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缙云县王程2024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

看帖拓宽视野、回帖提升表达、写帖见证成长、精华展示思想!

思考者——常看常思常回!行动者——常记常写常研!

最后编辑樱桃荔枝 最后编辑于 2024-06-03 15:28:02
分享 转发
TOP
2#

4.22桂馨活动心得
      首先是一节公开课的课件整理:课前,提醒学生上课的注意事项,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用脑思考。课中: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多发言,重视实验前的猜测。实验时:想一想,说一说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试验后思考:与你预测的一样吗?现象如何?为何会这样?实验后: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反馈机制,兴趣-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后: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永无止境,重视科学态度。
TOP
3#

4.22听陈老师的讲座笔记:
当前科学探究活动的常见问题:
1.探究兴趣随着时回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是靠亲身实践和体验对事物进行观察、实践。
2.探究活动偏离主线实验、测量,并做好记录,收集足够丰富的记录。
3.探究活动信息的收集性,及时收集信息和数据,获得感性事实,分析事实证据,为了得出科学的观念打下基础。
4.探究活动的逻辑性、深入性不够。
应对策略:
1.关注适合于探究的活动主题
2关注学生探究活劲的核心目标
3. 关注学生探究的内驱力
4. 关注教师行为的让位
一堂完整的课程:导入-活动-交流研讨-整理小结。交流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产生的想法、发现的问题等。研讨不一致的信息与想法,研讨比较一致的信息与想法,研讨可以达成的共识与表述,研讨发现的问题,讨论问题的提出,研讨提出的问题等。
课堂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主体参与的活动,主动参与的活动,自主参与的活动,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思维参与的活动,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具有科学素养发展意义的活动。
TOP
4#

4.23听章教授的讲座有感:
      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改革艺术。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改革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育教学改革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相吻合。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做好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教学改革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受到启发,提高科学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是背科学,而是主动学科学。
TOP
5#

一起努力,加油缙云团队,我们一起努力。
TOP
6#

学着,思着,进步着
TOP
7#

一起学习啦
TOP
8#

记录自己的成长
扔块砖头,换点玉
TOP
9#

一起记录,一起学习
TOP
10#

学习,思考,公共成长呀!
TOP
11#

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TOP
12#

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见证自己的成长
TOP
13#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TOP
14#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读后感
本书以“学习任务”为关键词,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逻辑,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以任务承载学习,重新定义作业,促进作业与课堂学习的沟通。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学习任务是学习的支架与组织推进工具;学习目标是任务的方向说明,同时也是学习意义的体现;学习资源是任务的具体承载,呈现学习内容与要求。学生往往是依靠资源,循着任务(问题)而奔向目标。
学习任务的变式设计:要达成不同的学习目的,实现不同的学习机制,学习任务也有许多变式设计的思路。如何从功能的视角指学学习任务的设计,促进知识理解、推动问题探究、深化体验感悟、探索评价引领,赋予学习任务明确的目的。
课内外学习任务的整体设计:当作业的功能得以拓展后,作业不再是狭义的“练习”,而是广义的“任务”,它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体现。就像均衡饮食的道理一样,学习设计应该兼顾各种功能类型的作业,综合运用各种功能类型的作业,促成有效学习
项目化学习任务的综合设计:项目化学习可以被视为“长程作业”,是突破课堂时空的素养导向的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学习与社会性成长的结合。
推动问题探究的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生从“引导探究”到“自主探究”,从“基于情境的探究”到“深入实践的探究”,只在学生出现问题求援时,教师给予帮助,努力创造学生自主的课堂。创设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更精彩的问题,提出更有探究价值的真问题。
在这些学习任务中,测进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感悟内省,,让学生的心灵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人际交往的质量,已启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课堂学习需要与作业相结合,设置“预学任务”、“随堂任务”、“课后任务”、“单元任务”。从“备教”转化为“备学”,教师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活动,把上课的 “教”视为学习设计的运用。采用学习设计的提法,突破40分钟课堂的局限,将课前预习的设计,课堂讨论的设计,课后巩固延伸的设计,甚至单元学习设计都包括其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完整的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1.问题开放,激活思维;2.指向明确,易于操作;3.梯度合理,难易适宜;4.任务适量,时间可控;5.书面告示,过程有痕;6.基于学生问题,促进独立思考。
以任务为中心,一学生认知为支架,把教和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方法。
TOP
15#

新课标读后感
       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首先,给学生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完全解放。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进程中去,使他们不单单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还要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在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让学生亲身动手准备,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更新观念,进一步熟悉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课改成功的关键。首先熟悉到本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加深理解。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掌控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本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现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研究题目的爱好,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进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进程,学生取得的不单单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还在进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我们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
TOP
16#

《观察土壤》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科学课的主题是观察土壤,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土壤的基本构成、分类及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察不够细致,未能深入探究土壤的特性。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接着,我引导学生亲手采集土壤样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生物等细节。此外,我还组织了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三、教学效果评估
这次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下次教学中调整学生互动环节,比如设置问题竞答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在实践活动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
3. 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定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TOP
17#

四下《岩石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 6.观察土壤


【教材简析】

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2-4课对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鲜的土壤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用分类、分析、画气泡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

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棉签、放大镜、玻璃棒、一杯水;2.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出示土壤图片。

提问: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揭示课题:观察土壤(板书)。

3.讨论观察土壤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暴露学生前概念

二、观察土壤(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1份新鲜土壤、1份干燥土壤、白纸、棉签、放大镜、玻璃棒、一杯水;学习单。

1.观察新鲜的土壤

(1)观察的讨论。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

(2)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还可以用扇闻的方

法闻一闻土壤的气味;活动过程中注意提示用手卫生。

(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观察方法

  

我的发现

  

  

  

  

  

摸、捻

  

(4)汇报交流:新鲜的土壤里有什么?

(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察发现同学们会发现新鲜的土壤里有水、植物的根茎叶、小动物、沙子等,但不能区分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及沉积实验

(1)提问:在刚刚的观察中,你发现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预设:小石子、沙子等)

(2)讲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来观察一干燥的土壤。

(3)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

把晾干的土壤捻碎

挑出不同类型颗粒物。

从大到小排列。

(4)出示记录单,明确记录内容。

      
  

土壤颗粒分类记录表

  
  

我的发现

  

(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6)汇报交流:你发现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

(7)出示地质学家的分类标准。


讲述:地质学家根据颗粒大小,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是对新鲜的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但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土壤颗粒,所以第二活动重点观察颗粒的大小。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

三、土壤沉积实验(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1份干燥土壤、一杯水、玻璃棒、学习单

1.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会怎样?

2.明确实验方法:

(1)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2)用玻璃棒搅拌,约20秒后停止。

(3)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方法

  

我们的发现(用图文表示)

  

倒入水中

  

  

搅拌、静置

  

  

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

4.研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会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水面漂浮着一些黑色物质和动植物的残体;静置后分层,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

5.小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动植物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

设计意图通过土壤沉积实验,知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腐殖质。土壤静置后出现了分层的现象,通过画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分层,让学生感知土壤沉积的顺序,突破难点。

、交流我们观察的发现(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预设:土壤是由空气、水、腐殖质、沙砾、沙、粉沙和黏土等组成。

2.提问: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

3.(预设:土壤中有空气和腐殖质;观察土壤可以用沉积实验。)

3.小结:土壤是地球上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和其他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希望同学们平时可以好好保护土壤。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通过观察与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砾、沙、黏土等。最后再次强调了土壤的重要性,首尾呼应。用过的土壤的处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五、拓展(预设4分钟)

1.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些土壤有什么特点呢?

2.怎么处理我们上课用过的土壤了吗?

设计意图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对我们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也为下一节做下了铺垫。

TOP
18#

共同进步
TOP
19#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容易让电流通过也就是导体,但同一种物体在特殊情况下,导电情况也会有变化。
TOP
20#

观察土壤教学反思:准备新鲜土壤施的小心机:寻找沙质土,加水后分层现象更明显。
TOP
21#

观察土壤一课,为什么加水?其实是为了观察土壤中的空气,还可以帮助土壤颗粒分层,颗粒越大,沉积在越下层。
TOP
22#

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反思:用给花生选土壤这个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土壤,让学生把已有经验和课本知识结合。
TOP
23#

学习,思考,一起成长呀!等在新帖中
TOP
24#

向你学习
TOP
25#

一起学习呀
TOP
26#

学习,受教
TOP
27#

回复 9楼小锅子的帖子

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TOP
28#

一起学习,加油
TOP
29#

回复 23楼陶炫霏的帖子

哈哈 一起努力哦
TOP
30#

岩石沙和黏土教学反思:岩石在太阳,风,水,地震的作用下,会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形成土壤,而土壤经历长期的堆积以后,又会变得坚硬,变回岩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