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年共同体林泳桥专帖 [复制链接]

341#

宇宙外边是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么?原来我们想的太简单
因为宇宙的定义是所有空间和时间的组合,因此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找不到它的外边。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因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客观世界。承认宇宙外边还有其它主宰,已经被无数的事实证明是荒谬的。而且与人类千百年来的观测事实不符。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而这个直径范围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宇宙,但是我们对于这个范围外面的宇宙却一点讯息都得不到。
上虞鹤小林泳桥 发表于 2019/8/16 15:19:26
人类将无法解释的事情归之于神话,在历史特定时期是可以理解,随着技术及基础理论的发展总会有“科学”的解释。
TOP
342#

2.青霉素,作为如今被最广泛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从被人类发现到用于正式医疗后挽救了大量的生命。而它确是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一次生物实验中,出差后忘了清洗细菌培养皿的发现。
上虞鹤小林泳桥 发表于 2019/8/16 15:24:21
抗生素的滥用需要时刻警惕。
TOP
343#

科普学习一下,哈哈
TOP
344#

4.不粘锅,美国化学家普朗克特发明了一种不粘材料,十几年后,一位法国的科学家将这种材料巧妙的放置到炒锅之中,解决了千万家庭主妇的苦恼。
上虞鹤小林泳桥 发表于 2019/8/16 15:24:55
事实证明再好用的不粘锅都不如铁铸锅。
TOP
345#

6.塑料,这是由于最初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绝缘体,但原有的东南亚昆虫材料价格昂贵,因此美籍比利时人贝克兰意外发明创造了塑料,很好的解决的绝缘体材料的问题。
上虞鹤小林泳桥 发表于 2019/8/16 15:25:15
塑料是个伟大的发明,却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TOP
346#

林老师所记载的这些科学成果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许多方面,为这些科学家点赞!
TOP
347#

宇宙中心存神秘大脑 上帝粒子或成毁灭真凶

        最新研究称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具有合适的质量破坏宇宙。利用希格斯玻色子可能是废除所有自相矛盾、无实体的智能生物的最简单方法,这些生物本不该存在,但它们仍出现在最佳的宇宙模型里。此外,我们还将有200亿甚至300亿年时间存活。“这段时间还是很长,我们无须匆匆的买人寿保险。”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的肖恩·卡洛尔(Sean Carroll)这样说道,他与加州理工学院的金伯利·博迪(Kimberly Boddy)共同提出了这个观点。
  这一悖论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物理学家意识到他们的模型将导致未来充满玻耳兹曼的大脑:从真空里出现的完全形成的有意识实体。虽然这听起来非常怪异,但科学家无法阻止有时候物质会随机自我组建,从而创造适合玻耳兹曼大脑出现的条件。当你考虑宇宙正加速膨胀时,这种问题就会出现。
  这提供了无限的时间、空间和能量以供玻耳兹曼大脑的形成,最终它们的数量超过正常意识形态的数量。这将导致玻耳兹曼大脑对宇宙的体验比我们的要更典型,这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我们的理解是基于人类才是典型观察者的假设。
  就未来充斥玻耳兹曼大脑之前宇宙将如何终结,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出好几种理论试图解决这一悖论,但大多数理论是基于未经测试的物理学,例如弦理论。相比之下,希格斯玻色子能够利用已经完备和广泛接受的物理学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希格斯玻色子伴随的场必须是相对稳定的,这意味着它能够自发的进入更低的能量状态。随后,具有自身物理学定律的太空气泡将涌现,并以光速膨胀,同时摧毁在该过程中遇到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宇宙。
  这一观点并不新颖,但直到科学家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并测量了它的质量——大约为125千兆电子伏。卡洛尔和博迪将其与另一个基本粒子——顶夸克的最新质量估计相结合,计算出物理学定律支持稳定的希格斯玻色子。
  这听上去非常有前景,但稳定的希格斯玻色子数量似乎非常少,预计科学家将于2015年对顶夸克粒子的质量进行测量,大型强对撞机将在为期2年的休息期后重新开启,它将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希格斯场。
  最新的数据将帮助确定另一个未知问题。如果希格斯场是稳定的,并且能够跳入更加低能量的状态,那么受影响的区域生长速率是否会比宇宙膨胀速率更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希格斯场将摧毁宇宙,玻耳兹曼大脑悖论也将解决。
  即便答案是否定的,希格斯场仍可能摧毁宇宙。然而,在这种情形下只能通过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而这个问题与多重宇宙可能性的本质有关。

本文来自《科学网》
TOP
348#

新证据揭必有外星人 银河中存数亿支持生命行星
       据一组天文学家最新研究表示,银河系内有一亿多个地方或可以支持复杂生命的存在。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能够检测宇宙里环绕恒星的行星的数据。这项研究被发表在期刊Challenges上。
  这项研究首次定量的估计了银河系内支持微生物水平以上生命存在的行星数量。“这项研究并未暗示复杂生命存在于很多行星,我们只是说存在很多支持生命的行星环境。生命的起源问题并非此研究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支持生命存在的环境。”研究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助理研究员艾伯托·法瑞(Alberto Fairén)、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尔帕索分校的路易斯·爱文(Louis Irwin)(首席作者)、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分校行星宜居性实验室的阿贝尔·门德斯(Abel Mendez)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德克·舒尔策·马库奇(Dirk Schulze-Makuch)这样说道。
  “复杂的生命并不意味着智能生命——尽管它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比微生物更大更复杂的生物体可能存在于一系列不同的样式。例如,类似地球生态系统里形成稳定食物网的生物体。”研究人员这样解释道。
  科学家们调查了1000多颗行星并使用了考虑行星密度、温度、基质(液体、固体或者气体)、化学过程、与恒星的距离以及年龄的公式。利用这些信息,他们计算并提出了生物复杂性指数(Biological Complexity Index,简称BCI)。BCI计算表明1%-2%的行星的BCI等级高于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后者据称存在一个地下全球性海洋,或可能支持生命形式的存在。考虑到银河系内大约有100亿颗恒星,BCI的结果暗示了1亿颗可能的宜居行星。
  尽管或可能支持复杂生命存在的行星数量非常多,银河系是如此广袤以至于具有较高BCI值的行星相距都非常遥远,科学家们这样表示。最临近也最有潜力的系外行星系统是格利泽581,它拥有两颗明显可能支持复杂生物圈的行星。地球距离格利泽581大约20光年。
  “看来我们独立存在的可能性非常低,”研究人员说道。“然而那些复杂程度与我们相当的生命形式可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在可预见的未来与这些外星生命见面是不太可能的。”

本文来自《科学网》
TOP
349#

哈勃新拍摄震撼画面 1万个星系超深空宇宙景象

       美国宇航局近期发布了一张照片,展示了最色彩斑斓的宇宙景象。这张照片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其中首次加入了紫外波段数据,这一波段的光线人类的肉眼一般是无法看到的。
  在这张精美的图像中可以看到美丽丰富的色彩,充满着各种星系,它们的年龄大致在50~100亿年之间,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它们不算年轻,但也不算老。
  这张照片花费了哈勃望远镜841轨的观测时间,其中包含超过1万个彩色的星系图像,在时间长河中向前一直追溯到大爆炸之后数亿年的宇宙极早期。哈勃项目组的天文学家佐尔特·列维(Zolt Levay)表示,将紫外与红外波段图像数据叠加入这张图像之后,人们便可以欣赏更广泛波段范围内所见的宇宙美景。
  此前在2003年至2009年间,天文学家们研究了再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下拍摄获得的哈勃超深场图像。而借助紫外波段图像数据,天文学家们最终结合了哈勃所能观测的所有波段数据,从紫外波段一直延伸覆盖了近红外的波段。
  项目首席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的哈里·特伯雷兹(Harry Teplitz)表示:“此前超深场数据中紫外波段信息的缺乏使得对其开展研究工作就像是试图弄清一个家族的历史,但却不知道这个家族孩子们的信息一样。”他说:“紫外波段数据的加入填补了这一空档。”
  紫外波段辐射主要来自那些温度最高,质量最大,最年轻的恒星。通过这些波段的观测,天文学家们能够很直观地观察到哪些星系中正在形成恒星,以及在这些星系的内部哪些区域正有恒星正在形成。通过对这样早期星系的紫外波段研究,天文学家们将得以了解星系是如何通过聚集小规模的极高温恒星并逐渐扩张自身的过程机制。
  由于地球的大气层会过滤掉绝大部分的紫外线,这样的观测只能依靠运行于太空中的空间望远镜来进行。研究组成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罗吉·韦德霍斯特(Rogier Windhorst)表示:“像这样的观测计划利用了哈勃望远镜的独特能力,这对于为迎接未来的下一代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做好准备至关重要。”
  他说:“哈勃望远镜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紫外波段数据库,这对于未来将其与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红外数据库相结合并进行对比工作至关重要。这是第一张这类真正的紫外超深场图像,展示了这种结合的巨大力量。”


本文来自《科学网》
TOP
350#

宇宙诞生之谜再起疑云 大爆炸后膨胀论或被推翻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直以来,标准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源于一次大爆炸而且正在不断膨胀,这似乎已成了一个根深蒂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现在,一名德国科学家却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宇宙根本不是在膨胀,粒子质量的不断增加或可解释为一些距离地球遥远的星系似乎离地球越来越远。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维特里克在arXiv上撰文指出,他已经构建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宇宙学框架,在这套框架内,宇宙并非在膨胀。而且,万事万物的质量一直在增加。这一理论或许有助于科学家们理解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宇宙大爆炸中出现的“奇点”等。
  天文学家们通过分析物体的原子释放或吸收的光来测量物体是在远离还是接近地球,这些光会以独特的颜色或频率出现。当物体远离地球时,这些频率会移向光谱上的红色(低频)。上世纪20年代,包括埃德温·哈勃在内的很多科学家发现,大多数星系都展现出了这样一种红移,而且,星系距离地球越远,红移越大,据此,他们认为宇宙一定在不断膨胀。
  但正如维特里克所说的那样,原子释放出的这种独特的光也被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尤其是电子的质量所控制。如果某一原子的质量增加,那么,其释放出的光子的能量也会变得更高。因为能量越高,频率越大,因此,释放和吸收频率将前移到光谱中蓝色的部分。相反,如果粒子变得越来越轻,频率将变成红移。
  如果所有的质量一直在增加,那么,古老星系的颜色将看起来是红移而非目前的频率,红移数量也将同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因此,红移将使星系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即使它们并非如此。维特里克认为,在名为暴胀的短期之内,宇宙仍然在快速膨胀,但在暴胀之前,宇宙大爆炸不再包含有一个宇宙密度无限大的“奇点”时刻。现在的宇宙将是静止的,甚至开始收缩。
  这一想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它也有一个大问题:它无法被检验。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质量最终都是相对于国际千克容器这一千克标准得出的数值。如果包括国际千克容器在内的万事万物的质量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那么,我们就找不到检验办法了。而对维特里克来说,缺乏实验测试并非大事,新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摒弃了困扰物理学界的宇宙大爆炸奇点。
  尽管该文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但有些专家认为,这一想法值得深究。也有科学家表示,最新解释或许可以帮助天文学家们避免落入单一思维的窠。

本文来自《科学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