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研讨环节时候,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但是如何有调理得把学生的思路按照研讨目标来,就是关键:教师要先求同,再存异,最后有升华。比如: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这节课,学生每组会形成一份曲线图。那么班级里有12份曲线图呈现到黑板上或屏幕上时,如何研讨呢?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比如有“喇叭口”、热水降冷水升、先快后慢、有交叉点等等;然后不同点,如:有的“喇叭口”大小不同、温度的变化的幅度不相同、个别有某些“凸起”等等。;最后有升华,如:为什么冷水的温度10分钟后会比热水高呢?(引出散热的不同)、如果放置10小时呢,温度会怎样?(引出室温,没有热量传递)、如果我想让这个冷牛奶热的快一点怎么办?(利用本课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我觉得在研讨前,材料的精确度也重要。比如这个曲线图的温度变化刻度设置:仅需要20-70摄氏度,没必要从0开始到100结束,每隔1摄氏度,否则标点的时候没法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