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玻璃心学习日志(课堂篇) [复制链接]

161#

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四季的划分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我国传统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C8月7日或8日)、立冬(C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四季。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 4, 5三个月划为春季;6, 7, 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 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  1,  2三个月划为冬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3:56:25编辑过]

TOP
162#

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南、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是指地球上南、北纬度23026’两条纬线圈。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成66034’的交角,地轴倾斜的方向在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南北移动。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026’纬线上。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便向赤道移回。北纬23026’是太阳直射点最北界限,因此称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纬23026},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转向北移。南纬23026’是太阳直射点最南界限,因此称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又是“五带”中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3:57:13编辑过]

TOP
163#

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南、北极圈


 


南、北极圈是指地球上南北纬66°34两条纬线圈。在南半球的称南极圈,在北半球的称北极圈。南、北极圈是“五带”中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4:00:35编辑过]

TOP
164#

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事实上,昼夜长短变化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些复杂,是因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处,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白天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北半球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夏半年。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太阳整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北纬6603丫)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冬半年。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到处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3:59:09编辑过]

TOP
165#

三下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凤仙花   


 


学名:Impatiens balsamina Linn.   


英文名:Garden Balsam   


别名: 指甲草.透骨草.金凤花.洒金花   


科属分类: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凤仙花属   


植物概述:   


一年生直立肉质草本,高1米左右,上部分枝,有柔毛或近于光滑。叶互生,阔或狭披针形,长达10厘米左右,顶端渐尖,边缘有锐齿,基部楔形;叶柄附近有几对腺体。花大而美丽,粉红色,也有白、红、紫或其他颜色,单瓣或重瓣,生于叶腋内。蒴果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弹裂为5个旋卷的果瓣;种子多数,球形,黑色。花果期6—9月。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等。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中国和印度。 


凤仙花茎高40-100厘米,肉质,粗壮,直立。其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凤仙花多单瓣,重瓣的称凤球花。据古花谱载,凤仙阴200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现已失传。因凤仙善变异,经人工栽培选择,已产生了一些好品种,如五色当头凤,花生茎之项端,花大而色艳,还有十样锦等。根据花型不同,又可分为蔷薇型、山茶型、石竹型等。凤仙花的花期为6-8月,结蒴果,状似桃形,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子弹出,自播繁殖,故采种须及时。


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适生于疏松肥沃微酸土壤中,但也耐瘠薄。凤仙花适应性较强,移植易成活,生长迅速。盆栽时,当小苗长出3-4片叶后,即可移栽。先用小口径盆,逐渐换入较大的盆内最后定植在20厘米口径的大盆内。10天后开始施液肥,以每隔一周施一次。定植后,对植株主茎要进行打顶,增强其分枝能力;基部开花随时摘去,这样会促使各枝顶部陆续开花。


凤仙花生存力强,适应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虫害。如果气温高、湿度大,出现白粉病,可用50%基硫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洒防治。如发生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防治。凤仙花主要虫害是红天蛾,其幼虫会啃食凤仙叶片。如发现有此虫害,可人工捕捉灭除。  


用途:   


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茎亦名透骨草,均可入药,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经透骨之功效。鲜草捣烂外敷,可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种子为解毒药,有通经、催产、祛痰、消积块的功效,孕妇忌服;全草捣汁,外用治跌打损伤,花瓣加些明矾捣碎后,可染指甲。种子含皂苷、脂肪油、甾醇、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挥发油。我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供观赏,除作花境和盆景装置外,也可作切花。   


繁殖:   


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用种子繁殖。凤仙花用种子繁殖。3—9进行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这样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播种前,应将苗床浇透水,使其保持湿润,凤的种子比较小,播下后不能立即浇水,以免把种子冲掉。再盖上约3—4毫米一层薄土,注意遮荫, 约10天后可出苗。当小苗长出2-3片叶时就要开始移植,以后逐步定植或上盆培育。   


药用:   


【来源】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夏季花盛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甘,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  


【用法用量】 1~2钱;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备注】(1)全草在南方地区作透骨草用。   (2)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种植在该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险。  【相关诗词】   


“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日般红。”   “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俗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   “杨妃生而手足甲爪皆红,宫中效之。”   “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   


【化学成分】   


1. 种子(急性子):含皂苷、脂防油,油中含凤仙甾醇(balsaminasterol,c27h80o)、杷荏酸(parinaric acid,c17h28o2)、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β-谷甾醇。此外,又含皂苷、槲皮素二糖苷、槲皮素三糖苷,并含挥发油、蛋白质、氨基酸及多聚糖。   


2. 花:花中含2-甲氧基1,4-萘醯、黄酮类化合物:山奈醇(kaempferol)及槲皮素(quercetin)。   


3. 全草(透骨草):凤仙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醯、指甲花醒甲醚和槲草素;全草含羟基苯甲酸、芥子酸、咖啡酸;茎含山奈酚-3-葡萄糖苷、天丝葵素、矢车菊素等;还含各种花色苷,有矢车菊素、飞燕草素、蹄纹天兰素、锦葵花素、山奈酚、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糖。  


【药理作用】   


1. 种子(急性子):   


(1)急性子煎剂、酊剂、水浸剂对兔、豚鼠离体子宫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对麻醉兔在位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  


(2)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花: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发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考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3. 全草:凤仙地上部分有抗真菌、止血作用。   


【性味功能】   


1. 种子(急性子):甘,温。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   


2. 花:甘,温,归肾经;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   


3. 全株:味苦、辛,性温。归肾经   


4. 根:味甘,性平。   


【主治】   


1. 种子(急性子):闭经,难产,骨硬咽喉,肿块积聚。孕妇忌服。   


2. 花: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孕妇忌服。  


3. 全草:祛风,活血,止痛,消肿。主治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瘰厉,痈疽疔毒。   


4. 根:祛风止痛,活血消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咽喉骨粳。   


【用法用量】   


1. 种子(急性子):用量6~9克。   


2. 花:花1.5~3克(鲜品3~9克);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涂敷患处。   


3. 全草:全株10~15克(鲜品30~60克)  


4. 根:根9~15克   


【附方】   


1. 治妇女经闭腹痛:凤仙花3~5朵,泡茶饮。   


2. 治水肿:凤仙花根每次4~5个,炖猪肉吃。   


3. 治百日咳:凤仙花10朵,冰糖少许,炖食。  


4. 白带:凤仙花15克(或根30克),墨鱼30克,煮汤食,每日一剂。  


5. 治百日咳,呕血,咯血:鲜凤仙花7~15朵,水煎服。   


6. 治腰胁疼痛:凤仙花9克,晒干,研末,空腹服。  


7. 治骨折疼痛:干凤仙花3克,鲜品9克,泡酒,内服。   


8. 治鹅掌风,灰指甲:鲜凤仙花数朵,外擦。   


9. 治甲沟炎:鲜凤仙花或叶,加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   


10. 治跌打损伤:


(1)凤仙花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9~15克,水酒冲服,一日1剂。


(2)凤仙茎叶,捣汁,黄酒冲服。   


11. 治瘰厉,发背,一切痈肿:   


(1)鲜凤仙花捣烂敷患处。


(2)鲜凤仙全株连根洗净,捣烂,加水煮汁2次。过滤,将二次滤汁合并再熬,浓缩成膏,涂纸上,贴患处,每日一换。  


12. 治毒蛇咬伤:鲜凤仙全株150克,捣烂绞汁服,渣敷患处;或用凤仙花加酒捣汁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6:00:57编辑过]

TOP
166#

三下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蚕的一生


 


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在蚕卵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


 




 


蚁蚕


当外界气温合适的时候,蚕卵内部的变化在悄悄进行,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这时候,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从卵壳外隐约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这就是即将出壳的小蚕。也许还能看到刚好有小蚕咬破卵壳从蚕卵中爬出来。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毫米一3毫米,体宽约0. 5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孵化出的小蚕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小时一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生长中的蚕宝宝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 4,5, 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它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蚕足的功能较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部位的足其功能是否相同。胸部的三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四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一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蚕的口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蚕宝宝头部正面 



 


蚕宝宝吃桑叶 





 


蚕宝宝头部侧面 




 


蚕宝宝头部与胸部 




 


蚕宝宝头部正下方 


 

蚕茧


一般情况下,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一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约一个星期的时间)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发黄发亮,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圆筒或格子房,以便它在那里结茧。


 


 


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


蛹在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在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


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0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蛾


  



 


蚕茧、蚕蛾与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 8:29:23编辑过]

TOP
167#

三下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蚕的资料


 


桑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个世代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育情况下,幼虫期从孵化吃桑叶到吐丝作茧,需要20到28天;吐丝结茧约需3天;再经1至2天化蛹;蛹期经过10到15天就化成蛾,蛾才是成虫。在化蛾当日,雌雄成虫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过10天左右就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了。这样,大约需要40至60天时间桑蚕便可完成一个世代,在不断的变态中代代相传。那么,桑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具体形态又是怎样的呢?作为幼虫期的桑蚕又是怎样一点一点长大的呢?下面介绍一下蚕卵、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一) 卵


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用放大镜看起来是扁扁的有点椭圆宽约1毫米,长约1.2-1.3毫米,厚约0.5毫米。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二)蚕的幼虫期——蚕


1、蚁蚕:


生出来的蚕卵放在是常温下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幼虫。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象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蚁蚕很小,必须吃切碎的桑叶。


2、蚕的形态:体长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1)头部:很小,上方有1对触角,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2)胸部: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3)腹部: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以挟持他物,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


(4)气孔: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气门,是呼吸器官(气管)的开口。


3、蚕的眠性:


蚕宝宝食桑量极大,从蚕蚁开始,就一天到晚吃不停,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象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蚕头部的颜色开始变深,表示即将蜕皮。蜕皮后的蚕,皮肤看起来比较又嫩,身体也比较大。


4、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昆虫的生长、蜕皮和变态都是受昆虫体内的激素所控制。昆虫的激素有三种: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和脑激素。蜕皮激素是由昆虫的前胸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当保幼激素存在时,主要起蜕皮作用。当保幼激素不存在时,蜕皮激素还可以促使幼虫脑神经以及中肠等内部器官的分化,发生变态。此类激素可以使昆虫发生反常的蜕皮并且引起死亡,因此具有防治害虫的作用。保幼激素是由咽侧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在昆虫发育过程中,在幼虫期,保幼激素能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使幼虫蜕皮后仍保持幼虫状态。而另一种激素脑激素由脑神经细胞分泌,是一种活化激素。脑激素促使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促使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


5、熟蚕:(图示)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熟蚕的管理:蚕进入5龄后约1个星期,便停止进食,并开始吐丝。这时可在纸盒内放些麦草或稻草(教学时,如发现蚕即将吐丝,可在饲养箱里用纸板格成许多方格,让蚕能在格子里吐丝),让熟蚕依附吐丝结茧。


(四)蚕的蛹期


1、结茧:


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如放在稻草上选择适当位置后,便开始吐丝结茧。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1、蚕由吐丝孔中吐出的透明液滴粘附在稻草上,此时立即摆动头部,使半液态的液滴被拉成细丝并凝固成为蚕丝。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2、蚕结制茧网后,蚕的头部不停地作“S”形或“8”字形摆动。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随着丝的不断分泌,逐渐结成椭圆型的蚕茧,将自身包裹在内。


茧经过半天后就成型,再过一天,就看不到中间的蚕了。大约两天整,蚕茧就完成了。


2、蚕蛹:


羽化过程:蚕上蔟结茧后经过2~3天左右,就会变成蛹。剪开茧,将吐尽丝的蚕暴露出来观察。随着蚕丝吐尽,蚕体渐渐缩短;腹足、尾角萎缩,腹部前弯、僵卧不动。接着胸背前端出现“T”形裂缝,腹部蠕动,蜕去旧皮,成为蛹。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角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7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随后,胸部背面出现裂缝,经过大约10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蚕蛾从裂缝中钻出,它就将变成蛾了。


(四)蚕的成虫期——蚕蛾


刚羽化的蚕蛾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一边行走、一边鼓翅,翅膀很快会向吹气球一样慢慢膨胀并展开,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翅膀才会变硬。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口器退化,不进食;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触角灰色,栉齿状,腹部肥大,爬动慢;雄蛾雄蛾体小,触角黑色,羽毛状,腹部狭长,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羽化不久就交配,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延续2~3天。一只雌蛾可产3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蛾(成虫)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由上述过程可见,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属完全变态。


小知识:


1、怎样分辨公蚕母蚕?


蚕宝宝的公、母可由第11、12节腹部有一个透明点(公)或4个点(母)来分辨!蚕蛾的公、母可由其肚子和触角来分辨:公-触角大、腹部小;母-触角小、腹部大。


2.蚕可分为哪几种?


蚕可大致分为春蚕、夏蚕、秋蚕三种,其分别为生长的季节!


观察的内容和要求:


一、从蚕卵到蚁蚕


1.观察蚕卵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大小


2.观察蚕卵在孵化时的变化


二、从蚁蚕到三龄蚕


重点培养小组同学掌握观察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记录观察的结果。


1.用放大镜观察蚁蚕的形状、大小、颜色、吃食、爬行,以及蚁蚕对光线、冷热等环境条件的反应,把观察结果记在观察记录本上;


2.比较前次观察记录和后次观察记录的结果,从中找出蚕的颜色变化规律,蚕的成长规律等。


三、眠蚕


1.观察记录眠蚕的蜕皮、起身过程;


2.掌握龄期的划分方法,蜕皮对蚕的生长的作用;


3.眠蚕的饲养与平日的饲养有什么不同。


四、四龄五龄蚕


1.用肉眼观察并记录其胸足、腹足的形态、个数、位置及作用;


2.蚕的呼吸情况;


3.吐丝前的变化 (颜色、吃食、排泄、活动);


4.吐丝结茧情况;


5.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


6.雄茧和雌茧的区别等。


五、蚕蛹


1.剪开蚕茧,观察记录蚕蛹的外形、颜色、大小,能否吃食和爬行,对外界触摸的反应,发现茧壳内蜕去的五龄蚕的皮,


2.区分蛹的雌雄。


六、蚕蛾


1.观察记录蚕蛾出茧的情况;


2.蚕蛾的身体分部情况,头部触角和复眼的形态,足和翅的个数、位置;


3.雌雄蛾交配情况,雌蛾产卵情况,区分雄蛾和雌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 8:31:5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