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努力养好泥鳅 [复制链接]

1#

努力养好泥鳅

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做生态瓶时,我在生态瓶中养了两条泥鳅,没曾想到在我印象中生命力顽强的泥鳅居然先后辞世,这让我心里很不安,这次又养了两条泥鳅,为了养好它们,搜集了一些资料,以供自己学习参考。希望在我的“精心”照料下,他们能够生活的幸福一些,再也不要像前面两条一样抛弃我。

 

资料一:泥鳅属鱼纲、鳅科,是温水性鱼类,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食,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植质。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多,能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除鳃外也能用肠呼吸,此象多发生在气候骤变,低压暴雨来临前。冬季水干涸钻泥中,靠湿润环境用肠管呼吸,也能维持生命。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生长旺盛。喜夜间觅食,凡水中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

分享 转发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

资料二: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体长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体长长到8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每升水放泥鳅140克左右,暂养之初,每天至少换水 45次,两天后每天可换水23次。每次换桶内水量的1/3左右。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3#

资料三:泥鳅鱼都吃什么呢?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国际市场称泥鳅鱼为水中人参。
            

一、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
        
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 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
        
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
        
每亩施鸡、
        
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
        
如:草克星、农思它。
            

5.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cm,平均亩放鱼15kg,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的最洼放养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我们做了放养58cm1520cm两种规格泥鳅的对比实验。
            

6.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大约7月中旬),
        
此时正是高温季节,
        
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
        
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
        
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
        
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
        
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
        
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二、小结
            

1.摸清了泥鳅最佳放养规格。
            

放养58cm的泥鳅是以自身增重为目的;放养15 20cm的泥鳅是以自繁增重为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放养58cm的泥鳅收获效果较好,基本上百分之百达到成鳅规格。
            

2.泥鳅回捕技术。
            

1)收捕提早进行,捕大留小。我们在8 月初开始下篓收捕大规格泥鳅,
        
这是因为:①大规格泥鳅摄食能力强,易被诱饵迷惑而钻篓;
        
②泥鳅长到一定时期其增重变缓;③改善了泥鳅在稻田里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提高小鱼的生长速度。
            

2)捕龟诱饵。下鱼篓捕获泥鳅时,捕鱼前期,在鱼篓中放入泥鳅的饵料,如麦麸、糠、土豆、
        
动物内脏等。捕鱼中、后期,不断改善诱饵质量,
        
使其更适合泥鳅的口味。我们采取在诱饵中加入香油、
        
用烤香的红蚯蚓或葵花籽饼拌韭菜、炒香的麦麸、米糠等方法诱捕。
            

3)捕鱼最低水温。在收捕前经常测温,通过二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北方地区泥鳅的收捕温度应在15 ℃以上,而不是一些技术资料公认的10℃左右。
        

通过实施上述几种回捕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收捕效果,回捕率达70%以上。
            

3.泥鳅防逃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总结试验了“台阶”防逃方法,
        
效果很好。就是在田埂内侧边上再修一个台阶。宽20cm
        
比田埂低15cm,泥鳅蹿至台阶上,很难再蹿上田埂,
        
从而达到防逃目的。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