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亮点
1. 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通过让学生亲历种植凤仙花全过程,从播种、照料到观察记录各个生长阶段,学生积累了丰富感性认识。课堂上引导学生基于实践记录分析凤仙花生命周期、各阶段时间及植株高度变化规律,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多数学生能较好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达成科学概念目标。
2. 探究能力培养得当: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表格、统计图表整理观察信息,如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处理数据、分析现象,依据证据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等结论,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符合科学探究目标要求。
3. 小组交流促进学习:组织小组交流活动,学生展示不同形式的观察记录(照片、绘画、手抄报等),分享种植体会与发现。这不仅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还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补充,以事实为依据陈述和接纳观点,培养了科学态度 。
二、教学不足
1. 时间把控欠佳:学生交流展示观察记录环节,因部分学生分享内容详细、用时过长,导致后续研讨环节时间紧张。如在讨论环境因素对凤仙花生长影响时,学生未能充分展开交流,一些有价值的想法没得到深入探讨。
2.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学生在观察记录能力、知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动手能力强、观察细致的学生能完整准确记录,但一些基础薄弱或缺乏耐心的学生记录不完整。教学中未充分针对这种差异进行分层指导,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分析总结凤仙花生长规律时理解困难。
3. 拓展深度有限:课堂拓展中,对比不同植物与凤仙花生长异同点时,仅停留在表面交流,未深入挖掘植物多样性背后的生态适应性等知识,不能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
三、改进措施
1. 精准规划教学时间:课前明确各环节预设时间,细化交流展示规则,限定学生发言时长。若出现超时情况,及时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确保教学节奏紧凑,为研讨和拓展留出充足时间。
2. 加强个别指导:教学前通过问卷、提问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观察记录能力。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表现,对记录困难学生加强巡视指导;课后为他们提供针对性辅导,如讲解重点知识、分享记录方法等。同时,为学优生布置拓展性任务,如研究不同环境下凤仙花生长差异。
3. 深化拓展内容:下次教学时,在对比不同植物生长异同点环节,引入更多生态、进化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周期与环境适应关系,激发深度探究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