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在朝晖小学... [复制链接]

1#

[分享]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在朝晖小学举行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在朝晖小学举行


萧山区朝晖小学科学教研组


金秋送爽,秋意盎然,1023日朝晖小学迎来了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带领下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30余位年轻教师和教学骨干,大家齐聚一堂,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天的教研培训活动。


本次活动安排两位年轻老师上教研课,四位新教师的读书会观点报告,下午安排四位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实验培训。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教研员做了充分的动员和筹备。上课教师在活动前,立足自身的专研,集教研组的教学智慧,进行了多次试教。 20号教研员还亲自来朝晖听取两位年轻教师的试教课,并提出了细致入微的改进措施,使两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朝晖小学教研组在和实验培训员的交流中,对实验培训器材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21号,四位实验员还到我校进行了半天的准备,调试器材到试讲,再到交流探讨,忙的不亦乐乎。


    23号早上830分,朝晖小学微格教室,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准时开始。


第一节课由朝晖小学付丽英老师执教五上光单元《光和影》一课。付老师的教学以清晰的教学思路,精良的材料设计,到和蔼而专注的教学状态,给大家演绎了一堂轻松而扎实的科学课。第二节课是衙前农小施林建老师执教六上《电和磁》,老师的课体现男教师的教学风格,大气而富有教学底气。并大胆的尝试对教材进行创新设计,学生尝试了多种通电导线位置变化对指南针的磁力干扰。教学中还尝试给学生比较长的实验探究,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断成长。第三节课,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益农镇小韩良、新围小学沈佳英、临江二小陈亚飞、湘师实验小学高春雅老师,分别对暑假里研读的经典书籍《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是如何学习的》 、《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儿童像科学家样》进行交流汇报,交流中还紧密联系教学实践,阐述各自读书的收获与感想,使与会教师收获良多。


中午1210分,下午的实验培训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教研员为了让年轻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小学科学难点实验,特安排这样的活动。实验培训活动由谢勇波、陈佳丹、陈斌陆祝林四位骨干教师主持,分别对电路、红绿灯、滑轮、轮轴、框架、过滤实验、盐水分离实验和电动机重点实验进行班级授课式教学,这时的新蕊教师就转变成学生角色。在实验师精到教学下,发放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后,教师们有条不紊、如饥似渴的学习着。活动场面热烈,其乐融融。虽然都是科学教师,但是教师们的实验活动也有一个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四人组的新蕊教师,有时填实验单,有时组内分工合作,齐心合力进行实验操作。遇到实验难题时,教师间就发挥各自智慧,进行研究、尝试,再尝试。当一个个实验难题被解决时,教师们就会兴奋不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下午310分之前,活动顺利收尾!一天的活动满满当当,充实高效,与会教师获益匪浅。大伙儿踏着余晖,在回味和期待中,回归生活,走近教学。


 














分享 转发
TOP
2#

                             2014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教研活动通知(3)



 


各中心小学、分校教导处、各位科学老师: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定于1023日(周四)在朝晖小学举行。上午820报到,活动时间一天。


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形式


内容


8:309:10


课堂观摩


朝晖小学 付丽英


执教五上《光和影》


9:2010:00


课堂观摩


衙前农小 施林建


执教六上《电和磁》


10:1011:30


读书会


读书心得交流(益农镇小韩良、党湾一小 赵丽娜、新围小学沈佳英、临江二小陈亚飞、湘师实验小学高春雅)


12:1015:10


实验培训


全体教师下水实验


15:1015:30


活动总结


教研室 杨春晖


本次活动请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名单见附件1)、实验培训师(谢勇波、陈佳丹、陈斌、陆祝林)、蜀山街道所有科学教师参加,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活动时请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携带自制的“个人成长记录册”。


 


 


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2014.10.14


 


 


 


附件1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冯思思


★杨望祥


★许臻尉


★高莹燕


★高霞


◆韩良


赵燕娜


莫小丽


付丽英


顾婷婷


施林建


赵丽娜


高春雅


华烨


陈亚飞


陆丽芬


於丹萍


富燕飞


李佳瑜


丁艳


赵海芳


沈佳英


瞿梦溪


冯水金


钱荷文


陈佳丹


诸雅红


缪晓敏


黄盈


沈波


钱星星


 


 


 


 


 


附件2


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签到表


(地点:朝晖小学) 2014.10.23
























































































































































编号


学校


姓名


编号


学校


姓名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6:28:54编辑过]

TOP
3#

 

《光与影》教学设计


设计者:萧山区朝晖小学  付丽英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影子产生的条件,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光源,第三部分是影子的特点。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第一个是探究影子的长短、位置和什么有关。第二个活动室探究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第三个是样子的形状和什么有关。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影子开始认识光传播的特点,并且与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内容相呼应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但对于影子产生的田间还需要屏,还是不太说得出。影子的其它特点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光源和影子的关系。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2.能够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3.知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影子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2.通过对那些物体是光源的判断知道光源的定义


3.通过做光和影的实验,得到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发现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2.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实验记录单的填写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光与影的课件、手电筒、正长方体木块


学生(每组):手电筒一个,KT板屏幕一个、正长方体木块一个、尺子一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3分钟


师:今天付老师请大家看一个不一样的舞蹈节目


观看2014年春晚的《中国符号》


师:平时我们看到的舞蹈都是人表演的,节目中的舞蹈是什么表演?


生:人(你看到人了么?)


师:准确的说是人的影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和影【板书】光和影


二影子产生的条件   3分钟


师:请问哪位同学可以用木块和手电筒在白纸上做几个影子出来,再做几个不同的影子。


师:我把它画下来(学生做影子,我画)


(如果学生说没有材料,师:材料讲台上有)。


师:刚刚我们做了几个影子


生:光


师:也就是说需要一个会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为光源


生:物体


师:也就是说需要一个物体遮挡住光线,这样的物体我们成为遮挡物。


师:还需要哪些条件


师:影子在哪里?


生:白纸


师:需要一样东西呈现影子,我们称为屏PPT一一呈现三个条件


师:产生影子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也就是有光源照射物体才会有影子。


师:刚刚我们在做影子的时候,用手电筒作为光源。


三什么是光源    3分钟


师:刚刚我们在做影子的时候,用手电筒作为光源。


PPT展示各种会发光的物体(1手电筒、2太阳、3月亮、4蜡烛、5萤火虫)


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下列这些物体哪些是光源?


生:手电筒、太阳、蜡烛、萤火虫


师:为什么月亮不是?


生: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光(师:不是自己发光)


师:没有了,这些物体中手电筒、太阳、蜡烛、萤火虫是光源,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所以不是,


总结:因此我们把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四影子的特点


师:刚刚我们做了四个影子,这四个影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哪些不同?


生:大小不同


生:颜色深浅不同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


【活动一】        10分钟


PPT出示】活动方案:展示书本中活动一的图片,要求:1.从三个不同角度照射,画出影子2.完成实验记录单


师:活动一


师:这幅图看的懂吗?


生:看得懂


师:付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最下面的是什么?


生:桌面


师:刚刚说产生影子需要光源(指着手电筒)物体(指着木块)还要有(屏)这是屏


师:这个实验研究的是什么?


生:影子的变化


师:这个实验中什么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生:手电筒的位置


师:所以这个实验研究的是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这个实验会做吗?


生:会


师:在做实验的时候,付老师看到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演示几个角度不同,距离也不同的照法


师:这样操作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没有斜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操作不仅照射角度改变了,什么也变了?


生:距离


师:所以在实验时我们从木块的正上方三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木块,而且光源与木块的距离要相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因此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工具


出示工具


师:木块放中间,手电筒沿板上的五个角度照射木块,观察影子的变化。做好实验记录。


师:下面我们来看实验记录单    PPT出示实验记录单


记录每次实验光源的位置,在物体的左边还是右边,影子的位置,影子的长短,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我的发现。如果有其他发现写在空白的地方































光源的位置(光源在物体的哪边)


影子的位置


(影子在物体的哪边)


影子的长短


 


 


 


 


 


 


 


 


 


 


 


 


 


 


 


 


我们的发现


影子的长短、位置随着               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           (相同/相反)


 


 


师:下面请组长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3分钟


师:123停。请整理好材料。


师:那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实验结果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小组汇报。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总结:通过第一个活动我们发现了光源和影子的第一个秘密:影子的位置会随着光源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PPT出示


【活动二】       9分钟


PPT出示】第二活动的实验操作图


师:下面进行第二个活动


师:这个实验研究的是什么?


生:改变木块的位置,影子的变化


师:这个实验研究的是改变木块的位置,影子的变化


师:手电筒能不能斜着照射木块?


生:不能


师:手电筒应直射木块,如果斜射影子可能会歪出去。为了方便大家操作我已经在水平的板上标出木块和手电筒的位置。完成这个实验后,同学们可以尝试慢慢把物体远离光源或者放在其它位置。同样需要完成实验记录单。



















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


影子的大小


 


 


 


 


 


 


我们的发现


影子的大小和                   有关,遮挡物和光源的距离      时,影子大;


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       时,影子小。


师:下面我们来看实验记录单二


师:记录每次实验时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就填远、中、近,同时记录影子的大小,填大中小。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完成我们的发现。


师:下面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3分钟


师:123


师:那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实验结果,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没有其它发现?


 


总结:通过第二个活动我们发现了光源和影子的第二个秘密: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的距离有关,遮挡物和光源距离近时影子大,遮挡物和光源距离远影子小。PPT出示


 


【活动三】        8分钟


PPT出示第三个活动的图片和步骤:1.照射物体不同的侧面,观察影子的形状


师:这个实验看得懂吗?


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付老师看到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用手拿木块,木块和手的影子重叠


师: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师:这样得到的影子是完整的吗?


生:不是


师:今天付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一把尺,把木块放在尺子上,需要照射的那一面对着手电筒。


师:那么手电筒稍微斜一点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对不可以,这样我就不是照射这一面得到的影子了。同样完成实验单三
















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


影子的形状


 


 


 


 


我们的发现


影子的形状和                 有关。


师:下面我们来看实验记录单三,记录光源照射物体的那一面的形状以及得到的影子的形状。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完成我们的发现,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3分钟


师:123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实验结果,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总结:通过第三个活动我们发现了光源和影子的第三个秘密: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3分钟


师:生活中我们把照射物体侧面得到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厕所的图案就是一种投影标志。想一想你还知道那些投影标志。


生:交通路牌


PPT展示各种投影(交通路牌)


五回顾总结     随机


师:下面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2光源的概念: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比如手电筒、蜡烛、日光灯、太阳3影子的特点:影子的长短、方向会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六延伸      1分钟


师:下面付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金箍棒,你能不能像我这样变一个金箍棒。


 


 


【板书设计】


光与影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2.光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


  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得到的影子


3.影子的特点


【相关表单】



























光源的位置(光源在物体的哪边)


影子的位置(影子在物体的哪边)


光源照射角度(斜射或者直射)


影子的长短


 


 


 


 


 


 


 


 


 


 


 


 


我们的发现


影子的位置随着            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同/相反)


影子的长短和              有关,            ,影子长


             ,影子短


 



















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


影子的大小


 


 


 


 


 


 


我们的发现


影子的大小和                   有关,遮挡物和光源的距离      时,影子大;


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       时,影子小。


 
















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


影子的形状


 


 


 


 


我们的发现


影子的形状和                 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6:39:16编辑过]

TOP
4#

 

 《电和磁》教学设计


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   施林建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起始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通过两个活动以及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发现现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对现象作出合理的假设或推测,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的过程。要帮助学生真正建构电流产生磁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盒,电池、导线、小灯泡、小灯座、开关、指南针、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磁铁、铁、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不碰指南针你能使小磁针转动起来吗?  为什么小磁针会发生转动?


(根据学生的想法师演示验证)


2.归纳:磁铁和铁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二、发现通电导线可以让指南针发生偏转  


1、除了上面的磁铁和铁,有没有其它什么方法不碰指南针也让指针发生偏转?


2:请学生回忆四年级的知识点亮小灯泡,并用老师给的材料完成点亮小灯泡。


3、学生按要求做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操作: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子上,等磁针静止后,把我们刚才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注意与磁针方向完全一致。  


观察:①接通电路之前,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②接通电路后,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③断开电路(打开开关)后,小磁针又会有什么变化?  


    ④试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小磁针有什么不同?  


4、交流并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5、小结: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这一发现使孤立的电和磁联系起来了。(引出课题,板书电和磁) 


 


三、探究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方法 


(一):增加电池


1、通电导线的现象没有磁铁一样的明显,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现象更加明显。


2.通过增加电池来增大电流,观察现象。


(二):短路


1、刚才我们做了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但是现象不够明显,你有办法让现象更明显吗?  


2、介绍短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导线直接流回电池的负极。(教师投影下演示,利用短路使得小磁针偏转角度增大)  


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4、小结:短路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利用通电线圈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


1、有没有既能现象明显,又能不是短路的,介绍奥斯特的惊人发现。


2、你打算怎样利用绕好的线圈,使得小磁针的偏转角度更大?(其他材料可从已经发下来的材料中选择。)小组讨论并汇报


3、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提示:线圈在上方下方左边右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


4、小组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将导线做成线圈,套住指南针竖着放,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四、拓展


1、老师出示一个电路,但小灯泡不亮,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电池没有电了)


拿出电池,问学生们这节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检测一下吗?


   2、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小奥斯特,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谈收获  


    3、收获不少呀,利用电流产生磁性应用很广,例如电磁铁、电磁选矿机、小马达等,我们今后将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磁铁    相互作用        


 


小磁针偏转         吸铁


                                            增加电池      不明显


              通电导线                      短路          较明显      


                                            通电线圈      很明显


 


 

实验记录单.doc (, 下载次数:11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6:39:43编辑过]

TOP
5#

 

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读《新小学科学教育》有感


萧山区益农镇小韩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重视科学启蒙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二、保护好奇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三、营造创新氛围


  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可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特别是科学教学的实验课,让学生各自身边的简易材料证明结论的科学性。


  四、激发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即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创造动机源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的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有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外在动机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或奖励而进行创造性活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积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一次实验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参加一次比赛、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更新学生观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一)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


  (二)学会“解难”。在教学中,当学生“解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要学生经常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自己对自然发表的观点。根据已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科学中的一些现象。


  (三)鼓励“善问”。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只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以为创新作铺垫。在科学课中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几点是我在读《新小学科学教育》产生的几点想法,让学生积极大胆参于,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使学生从中得到意识和能力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6:43:57编辑过]

TOP
6#

 

思以致学 乐而相长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新围小学  沈佳英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经历,观察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我总会想,为什么有的人学习起来很轻松,有的人学习起来很累。学习应该有一定的方法,人到底是如何学习的?这次有机会看到这本《人是如何学习的》,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美国当代几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等16位顶尖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学习科学发展研究委员会。他们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问题,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最及时的、有用的研究成果。本书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


    本书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十个章节,说实话,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但里面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很多,信息量很大,读完以后还有点云里雾里,幸好本书把科学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很多地方都以科学教学方面的事例来展开,所以结合到我的教学中,我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开篇故事《鱼就是鱼》,这个故事看似搞笑,却反映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情况。


就是鱼讲的是,有一条鱼,他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了他所看见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做了想象中的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看完之后,我在想:我是不是常做那只青蛙?自以为将陆地上的东西描述得十分准确,但由于孩子固有的经验、思维方式等许多因素,使孩子所能获得的知识都带有鲜明的鱼的特征。我是不是常因为这种现象而气急败坏,或者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或者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在有的课堂上简单的讲述往往不起作用?


因此我想,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专家和新手信息记忆模式,知识的组成和情景与知识提取等方面的都有差异。虽然工作几个年头,但转正科学学科还只有一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及学习中是不折不扣的新手。看了这本书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所关注的点和一些老教师大相径庭,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很感动的是在这些内容中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背景资料2.1中,在一项研究中,给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以为A级棋手和一名新手5秒钟观看一盘中局对弈国际象棋棋盘布局,结果当然不用说,大师记忆的是最多的,新手记忆的是最少的。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说他们在记忆力上的差别,而是一种关注角度,一种记忆方法。


在平时的听课中也是如此,一些专家听完一堂课后几乎能将整个课堂过程呈现,甚至是一些小细节也难逃其眼。而发生在我的身上,听完一节课后能记住两三个完整的环节已经算是很努力了。所以在评价这堂课的时候很难把握重点,很难有条理地分析,无的放矢。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书中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资料:专家与新手的关注:


 


的确,专家能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一些细微的情景中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新手往往很少关注到。专家能在听课过程中识别新手没有注意到的特征和模式的观点,对改进教学具有中要的潜在意义。那么新手如何能学习到专家的本领呢?我们要知道无论是知识的组织还是知识的提取,专家们显然都更胜一筹就知识的组织来说,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所以,作为科学新手,要努力参悟课标中的核心概念,在这些核心概念的引领下,或许我们在课堂上所关注的也会不同,对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会变得更有方向性。我很欣赏这种深奥却又轻松的学习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把新手培养成专家,所以对专家行为的分析对新手教育的开展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组块,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知识顺畅的提取出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在。


在情境与知识提取方面,专家为了找到相关知识,并非把所有知识都搜寻一遍。专家不但获得知识,而且能熟练提取与具体任务相关的知识。用认知科学家的话来说,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的”——它包括对有用情景的具体要求。条件化知识的概念对课程设计、教学和有效学习评估的实施有启示作意义。


(二)第八章 教师的学习


教师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一支团队,教师只有对自我不断更新,才能保持着教学活力。就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课例跟踪,行动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都是实践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最常采用的学习提升的形式。其次,我们在与其他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学习,最常见的就是教学研究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各类学科领域的培训。


本书从以下几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


1、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教学法知识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整合,反思学科知识和教学策略。


作者提出了“学习者中心环境”,重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学定教,试图把学习环境建立在学习者的力量、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者的需要之上。教学就是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建一座桥,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桥的两端,要试图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要做什么。从本书中,我们认识到将教学法知识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整合,帮助教师反思其学科知识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当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生成疑问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他们不会和不懂的问题,所以帮助教师体验做一名学习者的感觉极其重要。


2、教研过程中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反馈。


对于教师教学研究来说,评价很重要,因为首先老师们常常不清楚特定的观点是否有效,除非他们试着把这些观点用在学生身上,否则难以肯定;本书背景资料8.1“独特的孩子”,向我们介绍了一年级学生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能做数学加减应用题,梅齐尔老师表示怀疑,当她在自己的班上试过后发现,她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经验的确解决了这个问题,梅齐尔老师激动地报告说:“我的学生也是独特的!”这也提醒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要对学生情况有正确的定位。


其次,评价除了能为成功提供证据,评价结果的反馈还使人能够澄清自己的观点,纠正错误概念。尤其重要的是能够从哪些正在实施新观点的同事那里得到反馈。没有反馈,很难纠正潜在的错误观点。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能适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评价。


3、通过建立“共同体”吸引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建立合作的同伴关系。


我们通过书中作者提出的“共同体”这一观点,体会到围绕着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一起分享经验和进行对话的重要性以及共同做决策的必要性。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教师们分享他们在教学和课程开发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它使教师对共同体的所有学习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教师改进教学和理解课程的重要途径。在我们今后的教研和教学中,我们也会试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鼓励教师之间在智力上、教学上相互支持,定期碰头,讨论学生的作业,把小组研究形成的一些观点试行,然后把试行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在小组报告,大家一起批判性地分析实施的过程。


总而言之,学习是曲折而漫长的,不仅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做的事情。教师如果能从“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共同体中心”来考虑自己的学习,那么他们将会灵活的把这些视角用于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另外开展行动研究也是提高教师的学习方法。


我始终觉得要想读一本书不容易,读透一本书更不容易,以上虽然提了几点体会,但远远达不到作者所想表达的见解。所以在以后我还要再回顾这本书,或许会柳暗花明,觅得更多财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8:59:26编辑过]

TOP
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临江新城实验小学的陈亚飞,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暑假读书的感悟,说说是分享,其实更多的是向各位来拾贝的,这次我读的是一本名叫《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的书,今天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悟。1、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2、为什么要进行有效教学,3、什么是有效教学,4、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费曼的故事


(课件呈现费曼的故事), 读完了故事,相信大家都会觉得费曼的父亲对费曼进行的是有效教学,而那个小朋友的父亲进行的是低效教学,因为同样都是教学,小朋友只学到了那只鸟的名字,而费曼学到的是一种探究鸟特性的技能---观察探究。


二、为什么要进行有效教学


 提倡有效教学,主要还缘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现象严重。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存在着8大不良教学行为:盲从性、强制性、偏失性、偏见性、滞后性、缺乏科学性、缺乏艺术性、缺乏创新性,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拿“盲从性、强制性”举个例子,如果课堂上当学生提出教材有误时,有些老师会说那我们课后再研究下,这类老师是好的,但更多时候我们会说书本是权威老师编写的,一般不会错的,或者客气地和他说,你心里有疑问可以,考试一定要按照书本上来的哦。“缺乏艺术性”来说,现在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那是因为他们喜欢科学课上的瓶瓶罐罐,喜欢科学课上不受拘束的感觉,而无法体会科学的艺术性,科学的美感。


三、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认为教学是艺术,20世纪上半叶,认为教学也是科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的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课堂具有的特质:人人参与、规则明确、同伴互助、边学边做、 适度竞争、及时评价、主动反思、身心安全,这个精神在老年活动室中经常可以寻到。


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追求就是三部曲,希望从授人以鱼,转变成授人以渔,再升华成悟其渔识。


四、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有三大点,1、课前了解学生前概念,构建科学概念 2


课中进行长时探究,互动交流 3、科学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课前了解学生前概念,构建科学概念


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画图法、问卷调查法,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与前概念产生冲突,亲历体验探究过程,在实际中运用概念,组织长期观察活动,拿“亲历体验探究过程”举个例子,四上“溶解”单元中,酒精灯是用外焰来加热的,如果教师只是嘴上说说,板书下,基本没效果的,因为在他们的前概念里,应该是用焰心来加热的,焰心是最热的部分,听见过有个名师是这么来突破这个难点的,他给每个小组一根小木棒,让他们把木棒放在火焰的不同位置,看看在火焰不同位置木棒被烧焦的程度,我想这样亲历过了,学生们肯定不会忘记了的。


2、课中进行长时探究,互动交流


长时探究和互动交流是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圆,没有长时探究,学生没东西可以相互交流,没有相互交流,长时探究没意义。在进行长时探究时,要注意时间的保证,探究主题的选择,保持兴趣,可以通过一张任务单,上面写明要求和任务,像闯关一样一关关下去。互动交流,也要注意时间保证,交流内容,交流习惯,交流不是漫无目地,不是把实验步骤复述一遍,也不是简单汇报实验结果,但愿还有学生的心得,学生实验中产生的质疑。,


        3、科学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当前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单一,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不够,评价语言肤浅,缺失科学课特色,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评价工作坚持不够,降低了评价的效果。


【评价内容单一,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不够】,评价内容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其实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合作能力,学会倾听能力,动手能力更是需要进行评价的,【评价语言肤浅,缺失科学课特色】,往往我们的评价语是一语打全堂,任何课任何时候都是这些评价词,我们不妨可以参考下《小学科学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100句》。【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我们既可以评价一个学生,也可以评价一个小组,甚至可以平行班之间进行评价。【评价工作坚持不够,降低了评价的效果】,往往学期初的时候,我们会指定一个很量化的评价制度,但是过一个月后发现这个制度执行起来好繁琐,于是就中途而废,这样会降低评价效果的。


 


制定一个形成性评价,


课堂评价(20%),其中倾听(5%)、发言(5%)、实验操作(10%),作业评价(20%),其中课前准备作业(5%)、课堂作业(10%)、课后延伸(5%),单元评价(20%),每单元占5%,期末测试(40%


课前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下节课要用的材料,完成导学作业本中的“我预学”,课堂作业是指作业本作业,导学作业本中的“我探究”和“我冲浪”,课后延伸是指有些实验一节课完不成,需要课后进行观察记录的,比如说五上的绿豆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就需要为期一个星期的观察记录。


这次暑假读书,让我感觉自己知道的真的太少了,对专业的理论积淀得太少了,仰望星空,我们看到了什么,俯视大地,我们有什么感觉,平视我们的世界,我们又了解多少,老师们,但愿我们能常捧起书本,多给自己充充电。


  谢谢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9:40:15编辑过]

TOP
8#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读书交流


萧山区湘师实验小学  高春雅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书是《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暑假里,抱着给自己充电的心态阅读了美国教育家克里斯汀.夏洛和劳拉.布里坦所著的《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这本书。本书由四个部分共八章组成,主要讲述了以建构主义的观点为理论依据,教师通过改变自身的角色和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同时,该书以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为例,用通俗易懂的例子阐述了如何进行建构主义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对科学和科学本质的诠释。对于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体现科学的本质等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详尽的诠释。第二,注重关注儿童的科学学习过程与规律。本书以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脑科学研究的最近成果为基础,重点关注儿童怎样认知世界,怎样体验世界,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生成概念,怎样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等等。第三,注重以儿童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科学活动。本书所提供的科学经验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兴趣、疑问和关注而产生的问题;科学经验以适宜儿童发展的、有价值的基本科学概念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供多系列的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点的科学活动,围绕多个主题展开;针对每一个主题往往又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层层深入的科学活动。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大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    学生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不是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学生是带着许多不同的经验、观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入教育环境的。他们不会从传递中获得知识,而是要通过他们的智力活动去构建知识,使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以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为例,孩子们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是带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进入教育环境的,有的孩子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判断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标准,有的孩子通过生活经验知道了常见物体中哪些在水中是沉的,哪些在水中是浮的,也有一些孩子甚至通过课外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密度这个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理地教学。在孩子们学习沉浮单元的相关概念时,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地尝试中构建这些概念,并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    建构主义的课程模式更能促进学习内容的整合。建构主义的课程模式来源于儿童的亲身思考过程和活动,而不是内容定向的题目或成人选择的题目,因为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参与到他们自己的实验和问题解决中。在围绕建构主义课程所提出的问题设计时,教师的注意由儿童的思维过程所指引,并从儿童的角度进行整合。以学习小汽车的相关知识为例,在传统的内容导向的课程中,教师可能提供一个抽象拼贴画活动,提供一些汽车的图片等,但是从儿童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都是不同的——除了特定的与它们有联系的图像之外,这些活动之间没有以任何方式联系起来。而在建构主义的课程模式中,教师则可能提供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各种斜面,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小汽车的建造和运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这些活动是连贯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


     第三,    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肩负着以下这些责任:教师是呈现者,是观察者,是提问者和设问者,是环境的组织者,是公关经理,是儿童学习的档案管理员,还是课堂文化的贡献者。在众多角色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教师作为呈现者这个角色。下面我以制作弹珠迷宫这一堂课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第一种呈现方式是教师在宣布这节课来制作弹珠迷宫这一任务后,直接向孩子们示范如何将硬纸板的两边折叠,然后粘在硬纸盒里,做成一个弧形让弹珠可以在里面滚动。“这就是我做好的一个弹珠迷宫,”她一边向儿童展示她制作的迷宫一边向儿童介绍。“有什么问题吗?”有一个孩子举起手来问:“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该把弧形粘在哪里呢?”老师就直接拿起几张迷宫模型的照片,并告诉儿童:“这些模型的大小正合适放到硬纸盒盖里,如果你们想要用这些模型,你们可以直接把它们粘到硬纸盒盖里,也可以直接在硬纸板上把它们画下来。”然后教师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制作弹珠迷宫,学生们都按照教师的示范将硬纸条卷起来,然后上前观察老师制作的模型来按照老师的样子制作迷宫。绝大多数孩子选择了将模型直接粘到硬纸盒盖里,并没有尝试将迷宫模型粘成不同的角度。第二种呈现方式是教师宣布这节课来制作弹珠迷宫这一任务后,教师向学生出示了制作弹珠迷宫的材料,并提问“有人能够想到办法让硬纸条像这样站以来,让弹珠可以在里面滚动吗?”一个学生说可以把它的边向外卷,另一个补充道说也可以把它的边向里卷。教师按照学生说的两种方法都进行了示范,然后提问“让弹珠在好玩的迷宫里穿梭滚动是需要技巧的。怎样才能把这个弧形粘上以后,让迷宫更好玩呢?”有的孩子建议把弧形从中间剪断,有的孩子建议把弧形粘成钩状……教师总结说,制作迷宫的方法很多,并且制作迷宫的活动将在活动区域持续整个星期。在这一周中,很多孩子都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有的孩子成功地制作了一个迷宫,有的孩子花了几天的时间去精心地制作一个迷宫,有的孩子创造出很多不同的迷宫。孩子们制作了很多各不相同的迷宫,也发明了很多制作迷宫的新方法。通过上述两种呈现方式,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呈现方式限制了很多可能情况的发生,而第二种开放式的呈现方式鼓励了儿童开展多样性且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特别是在上技术类课程时,有时候担心自己掌控不了课堂的节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要制作的内容,但是不难发现这些制作的成果是千篇一律的,缺乏创新,我想这是我的课堂应该改变的地方。


     第四,    学习环境是提供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的环境——这是一种鼓励自我导向学习、体验、问题解决和社会互动的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一种环境的创设都有一些相应的原则。结合我们的科学课,我觉得比较适用的是以下几个原则:(1)在创设物理环境时要考虑到物理空间的灵活性和设备使用的灵活性,以及材料的可接近性。以三年级下册《磁铁的南北极》为例,在判断条形磁铁的南北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木凳翻过来,然后把条形磁铁悬挂在木凳的横杠上。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定灵活程度的空间,同时也要灵活地使用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材料。(2)在创设社会环境时要允许合理的“噪音”和“骚动”,并要组织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科学课中活动较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难免要进行讨论和交流,甚至见到奇特的现象时的惊呼声,有的还会在不同小组之间穿梭交流,我个人以为只要学生不触及破坏我们上课的底线,这些“噪音”和“骚动”是可以允许的。同时,学生之间有时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一些矛盾,作为科学教师需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就是我读了《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后的感受,谢谢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9:01:43编辑过]

TOP
9#

 

实验培训材料清单


实验培训任务


 


 


谢勇波材料所需材料清单:                 











































材料


灯座


灯泡


电池


电池盒


夹子导线


做开关的小木块


图钉


回形针


红灯泡


绿灯泡


每组数量


2


2


2


2


4


1


3


1


1


1


小组数


11


合计


22


22


22


22


44


11


33


11


11


11


注:红绿灯泡用颜料刷一刷即可


 


 


陆祝林所需材料清单:


需要的器材:1、轮轴及支架(轮轴需要能改变一次轮大小的那种,可以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10 2、定滑轮及支架10 3、动滑轮及支架10 4、滑轮组及支架(需要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的组合)10


 


陈佳丹所需材料清单:


分离食盐和水


1.蒸发皿:12


2.石棉网:12


3.三脚架:12


4.酒精灯:12


5.玻璃棒:12


6.坩埚钳:12


过滤含面粉的水


1.铁架台:12


2.玻璃棒:12


3.漏斗:12


4.烧杯:24


5.滤纸:若干(约24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16:57:54编辑过]

TOP
10#

实验培训教师:萧山区径游小学 谢勇波



 


 


实验培训教师:萧山区瓜沥二小 陈佳丹


 


 


实验培训教师:萧山区城东小学 陈斌



 



实验培训教师:萧山区城东小学 陆祝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7 12:29:57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