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株洲—绍兴)陈碧玉的学习之旅 [复制链接]

11#

      上午,有幸参加了“2018年柯桥区小学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开始之前我们参观了轻纺二小的拓展课程。课程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有科技制作、版画拓印、云平台建设、弦乐……等多达18个课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越社越韵”这项课程。越剧乃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绍兴嵊州,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将当地文化发展成课程,成为越剧传承和发展的新力量。
      昨天听丁校说到他们学校的评课方式,我觉得非常不错,但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下午便安排我们参加了“柯桥实验小学语文深度教研活动”。活动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童老师和赵老师分别执教《大自然的声音》,在风声、水声、虫鸟声中缓缓走进课堂。童老师巧妙地设计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而微风呢喃,时而狂风大作,时而小溪淙淙,时而海浪汹涌,让大自然地美好在每个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随后,各观察组的组长上台,分别从落实学科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语段学习目标的达成要求、动笔练习、学生朗读情况、技术使用以及关注学生表现六个方面做了相关汇报。当时看到这种研课方式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好希望我们学校也能这样来研课!不管什么科目,将一堂课从多方面客观的剖析并且做出评价,提出建议,这对教师的成长帮助多大啊!作为年轻教师,不怕努力,就怕无方向的努力,我始终认为,在业务方面如果能通过捷径快速成长,绝不愿乱摸一通的龟速前进。
      在观察汇报结束之后,还安排青年教师整理课堂实录,整个活动有过程,有成果。虽然整理课堂实录非常耗费时间与精力,但对自身的业务提高非常有帮助,偶尔抱怨一下无碍,事情做好即可。
                                                                                        陈碧玉
                                                                                        写于 绍兴柯桥区
                                                                                        2018年10月23日 晚

最后编辑18774815045 最后编辑于 2018-10-23 20:51:47
TOP
12#

      今天下午得知要确定上课的年级以及汇报课的内容,心里挺慌的。在我们这六个人里,我是那个知识量最少,最没经验的一个,别说确定内容,我连每册教材里有什么都不清楚,当然,我知道这可以花时间来了解,课就是慌,唉!不过不管怎样,既然要上课,那就上STEM课程,不是为了赶新潮、炒概念,只是学以致用,检测学习效果。来到这里接触的最多的就是STEM,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处于对STEM的探索过程中,但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探索开始的。我个人蛮喜欢STEM这个理念的,只是对它的了解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上,而且上STEM课程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我担心自己没办法做好。
      刚刚看了梁琰分享的“发现科学之美”主题研修课程,实在是惊叹!科技的力量真是太强了,运用全景VR、延时摄影、红外热成像、显微摄影等前沿技术手段拍摄素材,融合科学与艺术之美,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全新体验。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会更轻松,而学生的可能性则更大了。
                                                                                                陈碧玉
                                                                                                2018年10月25日      
写于 绍兴柯桥

最后编辑18774815045 最后编辑于 2018-10-26 19:59:32
TOP
13#

      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忽然想通了,此时你会感觉什么事情都是美好的。
      今天从齐贤镇中心小学回来后,刚好赶上丁老师的STEM课程《设计乒乓球捡拾器》,这是丁老师自己开发的STEM课程,我非常期待,这一次我是带着明确的问题来听课的。这节课是这一系列STEM课程中制作产品前的最后一堂课,由于我们是“插班生”,所以丁老师简单的回顾了一下前三堂课的内容。在不同的室内环境状况下,如何让不同身高的人轻松、省力的捡到球呢?并且要求产品最少能储存20个球。在经过学生前几节课的激烈讨论与设计后,才有了这节课——改进设计图并开出材料清单。在展示学生的产品设计图时我很惊叹,小学生竟然能画出这样详细且精确的设计图,丁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图进行改进指导,之后整个课堂就都交给学生了。天呐!老师说话的时间才几分钟?虽然课上才几分钟,但课前老师却是花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和心血。

      丁老师说在知道需要开发STEM课程时他也很苦恼,冥思苦想了好几天也想不到要开发什么课程,无意中被人提醒到自己爱乒乓球才想到这样一个课程,原来大家在做一个事前都是会有困扰的。他说我们回去开发STEM课程不能生搬硬套,而且要结合当地实际问题来思考,我非常赞同,上周从杭州回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学校要开发一个STEM的拓展课程我该从哪方面入手?”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我认为对我有启发的案例。
      案例一,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的创客梦工厂的案例,里面提到构建时考虑的要点:教育教学的需求与实际的用途关系的分析,整体模式是教学空间与实践场所相结合。
      案例二,珠海市第一中学依托珠海航空产业优势,以航空特色为“车头”,实施多项目、多元化、多层面跨学科、跨部门、跨时段的活动。
      那么结合当地情况,从实际需求出发解决问题,且将多科目融合的课程,我们茶陵县又能以什么为“头”呢?我有了一点思绪,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推进与落实了。
      我忽然明白,在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而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未知数量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陈碧玉
                                            2018年10月26日
写于 绍兴柯桥区
TOP
14#

       今天晚上看了王建兵老师的《物质的变化与我们》和《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这两堂课的实录,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这一堂课从教学设计上来讲,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本堂课设置了三个活动环节,一是品尝米饭,通过这一环节引出米饭里面含有淀粉。第二个环节观察淀粉,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尝这四个观察方法发现淀粉的特征,再通过猜测许多蔬果里面是否含有淀粉,引出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判断物质中是否有淀粉可以用碘酒检验。第三个利用碘酒检验这些蔬果中是否含有淀粉。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更是画龙点睛,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这一现象,给学生们介绍了无字密书,而且让学生们体验了一把,这样让学生们在上完整堂课之后对碘酒和淀粉的变化记得非常深刻而且充满兴趣。
      从学生课堂表现来讲,实在是让我惊叹。学生的观察几乎不需要老师指导,非常的有序而且规范;学生的表达几乎不需要老师引导,非常的完整;学生的记录习惯几乎不需要老师提醒,非常的自觉。我想,这些良好的表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从刚学习科学开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我相信这些孩子上科学课就像语文和数学课一样非常认真。
      许多老师都说小学教师就是万精油,不在乎你的专业是什么,只看学校缺什么。我相信一个老师的转型应该并不困难,但在大多数学校一个老师的转面临转型的结果是身兼数科,而不是对一门科目精益求精。或许中西部地区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是对这些科目的重视不够,学校对这些科目花费的精力远不如语文和数学课。

陈碧玉

TOP
15#

来到这边十多天了,不同学校的展示课听了也有很多,但常态课却比较少,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周老师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这节课,让我深感科学老师的特殊性。但凡需要做实验的课,即便是常态课也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

有的时候一堂课的内容非常的多,那么这种时候我就在想我们是否可以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些处理,比如说适当的进行删减。比如在这堂课的设计中,周老师先是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然后介绍小苏打,问学生你在哪里见到过这种物质?再问你认为它在水中能溶解吗?个人认为这两个问题可以设计的再精简一点。可以直接出示小苏打让学生观察,然后做溶解小苏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快速得出小苏打可以溶解;也可以在学生说出见过苏打水时直接问这说明小苏打可否溶解?学生有了溶解的基础会瞬间得出小苏打可以溶解,这样会节约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更强的实验。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需要理解什么叫做溶解能力也就是饱和度。拿我们吃饭做比喻,可以问学生你吃饭吃到什么程度就吃不下了?(吃饱了)当你吃饱了的时候就是你的最大饭量了。那么同样,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物质溶解到什么程度就没办法溶解了?(出现沉淀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这个物质在这种水量下的最大溶解能力了。判断溶解能力的标准已经出现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就理解溶解能力不是指溶解的速度而是指能溶解的最大量。这样之后得出来的数据就更有说服力,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一下子就能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大于小苏打。 周老师在实验之前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指导做得非常的好,尤其是对平勺的讲解,而且,周老师强调一定要在前一勺溶解后再放下一勺,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本节课实验的时间过长,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器材问题导致溶解太慢,我建议可以将玻璃棒换成木棒或塑料棒,这样省去演示玻璃棒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的时间;将250ml的烧杯换成100ml的,这样不至于让水很浅,方便搅拌。

活动结束后再介绍一些生活中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提供帮助。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实验过渡,提出你们认为气体能溶解在水中吗?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通过实验证明。可惜的是由于时间问题,周老师只播放了这个视频,学生通过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以观察到汽水中汽泡的变化,在这个实验中,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溶解于水中,通过减压从水中析出。我也在思考,学生是要理解压力这一概念,是否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现象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不需要具体概念?

以上纯属一家之见,有许多不足,或许在日后我上这堂课时或看其他老师上这堂课时会有新的启发,非常期待。

陈碧玉

写于绍兴柯桥区


2018年10月30日

最后编辑18774815045 最后编辑于 2018-10-30 21:35:49
TOP
16#

谈一谈整理课堂实录


我从来没觉得一分钟能有那么长。


昨天听完章老师的《不同材料的餐具》这堂课之后,我觉得她上的真好,课堂掌控如鱼得水,所以在回来的路上我就想,我要整理出她这堂课的实录。在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整理实录要多少时间,我以为一个晚上足够了。直到晚上11点还在电脑前挂着耳机边听边整理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有多天真,毕竟此时我才整理出一半,还包括小组活动的十分钟。


在整理课堂实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周围绝对的安静,因为录音总是有一些杂音的,而且你要认真听老师和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其次你要保证自己足够专注,不然会听着听着就漏听或者错过,这样就要返回来再听一次,费时又费神。最后你要确定自己足够有耐心,毕竟在电脑面前保持专注地状态随随便便都要坐上几个小时,不发牢骚不崩溃地都是英雄,我敬佩你。还有一点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重复地话,在整理时还要适当的对其进行删减,使得实录更加具有可读性。





      虽然整理实录耗时久且很麻烦,但是对自己的收获却是不小的。在整理的过程中,课堂在脑袋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出来,学生的表情、表达、小动作和老师的表情、语气以及何时板书、走动的位置都会记得清清楚楚,使得这节课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了,甚至还会获得当时听课没注意到的信息,这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许多时候,听一节课,听了之后过两天就记不清了,再久一点就忘了,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涟漪。



当你听到一堂好课时,及时拿录音笔录下来,回去好好整理,这就像阅读,久而久之你自然会发现自己有所变化。不要觉得傻,读书要努力,工作也要。

陈碧玉


写于
绍兴柯桥区


2018年11月1日

最后编辑18774815045 最后编辑于 2018-11-01 17:51:0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