活动后汇报并板书

2.物体发声的条件

导语及提问:同学们通过敲、拍、拨、弹等方法,让这几样物体都发出了声音。现在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跟原来还一样吗?说说看(学生第二次谈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提炼为两条:(1)声音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请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或提出证据反驳不认同的观点。

二、推进对物体发声的条件的认识

1.力的作用不一定让物体发声

比较压弯的直尺(不发声)和弹拨后的直尺(正在发声)。


为什么压弯的直尺没有发声,这与刚刚同学们弹拨后的直尺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吗

如果物体发出声音不是因为力的作用,那会是振动吗?

找出他们在振动的证据。

三、物体发声时会振动

1.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振动

教师出示记录单,请学生先找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的发声物体,记录现象。

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出示尺子和橡皮筋的慢动作视频。

小结:观察到的尺子和橡皮筋的发声现象都是一种往返运动。

2.借助触觉和辅助材料观察振动现象

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有办法证明它们也在振动吗?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

学生汇报后,教师播放音叉和鼓的慢动作视频。

3.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是都在振动

出示四幅动图,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4.停止振动,物体还会发声吗

锣在发出声音时有没有在振动?这说明什么?

如果让振动的锣停止振动,会怎么样?

提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第三次谈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拓展活动

TOP
4#

义乌市楂林小学  应航  《滑动与滚动》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审一等奖《滑动与滚动》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i301800vy3r.html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3.能说出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滚珠轴承是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小车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自主完成实验,证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感受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不同。

2.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证实小车轮子的运动方式(滑动还是滚动)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并完成车轮滑动、滚动时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木板、培养皿、弹珠等

四、教学过程

【趣味故事,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熟知的“小兔子运南瓜”趣味故事,提问学生思考:小兔子如何将南瓜运回家?通过趣味故事情境,讲解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并由此引出课题《滑动与滚动》

设计理念:利用一个动人的故事,迅速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牢牢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并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利用材料,初步体验】

进一步提问学生思考:小兔子搬运南瓜时选择滚动的原因是什么?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省力的背后是摩擦力减小。接着请学生分别利用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利用自备的材料,感受滑动和滚动之间的不同。初步感受到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启发他们思考: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能否用更为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两种不同的摩擦力能否利用实验仪器进行准确的测量?并引出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实验设计。

设计理念:导入故事中的搬运南瓜,学生会缺少一定的体验。因此本环节利用自备的、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滑动与滚动之间的不同,形成一个初步体验,为后续设计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对比实验做铺垫。

【设计实验,新知教学】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思考如何科学设计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对比实验。逐步启发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用和仪器测量?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如何测量?实验设计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在改变车辆运动方式过程中控制变量?

学生按要求讨论并设计方案,明确自制小车改变运动方式的原理,并在匀速运动过程中进行摩擦力的测量。学生完成活动后,全班交流和讨论,并汇总数据,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注重科学思维的生成和发展。因此本环节重点让学生自主讨论和思考,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方法,将小车的滚动转变为滑动。最终分析教师提供的小车是如何做到运动方式的自由转换。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充分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生活应用,总结新知】

过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应用?

出示培养皿、弹珠等材料,引导学生自制指尖陀螺并分析指尖陀螺的原理。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利弊。明确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只要用对地方都可发挥作用。

设计理念: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本环节着重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指尖陀螺为载体,通过自制指尖陀螺,分析滑动与滚动在不同生活情景中的应用,并掌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感受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19-12-07 16:28:21
TOP
5#

温州市龙湾区屿田实验小学  戴乐韵   《电和磁》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一等奖《电和磁》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f30112ng0ws.html
【教材分析】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起始课。本课的具体概念是: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意识到增大电流、增加导线圈数可以增大电流产生的磁力。教材期望学生能通过以下两个主要活动建立起以上概念:其一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指导学生做19世纪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其二是做短路电路和通电线圈加大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实验。

由于是单元起始课,因此,本课与本单元接下来的教学关系非常密切。如: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第2课中的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第5课中的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用短路、和增加线圈圈数的方法等加大小磁针的偏转角度的研究,也为对第3 、第4课中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研究提供直接经验;用线圈和指南针组成“电流检测器”检测废电池是否还有电,暗示了第7课中检测手摇发电机是否发出电来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电”和“磁”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六年级的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再加上在三、四年级中有独立的“电”和“磁”单元的系统的科学学习,已经知道一些磁铁的知识和简单电路的知识,为本课的“电生磁”概念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学习的遗忘规律影响,大部分孩子对普通电路的组装连接还不够熟练,对电路短路的连接以及这种连接会增大电流,易损坏电池也有些淡忘,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到本课实验的操作效率;对磁能吸引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在本课的复习阶段就必须有效地唤起孩子的旧知,为建立新的概念服务。

“电”和“磁”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对几个班学生的前测来看,约有9%的孩子认为电和磁没有关系或是不知道,有91%的孩子模糊地认为有关系,个别有生活经验和有相关的课外知识积累的孩子能说出电能干扰磁,或者互相之间有存在某些作用或关系,不过没有具体的直接经验。而且,当让那些认为电和磁有关系的孩子猜测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时,他们却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电和磁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学习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更需要教师搭好脚手架,唤起孩子们的旧知,建立概念框架,促进他们的概念建构。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体现明暗两条设计思路。由于本课是典型的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科学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仔细观察、严谨求证、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本课设计以情感体验作为暗线,注重感性证据的收集和理性思维分析。了解电磁科学发展史,从奥斯特之前人类的已有研究——奥斯特的伟大发现——奥斯特之后对科学的发展促进,经历科学发展史的过去、现在、未来,渗透引领、启发、探索、延续的思想,学生在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的过程中,体现科学发现的背后科学品质的发展。

本课设计的明线是,基于课标大概念和单元概念框架,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起点,基于前概念,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活动,大胆尝试,细心发现,寻找更多的证据,验证电和磁的伟大发现。活动设计力求学生理性思维的梯度发展,让学习进阶发展与本单元和课标大概念吻合。

单元起始课承载着“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引领学生走进新的科学世界,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通过唤醒旧知,联接新知,以解决问题为支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能量”大概念下驱动的电和磁的进阶性学习。

《电和磁的研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设计时采用的双线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科学探究:

1.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合理的推理重复的实验,寻找证据,集体的论证,建立解释,找到物质之间的关联。

科学态度:

1.提高实证意识,增强理性思维品质,激发探究电和磁的兴趣。在体验奥斯特研究电和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技巧和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探究兴趣。

2.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严谨坚持的品质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融入HPS教育(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史,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

理性思维:学会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实证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贴、指南针、学生相同材料1份,大表格(KWL),

学生:KWL单元学习手册课前调查(每人)

学生:

活动一:新电池5号1个、电池盒1个、开关1个、导线3根(长)、灯泡1个、指南针1个、记录图、指针贴纸、

活动二、线圈1个、电池1个、水笔、记录板、导学指南、点赞贴纸、朋友圈展板、评论条、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展示班级日志

1.
出示“班级日志”(KWL大表格),分别展示全班学生对“关于能量我们已经知道的”和“关于能量我们想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回答的汇总情况。读读个别学生写的,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意思。

2.介绍使用方法:“班级日志”将伴随着我们整个单元的学习。当我们学习后获得了新的知识可以填在L中,解决了哪些问题咱们在“表格W”上做个记号,当然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往“表格W”上贴。

【设计意图:“班级日志”的运用是站在整个单元结构教学的高度来关注学生思维的卷入。这里汇集展示了全班孩子的前概念、思维的发展和推进的全过程。虽是简单的两张表格,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激发思考,引入课题(3)

1.实物投影出示指南针【板贴小磁针】

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指南针可以指示南北,是因为里面有根小磁针,有什么办法不碰到它,却可以让小磁针指向改变,发生偏转?

预设:铁、磁铁【板贴铁、磁】

归纳:只有铁和磁铁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理由:磁铁具有磁性,磁能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与磁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结:铁两头靠近小磁针的两极都出现相互吸引,磁铁靠近时有一头是出现相斥现象。

2.出示铜导线放在指南针上面:铜导线可以让小磁针转动吗?

学生观察并说理由。(磁铁不能吸引铜)

3.情境引入:2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奥斯特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打开时光的大门,回到200多年前来看一看吧!【课件视频】

【设计意图:对铁、磁铁和铜导线靠近小磁针的不同情况进行梳理,是本课学习急需解决的、来源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性”唤醒。这样不但为本课学习作了铺垫,而且便于孩子们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二、模拟探究,经历发现(8)

(一)像奥斯特那样去做——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奥斯特到底发现了什么现象呢?都说科学家的发现,我们未必能察觉,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学生说做实验)那就让我们像奥斯特那样去试试吧!【揭题:电和磁】

1.学生实验

小组拿出材料,尝试接通电路,测试,把磁针的结果贴在指南针图中

提示:

接通电源,断开电源,多次测试

观察小磁针的变化,贴在图中

开关即关即开,避免电池过多损耗

组长把实验结果贴到黑板上

时间3分钟,实验结束材料放到抽屉里

2. 交流

第一层次:指向电流让指针偏转

(1)预设:部分没偏转

我们的研究结果都一致吗

为什么没有偏转呢?

灯有亮说明电路本身流通没有问题(上来演示一下)

灯没亮连接有问题(你可以再次尝试让灯泡先亮起来,通路状态下再观察)

(2)预设:都偏转

你们发现了什么?

(3)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偏转?(通路)

(4)是什么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是电还是导线?请例举收集到的证据。

预设1:电【板贴:电】

证据1:接通电路,小磁针偏转,断开电路小磁针复位。


证据2:电流越大,小磁针偏转的角度越大。


证据3:电池调头,小磁针偏转的方向也改变了。

预设2:为什么不认为是导线。

(1.
导线的材料是铜。2.断路时,没看到偏转)

第二层次:指向电产生磁

电是怎么让磁针偏转的?通电导线周围有什么力量吗?可能是什么力量让磁针偏转?

预设:可能有磁性【板贴: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推进思维发展,同时提出问题,聚焦本课研究的问题核心电产生磁】

(二)寻找更多的证据——让磁针偏转更明显(15)

1.情感提升:你觉得磁针偏转的角度大吗?是呀,虽然偏转的角度很小,很不明显,但是,这偏转还是被细心的奥斯特发现了。奥斯特的心情非常激动。如果你是奥斯特,你会将是电让磁针发生偏转这个消息现在就发布出去与别人分享吗?比如朋友圈?【微信朋友圈】

其他同学也都同意吗?可是,这个现象还很不明显,偏转角度这么小,你认为所有的人都会认可是电流让磁针偏转的吗?怎么办?

预设:学生说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2.怎么寻找更多的证据呢?

你有办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吗?

预设:电流变大(电池数量增多、短路)、增加导线(线圈)【PPT】

短路:瞬间产生很大的电流,开关不能长时间接触,避免发烫

线圈:好几条导线预设:如果靠近指南针的导线变多会不会让偏转角度变大?演示,出示通电线圈

3.研究活动提示:(10)

仔细阅读导学单,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10分钟,自主选择1-3个实验进行研究

图文结合记录证据和发现

记录板贴在朋友圈展板,并确认观点打勾

4.学生活动:领取材料,教师计时器开启,10间到就停止活动,整理展板

5.评价活动:(2)

浏览其他小组进行点赞和评论,

认为研究的内容证据充分,观点表示支持,可以点赞

对研究的发现结论或者实验设计有意见的可以留言

时间2分钟

活动组织强调:

点赞贴纸在抽屉,每人一个,

评论条和笔在展板旁边,需要的可以领取

1-5先看6-11组,6-11组先看1-5组的,分成两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研究,寻找更多的证据支持观点,培养实证意识。点赞活动面向每个学生的评价,通过他评的形式对研究进行分析和思考。朋友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研究到成果发布的虚拟历程,体会研究成果需要经历长时间细心的研究,反复的论证。】

三、整理分析,建立解释(10)

1. 朋友圈成果发布会

请2组分别就三个研究内容进行展示阐述【拍摄展板投屏】

哪组想最先发布你们的朋友群,先来分享你们的研究发现?带上展板

2.集体交流。

我们找到更多的证据了吗

研讨指向层次:

第一层指向电:电流能让指针偏转吗?现在大家支持这个观点吗?

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整理证据:做了几个实验都可以发生偏转

第二层次指向磁:是电产生磁让磁针偏转吗?我们现在找到哪些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整理证据:电流越大,小磁针偏转的角度越大。导线圈数越多,偏转越大。

追问:磁针偏转角度变大说明什么?

第三层次辨别:电引起的小磁针偏转,像磁引起的偏转,还是更像铁引起的偏转?

预设:更像磁

证据1:铁只会吸引小磁针,不会发生排斥。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是排斥现象。

证据2:电流的方向改变了,小磁针偏转的角度也改变了。如果是铁,应该还是被吸引。

证据3:短路电路时,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了。如果是铁,磁力越强,该吸得更牢。

证据4:线圈增多,电流没有变大,小磁针也偏转了,说明里面磁力变大了

2. 小结:电流能产生了像磁一样的性质,从而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板书:电产生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证据分享和交流,再进行有层次的研讨交流,逐步推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从事实性描述走向分析和思考事物之间内部联系。】

四、情感升华,课后拓展(3)

小科学家,我们现在找到了这么多证据,可以把我们的成果发布朋友圈给所有人知道吗?

如果你是其他科学家,看到我们的研究,你会怎么想?

可是奥斯特是怎样做的呢?奥斯特的伟大发现带给后来科技发展什么启示呢?【视频】

这些都是电产生磁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生活用品,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成果的生成都是经历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通过科技史发展,体会奥斯特小小的发现带给人类科技巨大的改变。】

五、整理日记,启发新知(1)

1.课堂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和磁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交流后,在班级日记表上板贴“电流产生磁性”这个概念。

2.课后整理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同时,我们产生新的问题了吗?每人记录在自己的学习日志的表格W中。

【设计意图:让本课的学习与单元整体学习对接,不断补充,不断修正元认知,不断解决问题,继续产生新问题。】

3.课外作业:

(1)阅读:资料库——《电和磁见面了》。

(2)调查了解奥斯特朋友圈的科学家们关于电和磁的新发现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19-12-07 15:53:51
TOP
6#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张秋佳《压缩空气》


浙江省2019小学科学学科课堂评审活动一等奖《压缩空气》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j3012gaqvpb.html


精彩教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70c31a56e7cc9822#rd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19-12-07 16:16:04
TOP
7#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张秋佳《压缩空气》[/a
毛球味奶茶 发表于 2019/12/7 16:01:58

感谢整理分享
TOP
8#

叶老师有心了,学习整理优秀课例,方便我们更好的学习整理,真好!
TOP
9#

叶老师,有心了,那么用心的整理,谢谢分享。
TOP
10#

谢谢叶老师整理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