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名师西部行(青海大通)项目工作回眸 [复制链接]

1#

物至于此  小得盈满

——桂馨科学名师西部行(青海大通)项目工作回眸

    项目说明: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关注中国乡村教育的慈善机构。基金会致力于改善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环境,遵循平等、互 助原则,以慈爱之心帮助那些在经济、社会地位或身体条件处于不利地位的乡村教师和学生。积极扶持有合作伙伴参与、公众支持和志愿者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主要的公益项目有:桂馨书屋;桂馨科学课;桂馨乡村教师支持。“桂馨科学名师西部行”活动是隶属于“桂馨科学课”的项目之一。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并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基金会最早在2012年开始就开展了桂馨科学课项目,当年9月在大通进行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全员培训,覆盖到了当时绝大部分科学教师)。到20145月,进行了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大通教研员及县骨干教师5人参与)。2015年大通县刘元得老师至浙江温州的合作学校进行了40天的交流学习。而后,直到20175月,浙江绍兴吕文焕、朱钻飚、吕坚三位老师以西部行的形式回访了大通。基金会也于该年5月,协助当地成立桂馨大通科学教育工作室,即希望能以工作室的形式、结合当地实际,稳定一批骨干教师更好促进当地科学教育发展。

        2018521日至25日,基金会再次组织浙江名师叶晓林、马林、章雅菁对大通县科学教育作二次回访。基金会期望通过老师的回访、调研、交流、指导,针对于大通实际情况给予当地教研员及老师们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同时也将了解的情况和建议反馈至基金会,以便于基金会更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为工作室的建设及当地骨干老师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楼层设置

   一楼:项目说明和楼层设置

   二楼522日上午,桥头镇中心学校观摩指导

   三楼522日下午,斜沟乡中心小学观摩指导

   四楼523日上午,东峡镇中心学校观摩指导

   五楼523日下午,桥头第二小学集体备课

   六楼524日上午,桥头第二小学同课异构

   七楼524日下午,桥头第二小学展示课和讲座

   八楼:章雅菁老师感悟《遇见马蔺花》

   九楼:马林老师感悟《同学习 齐交流 共成长——与青海大通小学科学教育同行研磨<月相变化>一课有感》


左起:青海省大通县小学科学教研员赵秀花,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章雅菁,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叶晓林,杭州市京都小学马林

最后编辑一品轩 最后编辑于 2018-06-02 19:12:42
分享 转发
TOP
2#

    5月22日上午,“桂馨科学名师西部行”的三位名师在大通县教学研究室姜军邦副主任和学科教研员赵秀花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桥头镇中心学校进行观摩指导,全县部分一年级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赵城年校长与专家组成员交流座谈


两位教研员深度交流


王青红老师执教《我们知道的动物》


孙睿老师执教《我们知道的动物》


活动现场1


活动现场2


活动现场3


交流1


交流2


交流3


交流4

    三位专家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在发言中,指出:桥头镇中心学校的王青红老师,以一名中年教师的睿智,在上课伊始,采用由点到面的引领方式,先出示某一动物身体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辨认、猜测,然后再展示全部的导课方式,既引出本课的学习对象,又让学生复习之前的概念。这种新颖的导课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整堂课中,教学环节主要以观察、分析、探讨为主。

    长宁镇中心学校的孙睿老师,作为一名初入道的年轻教师,用其富有感召力的教学用语,用其富有吸引力的评价方式,紧紧的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进行了活体动物与标本动物、活体动物与玩具动物的对比观察,使得学生在观察、描述、绘画动物时,通过对比明晰了解动物的共性特征。


最后编辑一品轩 最后编辑于 2018-06-02 15:02:41
TOP
3#

同学习 齐交流 共成长

——与青海大通小学科学教育同行研磨《月相变化》一课有感

马林 杭州市京都小学


    5月21日至25日,受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的邀请,我与杭州市下城区的两位小学科学教育同行一起前往青海省大通县,开展为期一周的科学教育研讨活动。出发前,对于此次活动非常期待,希望能到距杭州两千多公里外的青海大通交流切磋科学教育,为西部的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行前两周,接到组委会通知安排,我将与大通县的科学骨干老师同课异构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一课。当时一听课题,惊了一下——这是老师们普遍都觉得很难上的一堂课,宇宙天文知识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中的难点,而月相变化又是宇宙单元的难点之一。我又恰好没有上过这一课,无经验可言,瞬间压力倍增。于是立即开始研读教材,查询相关资料,“恶补”专业知识,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深入解读教材的用意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有了初步的框架。然而,根据教学进度,几乎所有学校都已经上完了《月相变化》这一课,试教成了问题。四处打听,全区仅剩一所学校的一个班还未上,长叹一口气,问题解决!

    5月23日下午,青海大通桥头二小,科学教室。我与大通县童小仪老师开始了紧张的备课与准备材料工作。我们与科学团队成员一起备课、说课、磨课,气氛热烈,一件件教具、一页页课件、一次次试讲,期待把最好的一课展现给全县科学教育同行们。

    5月24日,同课异构活动正式开始,全县六年级科学教师及各校骨干教师参与了观摩研讨。在《月相变化》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并明白形成月相变化的原因毫无疑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无法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对本课模拟实验探究活动进行了优化。首先给孩子出示了一组月相(一个月中的某五个月相),请学生给它们排排序,期望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前概念情况,同时通过预测交流,将问题聚焦:月相圆缺变化规律及亮面朝向规律究竟是怎样的?随后顺利引出用模拟实验来探究验证。既然是模拟实验,我觉得应该让实验更真实地模拟月相形成的天体位置关系、视觉观察角度等各个因素。于是想到了用黑板墙面模拟太阳,用黑白面小球模拟月球,用呼啦圈模拟月球运行轨道,用实验者头部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期望能给孩子最真实的空间体验感。考虑到实验有一定难度,在实验之前,我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设计并指导实验,学生示范、微视频示范、教师强调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指导,通过四人小组共同合作完成“模拟月相变化”实验。在实验交流研讨环节,孩子们呈现了模拟实验后真实的探究数据,绝大部分小组的月相变化图绘制正确,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最后我还通过月相观察盒更真实地观察了一个月月相变化规律,并向孩子们推荐了手机APP,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持续观察、研究月相。

    大通县童小仪老师也执教了《月相变化》,童老师的教学设计更趋向于常态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及教参建议推进教学,也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月相变化规律。我觉得对于刚刚起步不久的乡村科学教师来说,入门容易,可操作性更强。

    课上好了,在最后的评课环节在场的老师们给予了不少肯定和建议。此次活动也留给了我很多思考:面对不同的学生,怎样更好地了解他们、走进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指导环节,是否可以用更简洁的语言、精炼的要求、恰到的指导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实验?在实验参与上,是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全方位的体验和参与观察?同时,对于大通科学教育同行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渴求,对教学严谨、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习,齐交流,共成长。感谢桂馨慈善基金会搭建的交流平台,感谢大通科学教育同行给予的学习研讨机会,让小学科学教育在青海大通像马兰花一般越开越艳,花香满园!


最后编辑一品轩 最后编辑于 2018-06-02 16:52:54
TOP
4#

回复 12楼金亚军的帖子

第二排应该是月食时的红月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