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环节我设计的还是对比式的教学,天气现象的对比


明明教材里要说云雾霜雪,为什么我选择了其中两个——雾与霜呢?
我的想法是:1.前面凝结实验中刚刚好不锈钢杯子外壁对应的现象就是温度低一点出现了水珠、水雾;加盐后温度更低出现了霜,正好是对应了天气现象
2.雾与霜学生更常见,他们早上来上学尤其是冬天,肯定蹲下来摸过霜,脸颊上感受过湿漉漉的雾,所以更贴近生活;云与雪则相对不是那么亲近了,云很高,雪我们绍兴地区不常见。
1. 课件出示雾的图片,说说雾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水凝结成小水滴(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雾的早晨,出门感觉一切都湿漉漉的,所以雾其实是什么?小水滴,怎么来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2. 课件出示霜的图片,说说霜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较难 需引导,可以引导你摸过霜吗?霜摸起来是沙沙的,有颗粒感的,所以霜其实是什么?固态的小冰晶。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哦)
追问:为什么这幅图里不能起雾,而是下霜了呢?(不断地去对比,从定量实验再回到定性生活现象)
预设:因为这里温度更低了
评价:你的思维真敏捷,看来掌握知识属你最棒!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预设:根据今天学过的知识,温度更低,水蒸气凝结的更快,甚至可以直接变成小冰晶(可以拓展)
【设计意图:仍旧贯彻“对比式”教学的思路,从天气现象进行对比,由霜和雾两个明显的、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作为典型抓手,让学生应用好“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越快”的规律,并鼓励学生课后探索更多天气现象。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这些自然现象,但那只是初步感知水的物态变化,但经过本单元一、二课的学习后,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与温度联系起来,有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