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研究课---《神奇的水》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1#
试讲一:
1、导入环节
   原本导入设计以谜语来导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水。但是我发现“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谜底还有可能是空气,所以这个导入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换成俗语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后进行设疑,水能不能往高处走呢?从而来导入新课。
2、学生提问环节
   原本设计学生提问环节边提问边解答,最后在PPT呈现老师的问题。试讲后改进: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简略的梳理在黑板上,然后分辨真问题和假问题,对于那些学生知识水平达不到的问题可以以后研究,暂时删掉;对于实验室条件达不到要求的实验删掉;对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答案的问题,没有研究的价值,也删掉,剩下的就是老师预设的、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实验材料准备环节
   不同粗细的吸管原本是用喝牛奶的吸管,实验中发现孔太大,现象不明显。后来换成了学生用来编星星的塑料胶管和吹泡泡的吸管,但是水没有往上爬。后来将吸管用洗洁精水泡一泡,再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为了方便孩子们观察,我将不同粗细的两根吸管绑在一起,这样孩子在做实验的时候方便比较。
4、教师引导环节
   原本设计老师引导,学生跟着做,最后再来总结。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试讲后改成:学生教老师,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把老师想说的话替老师说出来,老师不必再进行总结。因为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他们更容易理解。
5、教师语气语调
   教师语气太平缓,不能激起学生兴趣。老师讲课应抑扬顿挫,从语言上激起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认真的听讲。
试讲二:
1、实验探究环节
  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科学,比较懵懂,不具备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针对三年级孩子的特征,将实验探究改为半自主探究形式,以验证性为主。
  课堂上玻璃实验花费时间太长,与预期设计的实验时间分配不对应,以致于整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花费时间太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讲的太多了,实验指导不明确,观察点没有指明清楚,实验方法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情况分析不足等因素导致。由于这些原因,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又使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改进首先老师先演示实验(让两块玻璃的一端先靠近,另一端再逐渐靠近),向学生指明观察点(观察水上升的高度变化),然后学生再自己做实验,观察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后材料的放置:原本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通过这堂课发现孩子们乱放实验材料,有的甚至不按老师的要求一直在玩实验材料。改进:规范实验材料放的地方以及怎么放。
2、课件设计
   PPT颜色对比不强,没有考虑到后排学生看不见的问题。实验的注意事项太多,可进行简略的综合。演示实验应当放在投影上进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学生实验材料的管理。
3、教师提问
   老师提问指向性明确、准确,缩小范围。如:从这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范围太广,指向性不明确。可以改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缝隙小的一边,水上升的怎样?缝隙大的一边,水上升的怎样?
试讲三:
1、学生的提问
   这节课在有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做任何的解答和回应,这样会打消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改进:学生的提问要及时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给学生指一个方向,下来再去研究。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老师都应进行适当的回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语,对学生有促进和激励的作用。
2、玻璃实验
   做玻璃实验时,老师只讲现象和方法,让一个孩子到上面照着做。思考:为什么一边爬的高,一边爬的低。带着问题做实验,学生做实验时再仔细讲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告诉老师缝隙大小与水高度关系。放材料时提醒孩子手上不要拿东西,温馨提示:实验完材料放回原位,手上不拿任何东西。
3、实验材料
   不同粗细的吸管实验,吸管是事先泡好拿出来,已经晾干了,学生在做实验时部分没有成功。改进:吸管一直用洗洁精水泡着,上课时再拿出来,保证吸管内壁湿润。
4、收拾桌面
   我们可利用毛细现象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孩子们利用粉笔、报纸、玻璃、直尺将桌面上的水吸干。大部分学生只利用报纸来擦干桌上的红墨水,很少的学生用到粉笔。改进:老师指导粉笔吸水(粉笔滚一下,将水吸起来),将桌面收拾干净整齐,实验材料放回原处。
正式讲课:
1、不同粗细的吸管实验
   老师在演示实验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将吸管提起来观察,学生在做实验时很多学生也提起来观察,偏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注意:老师在展示实验时,不要将吸管提起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对学生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这个实验比较简单,不需要验证。学生猜想再做实验自己观察。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科学现象,试图解释现象。
2、联系生活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比较乱,应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解释,最后再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运用到毛细现象的例子。
3、注重习惯培养
   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培养孩子用一句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倾听,回答问题时要声音洪亮,面向全班同学。不要怕孩子回答错误,往往回答错误会出现焦点和闪光点,主要是老师能正确的引导。多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特别是不爱举手的孩子。
总之,通过这次“榕树杯”赛课比赛使我更深入了解三年级孩子,更清楚他们潜认知水平、掌握知识水平,实验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等。三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 “毛细现象”实验中,为了验证水为什么会往上“爬”,教师让学生根据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其次,三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有所规范和要求,实验完成后要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每一位学生都要遵守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第三,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指导、提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第四,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水会沿着孔隙往上爬,从而建构毛细现象的概念。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学习潜能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而教师则加强引导、指导,使师生的教与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承,从而也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做到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做中学”。
参加这次“榕树杯”比赛我收获很多,也成长很多。具体如下:
首先,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师生之情。带孩子们做有趣的实验,给他们上了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建立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课后孩子们更加喜欢科学了,觉得科学有趣又能做很多实验,还可以通过自己做实验明白科学道理。从而,每次到班上上课孩子们都围过来说:“刘老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什么新知识呢?我们要做什么有趣的实验呢?”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其次,体悟到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前总是嘴上说着探究为主,没有真正的在课堂上实施、实践。这次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探究为主来展开的,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玻璃实验、不同粗细的吸管实验),建构水会沿着小孔和缝隙往上爬。第一次试讲时,探究环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通过不断反复的研究、修改,在最后展示课上,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学生的探究也非常成功。
最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敢于突破与创新,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在基于教材的内容之上,我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呈现出两个有趣的、有针对性的探究实验。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扩充,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分享 转发
TOP
2#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加油!
TOP
3#
TOP
4#

回复 2楼影随心动的帖子

我会继续努力的。
TOP
5#

回复 3楼星月神话的帖子

请多多指教
TOP
6#

TOP
7#

很有新意
TOP
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