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行思坐想(六上教学反思帖) [复制链接]

1#

顾老师勤奋得很,值得学习哦。

《杠杆的科学》一课,尤其是后面研究杠杆省力规律的活动,感觉整个还比较杂乱,一时找不到好的条理清晰而适合学生的可操作程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这点不解?有何用意?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从发现杠杆的省力(费力等)规律来看,杠杆是否达到平衡都可以作为有用的数据(证据)来用,只要挂出的杠杆能判断出其省力与否。从作业本上的作业来看,是要让学生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的,所以,除了让学生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外,还要让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规律。这两个规律当然也可以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发现。我昨天的一堂课是先让学生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再回头找出杠杆的平衡规律的,整个一课化了两课时完成,但还是感觉效果不佳,学生的思考,深入研究似乎缺少着力点。于是很多时候仅限于玩玩。这个活动真还需好好研究设计。高手们多来谈谈。

分享 转发
TOP
2#

以下是引用百度蛇在2007-9-11 16:17:40的发言:

     感谢“没胡子的山羊”,大家互勉。

      对第二条的解释:

      杠杆尺的左边为重物端,代表钩码的重物挂在一个洞上;杠杆尺的右边是用力端,代表所用力大小的钩码也挂一个洞上。此项要求也是为了便于开展探究活动。试想,如果在最初探究省力、费力规律时,要找阻力点、用力点,可钩码挂在不同的洞中,就产生了两个甚至三个阻力点、用力点,虽然也能使杠杆尺平衡,但这个规律就不好找了,也不好解释了。而且生活中,物体也总挂在一个位置,手也大多在一个位置上使力的。其实,教科书封面上的那幅图,有点误导的意思,学生看了这副图在实验时就有些乱。当利用数学乘法知识分析得出了使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后,倒是可以让学生发挥一下,挂在不同的位置。


呵呵,当时理解有误,以为你把用力点和阻力点都规定死了,不能换。你的意思我一般习惯表述为“两边要各挂一串钩码”。由此想到有时候,老师的表述学生是否能清楚明白,尤其像本课,涉及到诸多概念、术语(其中一些是新的),怎样更简洁又明了地表达老师的要求(想法),让学生很快清楚不至误解,应该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