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陈叶婷个人成长帖 [复制链接]

11#

棒棒哒!
TOP
12#

这周的读后感准时奉上大家一起来交流呀!



 第五章 科学离不开逻辑



逻辑是用于进行正确、可靠的推理的规则。科学是离不开逻辑的。我们身为科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运用图表的方法去整理资料、发现规律,而且还要借助于计算机加快运算和作图的速度,因为用图表整理资料的方法,可以使数据之间的比较更为直观,更容易找出其中潜在的规律;而计算机,则是现在处于21世纪必不可少的一项必需品,OriginPro 8以及ChemSketch等软件都能在作图和运算上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身为科学老师,有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是必须的,我也利用这个寒假在学习计算机2级的课程,希望对于未来的教学有所帮助。



对于我们科学老师本身而言,必须要有科学理性。或许,会有人认为,在平日的生活中可以随意一些,不必讲究什么逻辑性,说话脱口而出,做事也是一腔热血、横冲直撞。这样做并不是不可行,只是,我们要想到自己是老师,如果连老师平日里都不去考虑逻辑与理性问题,那学生就难免不讲逻辑、无视理性。长此以往,给孩子们的熏陶是,做事不必讲逻辑,而讲谁的权力大;逻辑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无关。我想,这些一定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所以,我们老师就一定要以身作则,每做一件事,都要以质疑的态度去问问为什么,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而不是感情用事、义气用事、功利驱动。作者同时也提到:教师除了教学以外,平时的课堂管理、班级管理也应处处注意这一点,这是科学理性的具体体现。



而科学逻辑的类型有很多种,作者不仅一一介绍,还举出了各种课例。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苏格拉底讽刺教学法”。我个人觉得,这个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印象深刻,并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容易使用。我们可以先假设学生们的一个错误观点是正确的,不直接去指出来,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按照这个前提,推导出明显错误的结论,使学生们恍然大悟,从而印象深刻。



作者还提醒道,教师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一点——数据与结论(解释)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能不加分析地直接把结论抄在黑板上。小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以及由此决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我们不能因为这点而放弃解释,这样对于孩子们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反而应该特别谨慎小心,能解释到哪里就是哪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逻辑推理的思路,不做没有根据的推理。



作者在章末提到了这章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个活动过程要逻辑简明。



2、不要夸大发散型思维的作用。(如果一节课充满了发散型思维的语言、问题、活动设计,则很难说是一堂典型的科学课,至少不是成功地科学课。)



3、排除不合逻辑的信息。



4、注意常见的逻辑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4 18:19:46编辑过]

TOP
13#

(⊙v⊙)嗯,一起来交流!

TOP
14#

写完了读后感差点忘了发了



第六章 怎样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



科学知识,在较长的时期内,是具有客观性或真理性。这一点,是我一直以来所秉持的观念。但是,作者在这章却提到了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对我而言不得不说有点陌生。



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解释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一是:人类对自然界漫长的认识过程。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每天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在每天改变。就像是之前的“地心说”到“日心说”,我们在一步步完善科学知识,给出越来越接近于最终答案的中间答案。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的相对真理性。二是:科学研究仪器精密程度的局限性。这一点相对而言就比较好理解了,仪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误差,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两点共同形成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



那科学的相对真理性对于我们而言又有着什么意义呢?这是十分重要的。它明确的警醒了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是要把科学知识当成结论,要把科学知识当成已经发现的证据和最合理的解释,否则,科学知识就变成了与说教同样的东西。说教是不客观的,而可靠的证据才是客观的。而我们现在许多的科学老师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上课完全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把科学知识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一点是我十分厌恶的,因为我也曾受到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清楚这种做法的弊端,所以,我确信,我以后成为科学老师时,一定不会用这种方法教授学生们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的相对真理性对于我们这些立志成为科学老师的大学生而言,在理解上都有着些许难度,那就更不用提小学生们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去理解什么是客观、主观、相对,所以,与其让他们困惑,把这些知识全搅乱在一起,不如教给孩子们一个经典的客观真理的科学主义观念。毕竟,随着他们的成长以及初中科学老师的教导,他们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作者还进一步提到了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观念要循序渐进这一点。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对于学生们的错误观念或者回答都是不假思索的直接指出,完全不顾及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理解能力,当然并不是说不能指出,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组织好逻辑语言,及时的纠正他们的错误概念。而且,纠正错误的方法也值得注意。能够马上有实例让学生们理解的或者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要立刻纠正,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超出他们理解范围或是与课堂内容无关紧要的,则可顺延至以后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效率,还可以使科学探究的内容紧紧地围绕课堂主题。



摘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纠正学生们的错误概念要循序渐进。



2、强调证据与解释的不同之处。



3、进行科学家人格的教育。(要让孩子们懂得,科学家是最推崇客观真理的人。)



科学史是正确认识相对真理性的最好教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31 19:05:04编辑过]

TOP
15#

猛然想起来我5.15日的网络研修观后感也没有跟大家分享事情一多就容易忘记呀!



这个月的网络研修主讲人是阮翔老师。之前有看过他的个人介绍,对他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感认同: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比教给他们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强一百倍!我就想成为这样一个不是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以及科学兴趣的老师,所以对于阮翔老师对五年级下册疑难问题的讲解也有了期待。



这次的网络研修让我有所感悟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们老师应该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无错不成书”,当然不是说教材一定有问题,而是提醒我们科学老师要对教材加以思考,活用教材,并不是死板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上课,更多地是把教材当作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体。



二、   
阮翔老师在讲解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到了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说明我们科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注意知识的传播,还要注意科学方法的讲授。我们往往在模拟教学中会忽视这一点,而科学方法恰恰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阮翔老师给我敲了一下警钟。



三、   
接着阮翔老师讲解到了我最感兴趣,也是我们写过教学设计的课程——时间的测量。由于没有教材,所以我当时对于这课的内容理解有点模糊。而阮翔老师提到的一点:人类认识时间的简史:最早找到的是日、月、年,后来创造了时、分、秒。他强调了找到和创造的不同,我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补充了我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之处,也提醒了我要研究教材中的各个细节,多多学习科学知识。



四、   
阮老师还讲到了科学教师的五类角色,分别是:演讲者和问题的回答者、讨论的引导者、活动的指导者和评价者、活动的推动者以及研究的共同参与者。其中层次最低的是演讲者和问题的回答者,层次最高的是:研究的共同参与者。即老师心中没有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结论过早地教给学生,而是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最后,阮翔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样东西:模拟星空软件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手机软件:谷歌星空(安卓)以及一本书《大众天文学》。感觉又有东西可以充实我的课余时间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31 19:48:23编辑过]

TOP
16#

啦啦啦!新鲜出炉的5.23日和5.28日的网络研修观后感!!!



5.23网络研修观后感  针对桂鑫科学教师培训雨城站、芦山站的学习进行交流



上师大 陈叶婷



很羡慕那十位可以去参加雨城站、芦山站桂鑫科学教师培训的小伙伴,由于路途遥远和与其它事情相冲突的缘故,我并没有报名参加,但内心还是感觉很遗憾,毕竟这是一次与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名师面对面交流互动的难得机会啊!但是,在分享了大家的学习交流后,还是收获颇多,有许多感想。



“科学是一门发展态势十分迅猛的课程。”章鼎儿老师在讲座的开头便这样提到。是的,当初我在进入科学教育专业学习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一丝迷茫的,毕竟在当时我的眼中,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好,感觉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科学并不重视。可是在章鼎儿老师的讲述下,观察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会发现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越来越受人重视。而相应的,我们身为将来的科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专业有热情,有信心,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科学知识及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说实话,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是能够正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教师在上课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不知不觉就会把自身放在主体地位,我们身为科学教育师范生,这一点在未来的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我们要遵循杜威的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时刻谨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把学生放在主体的科学教师。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周所周知,科学课堂里不可或缺的便是探究活动,以及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给予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中更加直观地学习科学知识,并且获得乐趣,学会与伙伴们分享交流,这样的模式真是极好的。我们要注意的是:既不能什么都不说也不做就让学生去探究,也不能说得过多做得过多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乐趣。



总而言之,这次的网络研修给予了我很多的体会和感悟。希望能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1 12:52:55编辑过]

TOP
17#



5.28 网络研修观后感 说说网络研修和论坛那些事



上师大陈叶婷



这一次的网络研修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过多地涉及科学方面的知识,而是所有桂鑫的成员,不论是辅导员还是学员,都像是一家人一样在谈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桂鑫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参加这项活动真是再正确不过了。



张旭老师的网络研修不仅让我更加充分地了解了论坛,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利用论坛。我之前只是粗略地觉得论坛就是我们相互交流个人成长贴的地方,但是,在听过张旭老师的讲述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论坛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资源——教学课件、试卷练习、教材教案、名师精品课堂视频等等。论坛可谓是“黄金屋”,等待着我们自己去搜寻、利用其中源源不断的资源,这里真的要感谢各位上传资源的老师。



当然,这次网络研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止于此。“合理规划更重要”,张旭老师出示了一张时间管理坐标体系,把我们平日里待解决的事情分成了四大类,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跟我之前所看过的波许的时间管理不谋而合。我们要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后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后做紧急不重要的事。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虽明知该这样做,但还是会做错。所以,我们不妨在做事前把事情先分类,再按照轻重急缓来做事,相信一定能事半功倍。张旭老师还提到“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和“时时做好准备,机会来了,抓住它!”这提醒了我们要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还要学会创造机会。大学可谓是半个社会,不乏卧虎藏龙的人,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便要时刻掌握住机会来表现。若是一直错失良机,那注定会默默无闻。



最后,张旭老师以“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来作为结尾,我觉得对我们科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很重要。我们要始终怀抱有一颗热爱科学教育的初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1 12:54:19编辑过]

TOP
18#

新的读后感又来啦!!!不过从下周开始就要进入考试周了,有可能就不能更新得那么勤啦!!!为自己的考试攒人品,加油↖(^ω^)↗



第七章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可以说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对于我自己本身来说,我对于科学方面的知识,例如生物、物理方面更为感兴趣,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去钻研,而对于人文方面的事物,例如诗词、文言著作等等,我只能说是兴趣颇颇,为了考试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作者在这章提到了“科学的人文主义”,即科学与人文是相容的,围绕科学理性建立起对人性的关怀。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身为科学老师一定要在上课过程中注意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过,作者又强调道,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在进行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教学时,一定要从基础做起,即要先确保学生们对于科学原理和文学艺术原理都能够准确掌握,否则,如果学生们把两者混淆,反而得不偿失。我们科学老师在进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综合课时,也要注意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对于小学生们而言,我们只需让他们知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无所谓好坏,它们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且科学应该成为我们文化的核心,但它只是核心而已,并不是全部,这个目标即可。



但是,在课堂上该怎样融合科学与人文呢?我总觉得如果硬要把两者串联在一起,一定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很生硬。作者在这里介绍了国外的一种方法,我个人觉得非常好,也想在将来的模拟教学中运用。他们将历史作为情境,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讲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原理作为内容,是孩子们在人文背景的衬托下,更生动地学好科学原理;在科学背景的衬托下,更全面地理解文学艺术的内涵。比如说,在“古罗马”的历史背景下,学生们提前制作当时的服装、武器、工具等,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在这过程中又有算数的应用和交流的训练,这才是科学与人文在课堂教学中的完美融合。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不知道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一再地强调“竞争”两个字,从小学甚至幼稚园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涉及各个方面的排名,使得孩子们从小都被灌输以竞争意识。然而,比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它同样也更符合科学精神。合作,可以使孩子们有着团队精神,也能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合作,也可以同时避免孩子们由于名利驱使而产生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可谓一举多得。不过,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学生们合作和讨论时的课堂氛围,不能过于激烈无秩序,应该维持着一种安静与理性的氛围。



作者最后提到了在科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手段——



1、重视科学概念体系中的人文意义。



2、科学史、科学家故事的运用。



3、情境教学的运用。



4、通过合作与讨论培养科学的人文精神。



5、教师优美的语言和充满爱心的态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5 19:49:16编辑过]

TOP
19#

终于度过考试周进入暑假啦!久违的更新来啦!!!



第八章 自主建构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人们都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负责传授知识,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法,将所有课堂知识点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或许有人觉得,学生们把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能够应付考试,那他就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说明学生们被动接受了知识,这种记忆是不长久的,或许在这场考试前他刚刚背过,所以能解答出相关题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完全是无用功。要让学生们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途径便是——让传播的知识被重新构造,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生们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各种情况下才变得可用。



而教师在学生们自主建构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我们不单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更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各种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还要思考他们这些或对或错的想法的由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贴近学生,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而不是在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困惑时敷衍了事。特别是我们科学老师,科学知识的学习比起其他知识有着特别的难点:积累性、逻辑性、经验性。由于这三点特殊性,我们科学老师对于学生们不科学的概念一定要从“建构”过程给予纠正,而不是简简单单就纠正一个结论。科学,最讲究逻辑和理解,科学性质方面的错误是会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们科学学习的错误,所以必须要马上纠正,这一点很关键。



教师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此,还要为学生们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必须要注重集体讨论活动,即协作和交流。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对于最终知识的建构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交流就更不用说了,是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至关重要的手段,学生们能够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等等。作者在之前的章节也多次提到过交流和协作的好处。



那我们身为科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怎样促进孩子们良好建构的形成呢?作者在章末给了我们答案——



1、以科学史为根据,重演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



2、对一些难点原理和过程,要注意重复、巩固。



3、对不科学的概念要从“建构”过程给予纠正。



4、重视集体讨论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7-10 20:58:38编辑过]

TOP
20#

不知不觉,一本书也快要读完了呢



第九章 什么不是科学



我们身为科学老师,最重要的便是自己要有科学素养,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去教导孩子们,但是,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分得清真科学与伪科学,如果连真伪科学都无法区分的话,即使我们有满腹诗书,那也是无用的,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那我们便是在误人子弟。所以,我们作为科学老师,一定要分清科学与宗教、迷信、神话、魔术等等之间的差别,并且更关键的一点,不要把这些内容带进课堂中。小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是一张纯净的白纸,的确,我们老师用魔术、心灵感应等等这些伪科学的内容的确会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和课堂关注度,可是,却会在他们白纸似的心灵上烙上这样一个观念:魔术、迷信等等也是科学的,而这却恰恰是非常错误的。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分得清真科学和伪科学,还要时刻谨记不能把不科学的东西带到课堂教学中,即使不得已一定要提及时,也要着重强调这仅仅是科学猜想,还没有被观察或实验的事实所证实。



科学老师在课堂中的言语十分重要,因为科学教育是要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确切无误的事实。相信现在有不占少数的人都会有着一个想法——“命中注定”,对于自己的遭遇,不论好坏,都用这个词来形容,其实这种错误的观念可以归结于他根本就不懂科学原理——人的生长坏境、教育经历、身体素质等对人的前途有很大影响,这里包含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科学老师要做的便是让孩子们远离这些不科学的东西。



所以,作者提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我们要减少科学课上的非科学语言。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一直用不科学的语言给孩子们上课,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这样的日常环境的“熏陶”下,所得到的知识也都是不科学的了。而且,我们要注意,不能为了让课堂丰富生动,就一味地使用拟人化的词汇,反而在孩子们用这些词汇时,我们应该设法纠正他们,让他们养成对科学严谨的习惯。第二,我们要坚持科学家的科学观。我们教师要相信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尽管是不断前进中的相对真理;要相信科学方法是目前认识自然乃至社会现象的最可靠方法;由于滥用科学而导致的环境、能源和社会问题,最终还是要用科学方法去解决。第三,强调可重复性,消除神秘性。这点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让孩子们通过做重复观察的练习,亲自体验到可重复性,这比老师说一百遍还有用。第四,我们要防止科学教育目标喧宾夺主。跨学科融合,要让孩子们清清楚楚地知道那些是“融”,而不是“一回事”。只有分科的基础,才有综合的可能,否则是稀里糊涂、一无所有。而且我们要铭记: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7-20 20:51:0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