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两届教研员工作室,县里的第一届教研员工作室和刚结束的这一届教研员工作室。第一届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需要成长哪些方面,连续三年县公开课,教研员都让我开示范课,那时候初出茅庐,啥都不怕,模仿海风的《点亮小灯泡》、模仿你的《让岩石改变模样》、自己琢磨的《电磁铁的磁力》。虽然是稚嫩的,上不出大师们的味道,但敢抛头露面,敢尝试。有尝试就有收获,这个阶段是敢上课,理论也没有。刚刚结束的这一届,是因为“绿谷名教师”进阶年龄放宽了,自己知道想要什么了,要专业成长有所发展。想论文、课题成果有所收获,想课堂教学评审上档次,潜心细学,参加送教《心脏和血液》,课还很粗糙。但却遇到教研员到香港交流,临时代替的老片区教研员忙于应对杂事,一直想再次送教,想再次提升,机会难得。总结起来,1.课是成长很想要的,在一次次示范课、送教课中锻炼自己。2.论文和课题的指导,也是很想要的,有时候论文写起来,自己怎么也修改不了,总期望可以有高手帮忙指点一二。在研课题,但不知道怎样提炼出来的课题成果才是优秀的。理论学习怎样应用于实践中。