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大江东陈亚飞成长专贴 [复制链接]

1#
注册论坛账号还是在工作第一年,那一年,我在这里寻找各种我需要的资料,得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帮助,那些年也是我成长最迅速的时光,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论坛登录得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忘记了账号密码,2019年,在教研员杨老师的指引下,重新注册了账号,重新走进论坛,2019,就在这里起航吧
最后编辑大江东陈亚飞 最后编辑于 2019-02-26 08:02:27
分享 转发
TOP
2#

                                                                      每月研修笔记----由“杂”到“专”的核心密码(2019.1.15)
关键字:韧性、抱团、自悟
一、韧性
坚守、执着、淡定、努力、回归......,这些词语是朱老师对韧性的解读,听后对我感触最大的就是:我要重拾工作第一年那种对工作的态度,坚持每天打开省网站、论坛看看,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学习最新的东西,上课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要上好课就要多学习名师的课堂,所以能出去听课的尽量争取出去现场听课,不能出去的也要找时间把录像课看完。
二、抱团
一个人走不远,走得不坚定,一个团队携手共进,走得更远,更踏实,感触:多组织教研组内教师聚在一起研讨,彼此说说自己的困惑,说说自己的最新感悟,2019,希望我们的教研组能更好成长
三、自悟
有高度、有厚度,朱老师展示的科学教室走廊,科技童玩节等等,都给我不少触动,我们的课程开发,活动开展还需再厚实点。
朱老师从“杂”到“专”,“专”出了自己的天地,希望自己也能“专”进去。
TOP
3#

                                                                                                读书心得《走向探究的科学课》--2019.1.28
      错过了市级的培训,错过了和“三剑客”见面的机会,幸运的是在杨老师的指引下,得到了这本经典《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利用闲暇时间,我匆匆把此书看了一遍,更多的体会还需以后再慢慢品读此书,更多的体会还需把书中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此只摘录了一些我认为较好的句子,和大家共享。
     整本书分2个篇章,第一个篇章是“专家讲座”,里面收录了刘沛生、刘默耕、姜允珍的专家讲座,第二个篇章是“教学案例与评析”,里面收录了李子平的《纸桥---形状与承受力》、《弹簧》,路培琦的《植物的果实》、《小天平》、《树叶与人》,章鼎儿的《昆虫》、《橘子的认识》、《昼夜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碘酒与淀粉》、《蜡烛会熄灭吗》这些大师的教学实录,虽然从时间上和我们已经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教学设计还是堪称为为经典,是我们学习模板。
   摘抄的句子:
出自刘沛生的讲座《致敬经典》
1、    教学目标的改变,不是简单地改变学习方式,而是进一步认识这门课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要把自然课由“知识性”课程变为“教育性”课程
2、    对“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这两个环节,教师更要重视“整理材料”
出自刘默耕的讲座《小学自然学科的目的和要求》
1、    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
2、    自然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儿童主动地去认识,去实践。
3、    教师的基本职能是“指导”儿童认识和实践,是“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出自姜允珍的讲座《在自然教学中怎样体现“一举多得”的目的要求》
1、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
2、开设“一举多得”的好课
在后面的教学案例及评析中,专家的点评也让人印象深刻
1、我们有好多老师,有的时候上课,不舍得把时间给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去研究,这个时间老师总是自己在那里占用着,这个不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特别是主要活动内容。
2、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了你事先没有估计到的生成性问题的时候,学生猛然发现或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不用急于跟他们进行交流,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你们认为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TOP
4#

                                                                                                                                                   勤反思,促成长(2019.3.29)
        本学期本人执教的是五年级科学,在春意盎然的3月,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研讨了第一单元《沉和浮》,从开始上第一课的忐忑到上完最后一课的释怀,这一单元的教学让我诚惶诚恐,生怕因为我教错了某个知识点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现在对第一、第二节的教学做以下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一个啤酒瓶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放入水中,有沉有浮,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对本课的主要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并写上预测的理由,都记录在记录单上,这些也是学生前概念的暴露,在写预测的时候,就会流露出他们认为浮沉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再进行实验,对和预测不同的几个物体重点分析下,让实验来和前概念冲突,建立正确的概念。
2、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个活动中用橡皮泥作为沉的代表,用木块作为浮的代表,把橡皮泥不断切小,把木块一块块叠加。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让学生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上节课,忽悠了学生一把,觉得挺过瘾。不过,也为这节课埋下了隐患。什么隐患呢?上次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和材料有关,而这一课重要就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出尔反尔!怎样又能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落实到位呢,必须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3个体积一样重量不一样的红色小球,3个轻重一样体积不同的蓝色正方体,通过让学生经历2组对比实验,对沉浮与体积轻重的关系重新构建了概念。最后对潜水艇和鱼儿的沉浮原理进行讨论解释。
         依托一系列的实验探究,2节课上下来,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接受理解了,但是当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总结到:浮力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时,班内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既然浮力是和这两个量有关的,那我们就只需要上后面几节课的内容就可以了呀,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好像不学也没事啊”,听完这些话,我……我无言以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