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三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总帖 [复制链接]

1#

       28日的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活动在新街小学开展,本次活动依然安排的非常精凑。上午聆听了胡立平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观察叶》,我震惊于新街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自控力与胡立平老师的控场力,整节课堂井然有序。仔细学习胡老师的教学设计,个人认为胡老师在教学知识中预设的“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知识点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过于困难。同时,PPT课件中呈现了5种叶片的图片,上面标上了序号,但却没有标明树叶的名称,错过了一次普及知识的机会。徐春建老师对于叶片点评很切合实际,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也应该选择各种类型的叶,不能仅限于树叶。国庆后,自己刚好也要上《观察叶》这一课,胡立平老师的展示课刚好做了一个示范,让我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胡老师在课堂中仍不忘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孩子不能随意摘取叶片。
      下午又聆听了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做一个生态瓶》,这节课需要老师课前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和工具,但是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知是不是被台下老师们“吓”到了,学生在整节课堂中都略显拘谨,课堂氛围一直无法被方老师调动起来。课后与方老师闲聊,得知学生是四年级的,果然知识储备存在差异。但方老师对于生态瓶的设计设置了不少时间,让学生充分设计和再修改,这一点对于之后学生动手制作生态瓶起到了促义。可惜最后对于制作完成的生态瓶进行展示、评价的环节没能充分进行,只是展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当日活动中,一年级教师参与式培训是个有趣的活动,老师们的参与性都很高,培训过程中也是热闹非凡。个人觉得本次的培训更像是体验,让老师们提前体验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过培训过程中,老师间的交流也是很宝贵的,大家各抒己见,畅谈对于纸蛙制作、长度测量的见解。这样的活动对于熟悉一年级教材很有帮助,也让我体会到实验套材的重要性。相信随着这类活动开展次数的增加,老师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对于学生的指导也更加有效。【赭小】
分享 转发
TOP
2#

       紧凑的活动安排将我们的外出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每一次小科的教研活动都犹如甘露,给予我们滋养。虽然我还未接触《比较与测量》单元的实际教学,但两个单元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共同性。    两节展示课分别由上城区闻蓉美老师和萧山区沈华燕老师执教。《在观察中比较》这节课中,闻老师的语言非常甜美、亲切,课堂自然生动,学生们也都被闻老师的情绪所带动,表现得非常棒。闻老师并未采用贴纸奖励机制,但学生们并没有因此而特别不受控。由此可见,我们学生的内部动力驱动也很充足,但这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条件、正确引导。闻老师将听讲区和活动区区分开来,个人认为这样的操作很不错,不会让外界因素影响听课效率,希望以后有机会也能这样尝试。此外,本节课的讨论环节很精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些正是我们想让学生掌握的可贵品质。《起点和终点》一课中,沈老师的课堂设计带有情境性,声情并茂,对于一年级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感觉在听绘本故事一般。整节课堂结构清晰,教师展示和视频演示相结合。在视频中,有一次青蛙跳跃后翻身了,沈老师并没有就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这导致之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翻身就重新跳。另外,老师没能强调小组内4人成绩比较的顺序,有一个小组四位成员在两条纸带上都跳了,这并不合理。
    之后的三场讲座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闻老师带来的加拿大STEM课堂、姜向阳老师的《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科学教与学》和杨老师的《比较与测量》教材解析。我们的课堂不能固步自封,要向新的、先进的课堂学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有趣。(赭山小学)
TOP
3#

        萧山区小学科学2017年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在北干小学举行,当天活动安排紧凑、井井有条。在陆祝林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测量纸带》一课中,陆老师的课堂评价分为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可爱的卡通贴纸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自己的课堂,我发现学生对于纸带上标数字的处理很感兴趣。陆老师指导学生标在线后,但是学生在之后的测量过程中出现了误差,设想如果标在格子中间或是线前会不会减少误差的出现。之后,由曾夏招老师执教《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曾老师对于单元知识的整理非常完善,使学生对于整个单元所学知识、方法有了系统地认识。但我发现曾老师会主观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忽略了积极举手的学生。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借鉴。
    喻伯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STEAM教育的前沿知识,让人深有感触。在讲座过程中,喻老师强调了加强技术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四条建议:1.注重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2.注重设计过程的展开和研讨;3.注重亲自动手实践和改进;4.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而不是学生课外去完成。同时,我们可以将STEAM教育和拓展课程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寻找切入点,贵在落实与坚持。   【赭山小学】
TOP
4#

  《我们生活的世界》一课由凌华华老师执教,恰好自己也刚上过,在此就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
  1.在班级汇总中,凌老师是随机选择材料进行归类分析,然而学生对于橡胶这种材料是非常陌生的,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我认为对于材料归类分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将把全班达成共识的物品分类进行讲解,如金属、木头等;再针对其他栏中的物品进行单独分析、归类。  
  2.在这节课中,陶瓷与玻璃、橡胶、塑料与玻璃是学生识别的难点。看得出来,凌老师在物品的选择上花了不少心思。当学生聚焦到物品是否能摔破这点时,我建议教师在课前录制相关视频,虽然摔碎有点可惜,但能解开学生疑惑,之后一劳永逸,这样做也是比较值得的,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烧杯是塑料做的。
  3.凌老师试图用敲击声音的差别来帮助学生辨别物品材料,为了实验严谨,应该用同一小棒敲击物品,而不是塑料与塑料敲、玻璃与玻璃敲。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之后的回答中不断关注物品能否发出声音,而不是声音的差别。
  凌老师的这节课,课堂记录良好,教学流程清晰,材料的准备也是极具匠心,值得我好好学习。 赭山小学
最后编辑冰激凌 最后编辑于 2018-11-02 15:38:35
TOP
5#

     2019年3月6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暨特级教师工作站活动在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上午的活动分为STEM参与式培训、二下年级课堂展示和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布置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下午有聆听了省特级教师姚伟国老师的专题讲座。STEM参与式培训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每位老师都乐在其中。通过这次培训,我体验了“疯狂过山车”项目,经历了设计---制作---评价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公式计算得出小球落点高度,但低估了摩擦力的影响,设计一再修改。终于设计成功了,老师们像孩子一般欢呼,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珍贵的画面,我们也体验了学生在课堂上突破困难时的喜悦。一节STEM参与式课结束,收益匪浅,感受颇多:
1.想要设计“完美”的作品,需要更多的工具支持,例如测量玻璃球的质量。
2.要多花时间在了解制作材料性质。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时间被用在测试中,而不是设计。我们选购材料太过草率,将粗吸管对剪开也可以作为轨道,还能节省材料。
3.重点攻破难点。我们发现玻璃球常常在一个拐弯点处掉落,原因是轨道有所偏转,后来我想着可以用胶布制作“玻璃罩”解决这一困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