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命运好好玩 Fate is fun(蔡澜)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首苏轼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很喜欢他笔下的《僧圆泽传》。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佛像

       很多年前,我根据中国传统小说《水浒传》监制了一部电影。其中一幕就是武松打虎。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并在泰国找到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客串过很多泰国电影,在当地已经算是明星了。我们到了当地的丛林,丛林里有一座在山上的庙。
      周围村落的孩子都慕名来看它。这老虎看起来很友善。
      我问:“它喜欢小朋友吗?”
    “当然,”驯兽师顿了一顿,接着幽默地说,“为了食物。”
      现场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开始拍摄。
      突然之间,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录像机也失灵了,老虎更兽性大发。一切都变得一团糟。我们无奈地停止拍摄,我也开始慌乱。我无能为力,只急得团团乱转。当地的制作经理看到我焦急的模样,便对我说:“这里是佛门圣地,当你来到这里工作,为什么不去庙里参拜一下?”
      这时的我无计可施,参拜似乎是个好主意。我带着供品爬到山上,眼前出现了一座我有生以来看到过的最小的寺庙。佛像是用石头雕的。寺庙的天花板被风吹走了,佛像每天经历风吹雨打。佛像的面容和神态已经被侵蚀得模糊。一般来说,信众都会为佛像镀上金箔,但这座没有。这里香火一定稀疏,没有人前来供奉。
      我跪在佛像前面,并开始讨价还价:“我不是佛教徒,也不信神。我来这里,只求电影拍摄顺利。如果真的有神,请在十分钟内给我点启示,否则我就离开,不在这里浪费时间。”
     十分钟过去了。我也清醒了。
     这世界没有奇迹,但佛像的神态,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我对佛像深深作躬,然后就回到拍摄现场。
     导演在怒吼,工作人员围着我,不停地问:“现在怎么办?现在怎么办?”
     我默不作声,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跟那佛像一样。所有人渐渐冷静下来。之后,奇迹发生,天空开始放晴,老虎变得温顺,录像机突然又复原了。我们顺利地把这场戏拍好,再也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我们沿着山路离开的时候,再次经过那座破庙。一道阳光洒在了佛像之上,我仿佛看到他在微笑。

最后编辑天边 最后编辑于 2025-07-10 10:28:10
分享 转发
TOP
2#

搜索了这首诗的介绍,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完全相同,出人意料!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  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象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这首诗颇富禅意,一般都把它当作禅宗的悟道诗,全诗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
TOP
3#

特别是有所争议,值得看看。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大量查考古籍史料、东坡文献,与常州、九江、徐州、海南等相关东坡遗址地专家学者详细研判,逐一查考引用此诗的多种版本,并反复核查东坡佛禅作品、东坡终老常州时史记与作品、《东坡七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诗集》等权威史料,认定此诗非东坡所作。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72册,第14册中收入东坡诗作49卷,与庐山有关诗作有《游庐山次韵章传道》《初入庐山三首》《庐山二胜》《赠东林总长老》《题西林壁》《登庐山》,并无此诗。

    特别是专门汇集东坡佛禅诗文最为经典的《东坡禅喜集》,亦无此诗。近年所有引用此诗者均无准确出处,有些学术文章引用时,所注明的“出处”,均为现当代新著,追根溯源,并无实据。

    此诗或可为苏东坡当年与佛印禅师互吟唱和,但东坡历来不认己作,故各集不收。
TOP
4#

回复 3楼喻伯军的帖子

      说是苏轼晚年在儿子苏过将就任中山府通判时,写给孩子的

      苏轼创作这首诗的当年七月,便因病辞世。

      华东政法大学洪丕谟教授曾分析过这首“诗谒”。喻老师应该会知道洪丕谟,因为您毛笔字写的那么好。我知道他是因为他写的《新译白话佛经》。
最后编辑天边 最后编辑于 2025-07-10 08:22:11
TOP
5#

搜索了这首诗的介绍,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完全相同,出人意料!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  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
喻伯军 发表于 2025/7/9 19:44:04

     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答:“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答:“砍柴淡水做饭。”行者再问:“那得道前后还有什么区别呢?”老道长答:“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感觉有点阳明心学的味道。。。
最后编辑天边 最后编辑于 2025-07-10 08:21:43
TOP
6#

庐山烟雨浙江潮,我想到的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意难平”。有“未完成”的执念,也有“放下”的智慧“,是人对“空性”的觉醒,还有对无常”的抗拒。
人生的“意难平”是对“圆满”的本能追求,是“未完成”的执念,是“无常”的必然结果。我对“庐山烟雨浙江潮”感悟是,人生的努力不是“消除”意难平,而是“超越”意难平——接受无常,放下执着,活在当下,觉醒空性。当做到这些,“意难平”会变成“生命的礼物”:它让你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放下,更懂得生命的本质。
TOP
7#

庐山烟雨浙江潮,我能想到的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态度对待事务,  破除执念,回归当下。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8#

庐山烟雨浙江潮,我想到的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意难平”。有“未完成”的执念,也有“放下”的智慧“,是人对“空性”的觉醒,还有对无常”的抗拒。
人生的“意难平”是对“圆满”的本能追求,是“未完成”的执念,是“无常”的必然结果。我对“庐山烟雨浙江潮”感悟是,人生的努力不是“消除”意难平,而是“超越”意难平——接受无常,放下执着,活在当下,觉醒空性。当做到这些,“意难平”会变成“生命的礼物”:它让你更懂
翁昌舟 发表于 2025/7/10 9:00:55
多少意难平。。。
还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境无穷尽
TOP
9#

庐山烟雨浙江潮,我能想到的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态度对待事务,  破除执念,回归当下。
夏日蒲公英 发表于 2025/7/10 9:12:34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TOP
10#

回复 8楼天边的帖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
TOP
11#

确实我看出是来也是终究“意难平”
TOP
12#

经历了种种回到原点,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是对自然的欣赏和内心的平静。
TOP
13#

回复 2楼喻伯军的帖子

不愧是喻老师
TOP
14#

回复 5楼天边的帖子

心无旁骛就是得道后的境界,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估计也能得道。
TOP
15#

也许是阅历不够,也许是心境不够,暂时还悟不到这样的境界,先收藏起来,过几年再回来看,说不定有不同的感悟。
TOP
16#

读懂这首诗是需要阅历和心境的,我还要继续学习
TOP
17#

要像蔡澜那样洒脱游戏人生,还得是有大智慧。
TOP
18#

搜索了这首诗的介绍,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完全相同,出人意料!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  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这首诗颇富禅意,一般都把它当作禅宗的悟道诗,全诗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
喻伯军 发表于 2025/7/9 19:44:04


感觉有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种境界!
TOP
19#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象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喻伯军 发表于 2025/7/9 19:44:04

“不过如此!”的世俗的感叹和“正是如此!”禅者赞叹之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TOP
20#

回复 3楼喻伯军的帖子

      说是苏轼晚年在儿子苏过将就任中山府通判时,写给孩子的

      苏轼创作这首诗的当年
天边 发表于 2025/7/10 7:37:31

洪丕谟是原宁波慈溪人(现宁波江北)我校校友。现在慈溪还有个他的专门的纪念馆。
学校门口的办学理念就是百年校庆时邀请他来提写的
不好意思,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忍不住来分享一下
TOP
21#

回复 20楼林杰的帖子

哇塞,谢谢分享~校友,哪个学校?怪不得您那么优秀,人杰地灵,也算学校传承
TOP
22#

喻老师的解读太好了,才感受到这首诗的禅意
TOP
23#

很有哲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