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为“研讨” [复制链接]

1#
当前的课堂,“研讨”环节应该是老师们觉得最难以把控的。
大多数课堂的“研讨”,只停留在交流和汇报上。
什么是“研讨”呢?怎样的研讨才更加有效呢?
欢迎留言,最好用案例来辅助自己的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2#

研讨的问题很重要
TOP
3#

问题要有层次性;老师对学生的研讨内容给出的反馈也很重要,影响孩子的下一步反应
TOP
4#

有效的研讨挺难的,最能体现教师能力的教学活动
TOP
5#

确实,研讨很难
TOP
6#

研讨还需要提前训练,形成一定的模式
TOP
7#

我感觉前期还是要给一定的范式,让学生操练着说,掌握后就能很好的开展研讨了。至少比没有范式的系统训练会好。
TOP
8#

我也是在思考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是固定的环节才有,可以是贯穿整个课堂,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TOP
9#

我觉得重要的是给每个小组充分表达的时间而不是只选一两个小组简单汇报,但是存在时间很难把控、对老师和学生要求都高等问题
TOP
10#

交流想法,基于证据互相补充与完善,达成共识
TOP
11#

我认为“研讨”是根据共同研究的主题或现象,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聆听并理解他人的思想,形成思维的碰撞,讨论出所研究问题的答案。开展研讨活动的方式,自我感受下来首先需要能培养好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倾听和表达习惯,同时给予学生有安全感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语来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观点交流。
TOP
12#

研讨的关键点很关键,让大家有积极的态度来交流探讨。
TOP
13#

有价值的研讨开展起来真的不容易,农村学校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研讨环节流于形式,后来在设计任务单的时候后就把要研讨的内容以填空的形式打出来,让学生有理有据的观察记录,交流记录单内容也能起到研讨的效果。
TOP
14#

研讨之前是基于证据的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有时候相互争论、质疑等,让研讨更加深入。
TOP
15#

研讨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是基于自己的观察思考。
TOP
16#

讨论过程中产生了矛盾点,这个矛盾点还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这时候的研讨才会有质有量。
TOP
17#

个人觉得研讨环节时候,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但是如何有调理得把学生的思路按照研讨目标来,就是关键:教师要先求同,再存异,最后有升华。比如: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这节课,学生每组会形成一份曲线图。那么班级里有12份曲线图呈现到黑板上或屏幕上时,如何研讨呢?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比如有“喇叭口”、热水降冷水升、先快后慢、有交叉点等等;然后不同点,如:有的“喇叭口”大小不同、温度的变化的幅度不相同、个别有某些“凸起”等等。;最后有升华,如:为什么冷水的温度10分钟后会比热水高呢?(引出散热的不同)、如果放置10小时呢,温度会怎样?(引出室温,没有热量传递)、如果我想让这个冷牛奶热的快一点怎么办?(利用本课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我觉得在研讨前,材料的精确度也重要。比如这个曲线图的温度变化刻度设置:仅需要20-70摄氏度,没必要从0开始到100结束,每隔1摄氏度,否则标点的时候没法精确。
TOP
18#

打造思辩式的交流研讨环节
TOP
19#

让学生小组上台自己充当主持的角色,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咨询其他组的意见建议,现场进行生生互动,教师在一旁负责把课堂跑偏后带回来。
TOP
20#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分析异同,然后勇于提出质疑
TOP
21#

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有感觉
TOP
22#

在小学阶段,还是需要一定的助学单给研讨环节提供支架
TOP
23#

研讨还需要提前训练,形成一定的模式
氯气有毒 发表于 2024/5/5 17:02:34
课堂上的研讨需要慢慢训练,不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TOP
24#

一定要有讨,小组讨论,不同小组交流,自我反省
TOP
25#

交流想法,基于证据互相补充与完善,达成共识
陈晶晶 发表于 2024/5/5 19:56:01
赞同
TOP
26#

带有研究意向的讨论,发生在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
TOP
27#

学生之间如果称为研讨,那是很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一般课堂上就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吧。讨论主要也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组织一下语言表达,其他同学做一些合适的补充。
TOP
28#

科学课的研讨环节容易把控不好课堂。尤其像我们一个班六十人的大班型。
TOP
29#

研讨要深入,层层剖析,追问
TOP
30#

研讨我觉得是对本节课重点的回顾。现在研讨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汇报、交流讨论,是不是可以用习题的形式?或者画思维导图?要试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