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地处浙江北部,坐拥全国闻名的竹林资源,丰富的竹材为造纸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当地的竹子造纸术既传承了中国传统造纸工艺的精髓,又结合了区域资源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体系。
一、安吉竹子造纸的原料优势
安吉境内竹林面积广阔,尤以毛竹为主。毛竹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纤维素含量约 40%-50%)、纤维长度适中,是造纸的理想原料:
与木材相比,毛竹轮伐期短(一般 5-8 年),可再生性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竹纤维质地坚韧,所造纸张强度高、耐磨损,适合多种用途(如书写、包装、文化用纸等)。
丰富的本地竹资源,让安吉的竹子造纸从原料获取环节就具备天然优势,降低了运输成本,也推动了造纸技艺在当地的长期传承。
二、传统竹子造纸的核心工序
安吉传统竹子造纸术遵循 “蔡伦造纸法” 的基本原理,工序繁琐精细,需经过多步处理才能将坚硬的竹材转化为柔软的纸浆:
砍竹与浸泡
选择生长成熟的毛竹,砍伐后截成段,去除竹节和外皮,放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中浸泡(俗称 “腌竹”)。这一步的目的是利用碱性物质分解竹子中的木质素、果胶等杂质,使纤维分离,浸泡时间通常需 1-3 个月。
蒸煮与脱胶
将浸泡后的竹料放入蒸锅(传统为土灶铁锅,现代多为蒸汽锅)蒸煮,通过高温进一步软化纤维、去除残留杂质。蒸煮时间根据竹料老嫩调整,一般需数小时,直至竹料变得疏松易散。
捣浆与提纯
蒸煮后的竹料经清水漂洗后,放入石臼中用木槌反复捶打(现代改为机械粉碎),将纤维捣成细腻的纸浆。随后加入清水稀释,通过筛网过滤掉细小杂质,确保纸浆纯净。
抄纸与成型
用竹篾制成的 “纸帘” 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使纤维均匀附着在帘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湿纸膜。将湿纸膜从帘上取下,叠放至一定厚度后,用重物压榨脱水。
晾晒与整理
脱水后的湿纸逐张分离,贴在光滑的墙壁或竹帘上晾晒(利用安吉山区的通风条件加速干燥)。干燥后的纸张经过裁剪、整理,去除毛边,便成为可用的成品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